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2 个结果
  • 简介:译者的主体性是指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作用。本文以明代归有光的名篇《脊轩志》及刘士聪先生的译文为例,探讨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发挥译者的主体性作用,以表达散文的韵味。

  • 标签: 主体性 韵味 意境 白描 声响
  • 简介:印度当代作家阿拉文德·阿迪加在作品中关注印度的庶民境遇,传递庶民的诉求,以此获得了国际声誉。然而他的小说在批判印度社会种种弊端的同时,却对影响庶民命运的全球资本主义保持暧昧。他赋予庶民言说的权力,似乎成功建构了觉醒的庶民形象,但这种觉醒也带有悖论色彩,因为他不但未能充分认识庶民困境的根源,而且表现出与全球资本主义合谋的倾向。因此,作为全球化时代的后殖民作家,阿迪加还需要进一步扬弃他的书写策略。

  • 标签: 阿拉文德·阿迪加 《两次刺杀之间》 庶民 觉醒 阶级 悖论
  • 简介:流变与发展──第二世界大战后的美国诗歌黄宗英第二世界大战以后,当代美国诗人的艺术追求与战前现代派诗人的志趣大不相同了。艾略特、庞德、斯蒂文斯、弗罗斯特、莫尔及克莱思等美国诗人为战后美国年轻一代诗人提供了一个形式和主题极为宽泛的创作范式。然而,也正...

  • 标签: 诗歌创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诗学理论 美国诗歌 垮掉派诗人 艾略特
  • 简介:严歌苓《第九个寡妇》是对现代中国记忆的自觉书写。文本采用第三人称限知视角叙事,并且刻意模糊叙事的历史背景,近乎偏执地把角色人物的某一个性放大,这成为实现其对现代中国事件另类书写的叙事策略。不动声色地对包裹着严肃意义的事物再度进行调侃、质疑抑或讽刺,显示出作为当代作家的理性高度,在他人"意义的富矿"的挖掘下再次归于简一,彰显其书写态度——一富有意味的调侃。

  • 标签: 《第九个寡妇》 限知视角 自觉书写 叙事策略
  • 简介:<正>浙江省外国文学研究会两年一度的第四年会于去年9月25日至29日在杭州召开。开幕式上,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黄源,杭州市委副书记扬招棣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省社联副主席高培民、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张君川教授、省外国文学研究会顾问蒋炳贤教授、李一航先生、省外文学会会长任绍曾教授等出席了开幕式。应邀出席年会的尚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到会代表共六十余人,收到论文近三十篇。

  • 标签: 浙江省 杭州市 外国文学研究 作家 代表 莎士比亚研究
  • 简介:今年香港的初春寒意袭人,然而此时在香港中文大学祖尧堂里,却是一派热气腾腾的景象。由香港中文大学翻译学系主办的翻译学术会议——“外文中译研究与探讨”。正在热烈地进行。出席这次会议的有来自两岸三地以及美国的知名翻译家和翻译作品出版家,他们当中有: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会长叶水夫,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金耀基,台湾中山大学外文研究所讲座教授余光中,旅美资深翻译家高克毅、蔡思果,以及大陆翻译家李芒、施康强、罗新璋、杨

  • 标签: 学术会议 香港中文大学 翻译家 翻译理论 余光中 翻译事业
  • 简介:美国黑人文学的发展经历了三高潮,本文以社会大环境、文学理论思潮、作家作品的思想和艺术形式为观照点,指出三高潮中美国黑人作家对美国黑人出路的反思与构建主要体现在:第一高潮中的“觉醒后要求‘多重认同'”;第二高潮中的“在‘反抗’中争得平等”;第三高潮中的从“自身‘融合’走向社会‘融合'”。美国黑人文学的自在性和发展的自为性对我们认识多元社会中的美国文学和美国少数裔文学及其发展趋势具有启发意义。

  • 标签: 美国黑人文学 高潮 认同 反抗 融合
  • 简介:<正>本报告的主要思想依据的是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要分类,即怎样接受并阐释外民族作家的创作,并从而将它归入超出民族文学所限范围的、规模更加广阔的历史——文学进程中。仔细地通读作品,这里是通读中国著名作家古华的长篇小说,原则上他属于由完全不同的文学传统造成的另一个民族文化区,除了导致直接的美学接受之外,还会产生将它与“接受方”的文学进

  • 标签: 长篇小说 民族文学 民族文化 文学传统 当代文学研究 作品
  • 简介: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主办的第二届全国优秀外国文学图书奖,于1995年9月29日颁奖。本届评选的范围是1991年1月至1994年6月出版的外国文学新书,其中1992年10月我国加入世界版权公约以后出版的有版权保护的作品,必须获得合法的版权授权方可参评。在参评的500多种书中,评选出一等奖11种,二等奖16种,三等奖22种。我社出版的《尤利西斯》和《英国诗史》荣获一等奖,《翻译学概论》获二等奖,《沉默的羔羊》及《和歌俳句丛书》的6种获三等奖。获奖的总数及等级,仅次于人民文学出版社,与上海译文出版社并列全国第二名。我

  • 标签: 文学图书 《尤利西斯》 版权保护 世界版权公约 外国文学 新闻出版
  • 简介: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经典短篇《强奸幻想》与第二女性主义思潮有着紧密而微妙的渊源。一方面,作品根植于20世纪70年代第二女性主义思潮对男权社会强奸文化的批判,将主流媒体热炒的女性强奸幻想改写为女性借助语言交流、抵制性侵的反强奸幻想,同时也反讽地展现了语言之于女性现实困境的有限性。另一方面,作品在20世纪80年代进入英美图书市场的小波折与70年代末、80年代初第二女性主义内部的观点论战存在一定关联。

  • 标签: 《强奸幻想》 阿特伍德 反强奸幻想 第二次女性主义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