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在2001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上,中国青年导演张扬的新片《昨天》被评为“最勇敢的电影”,虽然最终影片没有获得任何奖项,却因为其特殊的内容与独特的视角而备受瞩目。按年龄,张扬应当划入“第六代”的行列,但显然他的创作路线与第六代导演的“边缘”题材截然不同,张扬更关注电影与时代、电影与市场的契合点。他的处女作《爱情麻辣烫》即让人眼前一亮,熟悉中外电影的人虽然对这种“分段讲故事”的方法不以为鲜,因为国外早有《盲打误撞》、《低俗小说》等经典名片,国内青年导演李欣的《谈情说爱》也如出一辙,但张扬的聪明在于将都市情感的各个层面串在一起,每一部分着墨不多,却非常到位,而且电影语言简洁

  • 标签: 审视 影片 第六代导演 电影节 摇滚乐 都市情感
  • 简介:自2014年,IP电影逐步在中国电影市场中占据显著地位,依靠被改编原作品本身拥有的高关注度,再加上流量“小鲜肉”的粉丝效应,这种生产模式掀起了国产IP电影的热潮,成为了电影市场一种流行的风向标。随着IP电影的发展逐渐走向常态化,它给市场带来的新变化同其固化的开发模式和商业利益至上等缺点同步显现。

  • 标签: 中国电影市场 IP 国产 生产模式 商业利益 关注度
  • 简介:公信力所牵涉到的面,既有受众对媒介接受习惯的变化,也有传统媒体内部新闻纪律的严格要求,公信力受到内外交织的压力,在个别细节上纠缠不清,侵蚀了多年努力构筑的公信力基础,有必要在新的媒体格局下重新审视公信力这个概念。在传统媒体新闻记者有限的能力范围内,要继续提升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则可以从提升策划能力入手。

  • 标签: 传统媒体 公信力 不实报道 新闻策划
  • 简介:在中国绘画史上,徐渭无疑是一位具有开创精神的天才式人物,他擅长书法、戏剧、绘画、文学、诗词,尤其在绘画上的成就最大。他的绘画,打破了工整严厉的花鸟画风,开创了大笔恣意挥洒,纵横睥睨的大写意风尚,极大地丰富了水墨花鸟画的表现力,为中国绘画史的长卷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对后世的中国画影响极其深远。在其之后四百多年的中国画坛上,陈老莲、八大山人、石涛、扬州八怪、赵之谦、虚谷、吴昌硕以及近现代齐

  • 标签: 徐渭绘画 绘画风格 风格初探
  • 简介:作为中国现代著名的国画大师、美术教育家的潘天寿先生,他的绘画作品博采众长,具有强烈的个人特色,不仅笔墨苍古、凝炼老辣,而且大气磅礴,雄浑奇崛,具有慑人心魄的力量感和现代结构美。

  • 标签: 潘天寿 国画 艺术特色 指画
  • 简介:<正>中国传统精神品位在画中,又常在画外,在可见处,更是诗画相生的生活里。一边劳作、一边绘画。产生于群众文化活动之中的现代民间绘画——农民画,迄今经历了反复探索和不断实践的六十个春秋。纵观它的发展轨迹,可以这样认为:现代民间绘画是出自民间画家之手,以原生性民间文化为母体,以文人——辅导者为中介,在主流文化与民间文化的交叉点上,所萌生的亚民间文化属性的艺术。它既源于民间美术传统,也蕴含着现代意识,它保留着原生性民间文化基因,又与现代艺术潮流合拍;它既承袭了民族民间的传统审美意识,又

  • 标签: 现代民间绘画 民间文化 民间美术 原生性 艺术潮流 辅导者
  • 简介:首先要知道儿童画是广义的,泛指儿童作品而不是画种,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所以我们在欣赏儿童画时不能以欣赏成人画的角度去欣赏。成人的画一般都比较理性,严格地讲究结构与布局,而孩子的画大多注重直觉感受力而轻理性。所以儿童绘画追求的是单纯与质朴,所表现出来的画面是稚拙的、生动的、活泼的。一幅好的儿童画应是孩子心灵的真实写照。因此我认为在儿童绘画过程中,要为学生营照一个“心灵自由和联想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在轻松,无压抑、少规矩的氛围中,大胆想象,画自己所见所想的东西。

  • 标签: 儿童画 绘画兴趣 心灵自由 儿童绘画 绘画过程 欣赏
  • 简介:严智龙,艺术家,男,1969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长期从事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大型艺术学术展览和研究活动,作品《红与黑》系列、音乐系列、《床》系列、《春秋鸟》等意象系列作品获得美术界学术展览的多项奖励,得到社会广泛好评,2013年被中国油画学会评为向全国推介的'十大新青年油画艺术家代表',作品被海内外博物馆、政府部门、美术机构大量收藏。

  • 标签: 学术展览 中国油画学会 系列作品 《红与黑》 博士研究生导师 设计学院
  • 简介:表现主义是20世纪初在欧洲出现的艺术流派,最初发端于绘画,艺术中心在德国.表现主义绘画"自由抽象"的形式风格和表达画家"内在需要"的艺术观念影响了电影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理念,形成了表现主义电影.表现主义艺术依托于当时的"内在意志"和"移情"等艺术理论,渊源于德国的文化精神.

