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33 个结果
  • 简介:20世纪是神话重生的时代,布尔加科夫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小说《大师和玛格丽特》,既沿用了基督教的神话结构,又融合了异教的魔鬼崇拜和女巫主题,它通过重述神话的方式来表达了作者永恒的爱和理想的追求。

  • 标签: 魔鬼崇拜 女巫 神话方法
  • 简介:本文试图解决关于契诃夫评价的一个难题:他是冷冰冰的“客观主义”和“唯美主义”作家,还是充满内在热情的伟大的人道主义作家?本文通过分析,揭示了契诃夫在文学写作上朴素而充满诗意的伟大经验和他热情而富有教养的叙事风格。

  • 标签: 契诃夫 经验 朴素 客观 主观 教养
  • 简介:小说《西岸上的宣礼》是伊朗现代小说史上的名篇,历来被当作爱国主义教育的经典篇章。本文在“爱国主义主题”这一传统认识之外,进一步论证小说的深层主题在于揭示西方化将会给东方国家的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带来深重灾难,表达了伊朗人民坚守自己民族传统和宗教信仰的坚强信念。本文还揭示了小说对当前国际局势的预言性质。

  • 标签: 东方 西方伊斯兰 宣礼 坚守
  • 简介:随着文化产品市场化的到来,当前有些热播电视剧偏离了经典化的叙事传统,为追求"上座率""收视率",而俯就部分女性受众,在电视剧产品里或显在或潜在地积淀着弱化女性自觉意识的文化惰性,导致部分女性受众从过去思辨式的"逆向"接受,向当今感官式的"顺向"接受滑动,呈现出社会转型期的某种浮躁心态。

  • 标签: 热播剧 女性 市场效应 文化惰性
  • 简介:奈保尔的《河湾》揭示了后殖民非洲国家面临的种种难题。一方面,在民族解放运动后,这些国家迅速陷入了严重的治理困局。另一方面,由于在从殖民向后殖民的政权转移过程中,建立在民主基础上的政治体制并未形成,这些后殖民国家还处在难以摆脱的代表性危机和精神危机中。更重要的是,殖民者虽然离开了,但是全球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依然牢牢控制着这些后殖民国家。本文认为《河湾》是一部反思后殖民政治的杰作。

  • 标签: 《河湾》 治理困局 代表性危机 殖民主义
  • 简介:<正>叙述与描写及形象的智慧风貌叙述与描写本来是卢卡契一篇文学论文的题目。在我们的文学评论和文艺理论著作中,叙述与描写都是两个最常见的普通用语。虽然它们之间有着语义上的某些区别,但我们还从来不曾赋予它们绝然不同的审美价值。卢卡契则从文学作品的题材、情节、结构、主题、社会效果、文学源流以及文艺创作

  • 标签: 卢卡契 文艺创作 读书札记 现实主义 巴尔扎克 文学作品
  • 简介:格列佛失明的焦虑让我们关注斯威夫特对“肉眼”和“心眼”的区分。斯威夫特把生理眼光从理性认知的视觉修辞中剥离出来,否定视觉相对于其他感官的优越性,质疑“眼见为实”的真实性,藉此破坏殖民话语自我合法化的基础揭露了英国游记(考察报告)爱尔兰“生蛮”的他者化叙述。在斯威夫特看来,“客观”叙述下掩盖的冷漠与殖民者殖民地人民苦难的“视而不见”都是“人性弱点”的体现,更是一种“道德败坏”。

  • 标签: 《格列佛游记》 视觉隐喻 爱尔兰问题
  • 简介:19世纪中期(1830-1850)英国小说的繁荣,主要归因于社会生活的日新月异和人民大众异常活跃的精神面貌.但思想家J·S密尔(JohnStuartMill,1806-1873)小说所持态度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的尴尬处境."文人雅士普遍以诗为乐;而浅薄寡闻者则痴迷于小说"(Mill71).

  • 标签: 康拉德 小说艺术 英国 叙述形式 审美体认
  • 简介:犹如一袭曳地的丝绸,光明悬挂在橄榄树上当白昼淡而无味的酒饮至所剩无几:大片的灰色出现上升,夜晚来临。

  • 标签: 诗歌 文学 文学作品 诗集
  • 简介:轻轻的欣悦——巴乌斯托夫斯基的喜爱姜洪多年前一个冬日的阳光下午,在武汉最大的新华书店,一个外地青年的神态一定有些怪异,因为他在文学柜书架的最高一层发现了他梦盼寻觅已久的一套书:浅黄书脊上平淡地印着这样一行字——《巴乌斯托夫斯基选集》……有许多作家作...

