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清晰展现了元末至清末五百余年间北方话口语中能性表达方式不断演化发展的历史过程。元末出现了句末附加语助词“有”的能性述补结构,但这种结构很快消亡了。元明时期使用频率较高的“V得/不得(O)”式结构到了清代前期逐渐衰退,而“V得/不C(O)”式结构则在竞争中逐渐发展起来。此外,清代以来,汉语教科书中还出现了能性述补结构与能性助动词叠加使用的语言创新形式。而除了以上历时特征之外,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中还存在着明显的共时差异。

  • 标签: 朝鲜时代 汉语教科书 能性述补结构 汉语历史语法
  • 简介:本文研究汉语是不是Kiss(1995)所谓的话语概念结构化语言,话题和焦点这祥的话语概念有没有固定的结构位置。考察了句首的名词性成分,位于主语和动词之间的名词性成分和动词之后的名词性成分,得到的结论是:句首的位置是话题位置,主语和动词之间的位置也是话题位置,而不是对比焦点的位置,动词之后的位置是信息焦点的位置。

  • 标签: 汉语 话语概念结构化语言 话题 信息焦点 结构位置 句法
  • 简介:在以清代河南话为方言背景的《歧路灯》里,结构助词"哩"兼有"的"、"地"、"得"的用法;"哩"用同"的"时,又体现出跟后期近代汉语"的"相一致的演变特点.结构助词"哩"跟语气助词"哩"同形、音[li],它是"的"、"地"、"得"共同词音形式的方言变体.除河南方言外,在另外的一些现代方言里,也有结构助词[ti]→[li]一系的音变现象,这类音变词用法、词音上的差异以及现代北京话"的"、"地"、"得"同音[t(e)]的形成历史与影响因素,都值得进一步调查研究.

  • 标签: 《歧路灯》 结构助词 “哩” 语法
  • 简介:哥德尔早就从数学上证明,没有一个系统是可以实行封闭的自足论证的。本世纪以来,学者越来越注意到句法、语义和语用三者的交互作用。也许由于心理和行为方面诸多因素的不确定性,三者的关系至今还未能有经典性的精确描述。西方的“语用一语言学”曾尝试探讨某些语法形式的语用功能,本文则拟尝试探讨某些语用功能的语法形式。当然,这两个相反的方向其实是密不可分的。本文讨论的语用成分在汉语句法结构上的投影,仅涉及有句法形式表现的语用问题。

  • 标签: 语用成分 句法结构 投影
  • 简介:文对古代汉语中以动词"问"为核心的语法结构由"受事成分"优先占据近宾语位置发展到由"与事成分"优先占据近宾语位置的过程作了全面系统的考察,运用功能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问"核结构的各种演变模式及其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作了充分的探讨并从理论上给以合理的解释.指出:"经济原则"和"明确原则"这一对基本的语用原则在人们选用某种语言表达式时会起到互相矛盾的作用,这种互相矛盾的作用是"问"核结构发展的内在动因.

  • 标签: “问” 经济原则 明确原则 古代汉语 动词 宾语结构
  • 简介:本文之品牌命名研究,旨在探究命名时如何引用东西南北或上下左右此类“方位”符号或词素,首先针对择用符号之系谱趋势做类型归整,其次再细究与结论这些方位符号在引用时之词素结构与句法原则。研究择定台湾房产建案之命名为语料样本,施以符号汇整及构词语法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房产命名在引用方位符号时,多采用复合诉求,特别是异类系谱并列的形态居多。至于在个别系谱轴的择定上,传统意涵较正向的上方与东方是热门引用趋势,至于夹带负面象征的左方,借身“左岸”翻身为受欢迎的命名镶嵌对象。至于毗邻轴词素(morpheme)的结构与句法原则上,则呈现稍缺交化的语法结构

  • 标签: 品牌命名 词素 方位 语法结构
  • 简介: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要求全面增强党的“八项执政本领”。其中,学习本领是前提,政治领导本领是统帅,改革创新本领是动力,科学发展本领是核心,依法执政本领是支撑,群众工作本领是基础,狠抓落实本领是落脚点,驾驭风险本领是保障。八项执政本领环环相扣,构成一个严密的思想体系。