  • 标签: 表现主义 内在需要 德国精神
  • 简介: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彭丽君(LaikwanPang)在其求学时代先是就读于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并获得电影学与文化研究的学士和硕士学位,此后她继续在美国华盛顿大学深造并获得比较文学博士学位。她现任职于香港中文大学的文化与宗教研究学院,担任副院长及文化研究专业的学科带头人。长期在英语语言环境中进行中西文化比较方面的学术与钻研,使彭丽君具备了在异质文化语境中,冷静审视并反思以中国

  • 标签: 左翼电影 英语语言环境 冷静审视 文学博士学位 中西文化比较 宗教研究
  • 简介:杨亚洲导演的36集电视剧《美丽的事》,以祥符医院为人生舞台,讲述了产科护士何美丽,错过了3个爱她的男人,却收养了9个孩子的传奇故事。剧作采用“一蕊居中,多瓣附侧”的叙事结构,抒写了一位平凡女性一生的大爱。

  • 标签: 电视剧 文化审视 形象 情怀 母亲 大地
  • 简介:本文从影视艺术与绘画艺术的关系入手,认为国传统绘画思想与实践对中国影视艺术产生了深刻影响,尤其在透视、光影造型、色彩表现、影像叙事等方面直接影响了国人的影像思维。我们的视觉素养教育必须重视并从上述基因性要素着手,才可望从根本上解决国人的影像素养问题。

  • 标签: 影像叙事 中国传统 素养教育 绘画艺术 视觉 影视艺术
  • 简介:“以史为鉴”的历史观引发了人们的文化怀旧情怀.黑格尔曾经提出,现实生活限制了作家创作,历史题材的艺术创作因为“由记忆而跳开现时的直接性,就可以达到艺术所必有的对材料的概括性”①,历史剧往往能够很自然地被人们作为现实的烛照.虽然历史题材的选用、创作不断受到历史真实的挑战,但是,历史轮廓给后来的创作者留下了广阔的遐想空间,在历史框架的大事纪之外,后人以现实的观念串接散落的细枝末节,激活民族记忆,引起当下共鸣.电视剧是当今生活中拥有最多受众的艺术样式,不少历史题材的电视剧不断热播,帝王戏占据相当大的份额.

  • 标签: 电视剧 设置模式 帝王 解读 历史题材 作家创作
  • 简介:一、VR电影:一种媒介新形态VR电影,即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电影,是一种借助计算机系统及传感器,将虚拟现实技术与电影形式结合起来的艺术创作新模式。当下,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助推着媒介形态的更新换代,VR自身的先天优势使其与军事、医疗、航空、娱乐、工程。

  • 标签: 电影 VR 人工智能 虚拟现实技术 觉醒 伏羲
  • 简介:《三峡好人》延续了贾樟柯一贯的电影风格又有所突破,在纪实叙述下包孕的是对人性的执着探寻、对传统与现代文化关系的理性反思和对当下社会现实的严肃审视.贾樟柯较好地处理了现实关注与观念融入的关系,显示出目益成熟的电影理路.

  • 标签: 贾樟柯 《三峡好人》 人性探寻 现实关注
  • 简介:让·吕克·戈达尔拍摄于1982年的《受难记》可以视作他职业生涯中对电影艺术的一次反思。本文尝试以该片为案例,在后巴赞时代的理论视野中重新讨论电影与绘画之间的关系。依靠对电影极限的探索,戈达尔的电影凸显了当代艺术中的一个典型的现象:即在相互模仿、彼此化约的同时触及彼此的不可化约性,它们最终指向的是现代美术馆这一集约化的空间。通过对影片《受难记》的分析,本文将从现象和历史的双重维度把握这种内在联系。

  • 标签: 戈达尔 绘画 电影 艺术史 受难记
  • 简介:中国传统水墨绘画在长达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中国人传统色彩审美心理的个性表现及独特的色彩语言形式,它视墨(黑)为母色,在墨色中实现色彩的丰富性,其运色超越了感官的本能和习惯.本文从对这一色彩审美心理产生巨大而深远影响的道家哲学思想入手,探询道家女性思维偏向的形成及其色彩观对水墨绘画审美心理趋向的影响,以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感悟水墨画中的宇宙观、人生观和哲学内涵.

  • 标签: 道家思想 尚黑 色彩审美心理 水墨绘画
  • 简介:CEPA的签订,一批香港导演“北上”拍片,其中,陈可辛导演可以说是文化融合商业运作的代表.他的作品善于在多元共存的文化语境中游走,在电影叙事上,往往以草根大众的经历为蓝本,将其对时代的思考呈现于故事之中;在电影类型上,常有类型化的突破与整合.他的影片呈现了合拍时代,跨越与融合,离散与回归的文化症候,也从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地域和时代局限,他执导监制的影片在艺术上商业上都获得了不俗的成绩,值得作为特例研究.

  • 标签: 陈可辛 导演 北漂 跨越融合 离散回归
  • 简介:表演是电影评论(书面也好,口头也罢)中的百慕大三角。我们有的是办法,或绕过或越过或避过评论电影中的表演,视此为理所当然。对表演的评论或失之于笼统(惯常的综述);或只关注演员的形体、怪癖和所饰演角色的外形变化(更为细致深入的评论);或是仅着眼于形式和风格而丧失表演的价值与作用(本质主义评论家和博主),或因道德训条而未被考虑(政治立场的影评);或完全被忽略并被重构为一个场景中活动的人物(1980年左右的电影理论)。

  • 标签: 电影表演 电影评论 构成要素 近距离 原因 言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