  • 标签: 文学创作 云杉球果 人的关怀 小说 文学理论 苏联卫国战争
  • 简介:(三部曲)是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1923-1985)的代表作之一,由(1952)、(1957)和(1959)三个故事组成.这三个故事定位于遥远的古代,却影射了现代工业社会中人们的生存状况,具有深邃的现实意义,蕴涵着丰富的哲理.但这部小说独具匠心之处在于它纵贯全书的浓厚的童话特色,这也是小说形式上的一次大胆而成功的创新.在卡尔维诺逝世二十周年之际,让我们再次领略这位世界级文学大师著作中的精髓--童话的借鉴和超越.

  • 标签: 《我们的祖先》 童话特色 小说 意大利作家 伊塔洛·卡尔维诺 《树上的男爵》
  • 简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传统的封建婚姻制度,也是桎梏人们精神的枷锁。封建思想的守护者窦氏,一向秉承“三从四德”不敢越雷池半步,纵使丈夫多年未归,也不改她等待丈夫归来的决心与期盼。妙善是一位封建叛逆的女性,她要求婚姻自由。妙善的行为不能被窦氏所接受,但当得知张门有后,窦氏迫于“七出”的压力在万分痛苦纠结中承认了妙善,接受这段非礼性的爱情,做出妥协与让步。

  • 标签: 窦氏 陈妙善 孝道 爱情
  • 简介:斯蒂芬·金的代表作《肖申克的救赎》,独特的选材和人性的解读和深层思考成就了作者和作品,也为信仰缺失、精神生活匮乏和人文生态失衡语境下的当今读者提供了精神盛宴。

  • 标签: 斯蒂芬·金 《肖申克的救赎》 人性 小说 选材
  • 简介:《楢山节考》根据日本的弃老传说,讲述了生活在偏远村落里年逾七十的主人公阿玲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带着信仰主动进山祭祀的故事。在艰苦条件下,阿玲主动放弃生存的权利,毅然决然地作出死的抉择。主人公的命运是注定的,是村落共同体规则制约下的必然结果。

  • 标签: 《楢山节考》 深泽七郎 宿命 共同体规则
  • 简介:蒂姆·伯顿是好莱坞著名的"鬼才电影大师",他的电影以塑造各种鬼神莫测的人物而闻名。在塑造这些角色的时候,伯顿凭借天马行空的视觉设计理念和童话般浪漫梦幻的想象力征服了全世界影迷的心。伯顿的电影人物研究,应该从揭开电影人物的面具入手。出人意料又精心设计的人物是伯顿电影世界的最绚烂迷人的风景。

  • 标签: 蒂姆·伯顿 人物塑造 哥特 视觉设计 动画
  • 简介:本文将呈现亨利·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中的权利与伦理的关系问题。剧中主人公娜拉的家庭生活经历使她学会在伦理层面开展自我革命从而挣脱父权社会的伦理体系。在丈夫海尔茂的门庭之中遭受父权压迫的经历也正是她进行自我伦理教育的过程。在易卜生的世界中,伦理是指个人塑造自我的能力,而非被动接受父权社会的道德教育。娜拉拒绝接受所谓的欧洲社会道德观念,并在伦理层面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关系进行自我形塑,因此,她是一个具有伦理意义的人物形象。娜拉也否定了欧洲社会伦理体系中的法律—话语传统。她试图削掉父权制的头颅从而展开一场伦理革命:此举在同时代的欧洲伦理体系中前所未有。

  • 标签: 伦理 权力 父权制 人文主义 《玩偶之家》
  • 简介:文学伦理学批评,是一个很古老而又非常现代的话题。聂珍钊等先生倡议举行一次学术会议,专门讨论作为方法论的文学伦理学批评。聂先生在他发表的论文中,以大量外国文学史实,论证了目前提出这一问题的根据和现实重要性与必要性,其中特别是“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对象和内容”,可以说是第一次如此全面、系统、周密地思考的结晶,令人钦佩。本文结合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的实际,就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地位、作用、准则和局限,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 标签: 文学伦理学批评 准则 意义 局限性
  • 简介:汉语口语中存在着大量的"差点儿(没)+VP"句式,在不同的感情条件和语境下可产生截然相反的意义,对于这一句式的研究,以朱德熙先生的"企望说"为代表。深层次地研究"差点儿(没)+VP"句式产生不同意义的原因及其在不同语境中的使用差别,对于指导语文教学,尤其是对外汉语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差点儿 差点儿没 语义 歧义 对外汉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