  • 标签: 习近平 十九大 执政本领
  • 简介:<正>一在现代汉语的表达中,有一种比较特殊的结构形式,使用频率不算很低。就其构成及相互关系来说,可以用"动+宾+动重+补"来表示。"动"表第一个动词,"动重"表第二个动词,是第一个动词的重复,"宾"、"补"分别表示宾语和补语。例如:

  • 标签: 结构形式 现代汉语语法 动词 带宾语 句法功能 陈述部分
  • 简介:动趋式“V+开”基于驱动一路径图式,最初用于空间域中,关注在施动者力的作用下受动者发生的路径变化,具体呈现为扩散向、脱离向和水平离开向位移特征,凸显内在源点和外在源点,分别对应变形位移与刚性位移。根据路径的“形量”、“距量”、“向量”、“标量”与“参量”等五维量度,以及驱动的过程性与结果性、返身与外向、垂直向/水平向/其他向等方向性特征,分析了“开”从空间到时间、状态域的放射性隐喻扩展中产生的诸多语义类别。并结合共时与历时语料,探讨了“V+开/开剩开去”在语义类别、使用频次、出现先后顺序等方面的对称与不对称。

  • 标签: 驱动一路径图式 “开”组趋向补语 认知域 泛化 虚化 隐喻
  • 简介:<正>在古代汉语中,“见V”这种结构形式大抵可以表示两种语义:“见”相当介词“被”,“见V”表示被动。例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汉·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见”与“被”同义对举,“见疑”:被怀疑,表示被动。这种“见V”结构的后面可以用“于”引出主动者。例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周·庄周《庄子·秋水》)“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大方之家耻笑。用“于”引出主动者“大方之家”,“见笑”的被动语义更明显。其次,“见”具有称代作用。在文言文中,具有称代作用的“见”与动词组成“见V”结构,经常在人物的对话和来往的书信中运用。“见”主要指代第一人称,偶尔也指代第二或第三人称。“见V”的语义含蓄,感情丰富,体现一定的修辞风格。

  • 标签: 修辞色彩 “大方之家” 古汉语 称代作用 《搜神后记》 吴王
  • 简介:本文认为'经过'和'经'所引领的'经过/经+VP'的结构常常可以和被动观念发生联系,从而使结构结构所处的句子具有一种受动倾向.文章以语料统计为基础,立足形式,注重语义,力图从历时和共时两个角度对'经过+VP'结构及'经+VP,,结构的受动特性作出描写与解释,并从语用势能的角度考察'经过'句和'经'字句在语体风格、施为力、启因量等方面的不同反应.

  • 标签: “经过/经+VP” 汉语 句法 语用势能
  • 简介:动结式是汉语句法系统中颇具特色的句法结构,其语义关系和句法性质一直引起国内外语法研究者的极大关注。本文主要研究汉语动结式的论元结构和配位方式。全文约18万字,除界定基本概念、分析研究现状的绪论外,正文共分五章,最后是结语。

  • 标签: 汉语 动结式 句法结构 论元结构 配位方式
  • 简介:在汉语关系结构中.从句的位置对于其性质有一定的要求,二者在表面上存在一种不完全对应关系。从句位置与关系结构的语义解释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关系.前者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关系结构的预设及其指称属性。文章在对两种关系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尝试在生成语法的框架内对其进行解释。文章认为.二者都是由关系结构的生成过程决定的。具体说来,生成过程的不同决定了关系结构内部结构的差异,从而引起内外从句结构在语义解释方面的差异.而从句与其他成分(数量词和指示代词)之间以及性质不同的从句之间的相对顺序则是这种结构差异的具体体现。

  • 标签: 生成语法 关系从句 关系结构 位置 性质 语义差异
  • 简介:先秦汉语“NP之VP”结构是一种“参照体一目标”结构,本质上和“NP之NP”结构没有多大区别,其中“之”字在很大程度上还具有指示词的性质,其功能是提高指称目标的可及度。本文廓清“指别度”、“可及度”、“提高指别度”这些概念,并通过文本的细致分析和对照来说明“之”的性质和功能。

