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任何深入的田野工作(fieldwork)都像是一次人生的历练,它既要求田野工作者创造性地融入艺术与科学的元素,又能够恰当地处理好学术伦理与为人之道的关联。当我们置身于云南省迪庆州德钦县云岭乡斯农村时,在感受到异文化带来的"文化震撼"(cultureshock)之余,开始学习如何从当地人的视角来看待斯农热巴。

  • 标签: 热巴 人类学 解读 反思 艺术与科学 田野工作
  • 简介:科尔沁"博"仪式是科尔沁传统文化中保存得较完好的民间信仰仪式,以丰富的歌舞表达其宗教内涵,体现了科尔沁蒙古族的文化特质。本文通过对科尔沁左翼中旗腰林毛都镇北腰林毛都嘎查呼日勒"博"、天亮沃德干和科尔沁左翼后旗伊胡塔镇衙门营子嘎查白毛敖海"博"三个调查点多年的田野调查,并结合史料记载,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解析科尔沁"博"仪式的过程、结构、歌舞行为、符号等,试图阐释其文化结构和艺术形态中蕴含的意义。

  • 标签: 科尔沁“博” 仪式 结构 歌舞
  • 简介:这就是以“用心灵感悟文化,以行动保护遗产”为主题江西南丰跳傩调演。2014年6月,由中国傩戏学研究会、江西南丰县人民政府主办的“2014年南丰跳傩调演”及学术座谈会在南丰县体育馆隆重举行。全国各地的傩戏研究专家以及社会各界著名学者,包括南丰县的各大傩班俱纷纷慕名而来。

  • 标签: 西南 变与不变 活态传承 傩舞 烟火 傩戏研究
  • 简介:这是一篇发表于1970年的文章,但直到21世纪之后的十多年里,仍被反复转载收录在美国舞蹈人类学的诸多论文集中,也是此专业研究方向的重点必读材料。在先声夺人的题目下,作者没有就芭蕾谈芭蕾,而是用大量篇幅追溯人类学和舞蹈学对于舞蹈的认识分歧,并厘清概念和观念,以西方第一人称的口吻从本质上展开自我批判,使读者能够意识到知识系统内谬误观念的传衍。针对舞蹈人类学在中国的舞蹈理论研究中方兴未艾的局面,我们在借鉴文化人类学方法论做舞蹈研究的时候,如何用批判性思维来解读文献材料,如何避免调查材料成为理论注脚,如何以人类学的视角重新审视既往的舞蹈理论及其背后的观念,同时与中国的舞蹈理论研究互文观照,这篇文章都能给出很深的启发。西方舞蹈学者在对原始舞蹈和民族舞蹈的概念理解中带有欧洲中心主义的观念,导致在对研究对象的阐述和分析中有很多谬误,也影响了舞蹈学者看待舞蹈世界的眼光和判断。这篇文章就是想为沟通搭桥。本文的目的就是矫正观念,重新审视舞蹈,从文化内部的逻辑推理,得出“芭蕾是民族舞”这样的结论。

  • 标签: 人类学者 舞蹈学者 原始舞蹈 民族舞蹈 民间舞蹈 芭蕾舞
  • 简介:人类学对艺术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类学的方法也在逐步渗透到艺术研究中。该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阐述了研究是人类学以及文化人类学的独特方法对民间舞蹈文化研究的借鉴作用。该文认为民间舞蹈文化研究应在与文化人类学方法相结合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理论与方法,而罗雄岩教授提出的“动态切入法”,就是这样一种结合舞蹈本体特质进行民间舞蹈文化研究的方法论的范例。

  • 标签: 文化人类学 民间舞蹈 文化研究 非语言文字文化 动态切入法 方法论
  • 简介:"开路"是流传在河南省桐柏县的民间丧葬文化遗产,是丧葬仪式中的民俗舞蹈。本文从舞蹈人类学的视角,运用田野调查、文献分析和宗教仪式理论等方法,通过对桐柏山区民间丧葬仪式舞蹈"开路"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仪式过程、内容、神仙系统、八卦舞谱、仪式音乐的艺术特征等进行解读,揭示了民间丧葬仪式中的舞蹈与民俗民风之间的关系,探索古老的八卦舞谱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在中国舞蹈传承与发展中的价值。

  • 标签: 舞蹈人类学 桐柏县 丧葬仪式 “开路” 八卦舞谱
  • 简介:舞蹈作为一种艺术表演形式,在不同的社会场域和展演进程中可被赋予多元的文化解读。本文基于对《社会与舞蹈:过程与表演的社会人类学》(SocietyandtheDance:TheSocialAnthropologyofProcessandPerformance)一书的解读,从社会与舞蹈关系的重审、作为理解族群文化的舞蹈、研究方法的思考三方面展开,对书中观点及舞蹈与社会二者之间的关系展开讨论,并借以反思此书对舞蹈人类学研究的启示。

  • 标签: 舞蹈 社会文化 文化场域 展演
  • 简介: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身体成份系指机体中皮肤、脂肪、肌肉、骨骼、内脏器官和体液等的含量。身体成份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分类,从运动生理学的角度则可将其分为脂肪(脂肪重)和瘦体重(去脂体重)两种成份。脂肪是人体正常的组织成份,对保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起着重要作用,但脂肪过多则可造成超重或肥胖,不仅会使人产生多种疾病,影响人体正常的生理功

  • 标签: 舞蹈女学员 体成份 测量与评定 相关回归分析 测量方法 身体成份
  • 简介:巫美求雨而舞的道具是最原始和最能体现原始"舞"之本色及其文化内涵的符号。"舞"是巫术活动的"特定的行为程式"之一。"巫"、"舞"、"美"具有三位一的共生关系。远古"巫舞"一、"巫美"一。"舞"者是"巫",而"美"中"大人"(王者)也是"巫"。作为国王兼任巫师的"美"不仅是一个头戴羊角的"大人",而同时也是一个生动的"美舞"一的舞蹈者。巫"舞"所执"道具"与巫王"美"中的"羊角"相同。巫在求雨而舞的降神仪式过程中不仅"用羊",而且"舞羊"——卜辞所谓"惟白羊用于之有大雨"(《屯2623》)、"已丑卜舞羊于庚雨今夕允雨"(《合集20975》)是最原始和有力的文字见证。巫"舞"选择"羊"及其"羊角"作为"道具"的历史文化原因在于中华民族是"羊"的传人——以"羊"为图腾,而"羊角"在古代中国是至尊的象征。因此,巫美在求雨而舞时就以神圣的"羊角"作为"道具"。

  • 标签: 巫、舞、美 三位一体 羊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