  • 标签: 先秦汉语 NP之VP 指别度 可及度
  • 简介:表达的精细化等语用动机促动了句式套用和词项代入,这又引发了动词和句式的互动,其结果是动词改变其论元结构来适应句式意义和句式构造的需要。与事插入、施事删除等规则是动词和句式互动的具体机制,在一定的句法、语义条件下启动这些规则就可以使动词衍生出符合句式要求的论元结构。动词和句式的对应关系是有理据的、但又是不可预测的,动词和句式互动背后的逻辑机制是追求动因解释的归因推理。

  • 标签: 配价论元结构 句式语法 表达精细化 句式套用 词项代人 动词和句式互动
  • 简介:补语的类型很多,含“得”的补语尤为多见。从语义上看.含“得”的补语都是从程度、结果、可能等方面对中心语(述语)加以补充说明。我们在考察含“得”的补语盼语义情况时,发现有些现象很特别。如形容“输得惨”说“输得不亦乐乎”(《文汇报》1988.12.6)。这里.补语的语义显然发生了变化.即在与中心语(述语)相搭配时,补语已经具有了特殊的语义内容.并具有一定的语用价值。本文要讨论的就是这种情况。

  • 标签: “得” 述补结构 语义内容 语值 异性 《文汇报》
  • 简介:摘要在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缅甸语中,量词是一种重要的词类。而在属于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的英语中,尚未有统一定论的“量词”这一概念的词类。但是英语中仍然存在着和缅语量词相似的“表量结构”。虽然两种语言隶属于不同的语系,但是两者在量词上的选择和表达却有着共性和个性。本文将从缅甸语量词和英语“表量结构”的起源、分类和用法三个方面进行探究,探求两种语言中的量词的使用以及在各自语言中的搭配规律及异同点。

  • 标签: 缅甸语 英语 量词 表量结构 异同点
  • 简介:所谓词(语素)的结构义,是指词(语素)在特定的组合结构(包括语义结构与语法结构、复合词结构与句法结构)中所显示的意义。汉语词的组合结构(这里主要指复合词结构)不仅可以保存词(语素)的古(旧)义,还可以促成新义的衍生。现代汉语语文辞书是断代的语文辞书,但它们也是对处于历史发展长河中的汉语词汇面貌的反映,也须有动态发展的观点方能写出得体的释义。作为以汉字(单音节词或语素)为释义基点的汉语语文辞书,对此不能不予以关注。

  • 标签: 词(语素)结构义 保存古(旧)义 衍生新义 释义的动态观
  • 简介:"X比Y还W"是一种传递反预期信息的结构式,在该结构式中,"还"是个反预期标记。各种类型的"X比Y还W"都传达反预期信息。"X比Y还W"与"X比Y更W"的根本差异在于,前者用来传达反预期信息,后者用来表达递进的语义关系。

  • 标签: X比Y还W X比Y更W 反预期信息 递进
  • 简介:“摆脱印欧语的干扰,用朴素的眼光看汉语”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朱德熙先生发出的关于汉语语法研究的呼吁,学界纷纷响应,走出了种种探索的路子。本文亦尝试探索一种新的视角——从汉语语言信息结构切入来分析汉语语法。文章提出要重新认识语言的功能和语言的本体性质。文章认为,语言最本质的功能是传递信息;语言本身则是一个声音和意义相结合的具有层级性的复杂符号系统。而之所以如此,正是由“传递信息”这一语言最本质的功能决定的。文章简要说明句子所传递的信息不等于句子的意义本身,并扼要介绍了国内外对语言信息结构的研究,重点解析了句子结构和句子信息结构之间的关系,说明了研究的实际效应。文章最后指出,本文仅为引玉之砖,竭诚希望众多学者投身到这一研究中来。

  • 标签: 语言信息结构 句子信息结构 语言的本质功能 语法研究 修辞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