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该研究主要探讨广州市非体力劳动者心血管动脉弹性功能,为早期预警心血管疾病风险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广州市12区(市)20~59周岁非体力劳动者,分为男子甲组(20~39岁),男子乙组(40~59岁),女子甲组(20~39岁),女子乙组(40~59岁)4个组别。采用日本欧姆龙BP-203RPEⅢ动脉硬化检测仪,对受试人群进行安静状态下的动脉硬化参数检测。结果(1)男、女性单次高血压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加,男、女性甲乙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趋势基本一致。(2)动脉稍硬率、动脉硬化率亦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高,其中男性动脉硬化率(动脉稍硬率及动脉硬化率相加)甲乙两组均超过30%,乙组达到45%;女性甲组27%,乙组42%;而下肢动脉堵塞率却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女均有下降趋势。(3)收缩压、舒张压、右baPWV、左baPWV、右ABI、左ABI指标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高,甲乙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女趋势一致。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广州市非体力劳动者血压检出率及动脉硬化检出率随之增加,心血管弹性功能下降,发生动脉硬化的可能性增加,导致其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生活质量降低。
简介:在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历史背景下,重塑与创新中国掼牛文化保护机制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文献资料研究、实地考察、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结合体育文化与科技创新理论对中国掼牛的保护机制进行全面的梳理和分析,研究认为:1)中国掼牛政策性保护应坚持科学发展、统筹协调的国家战略和最大限度地放宽地方性经济创收机制;2)中国掼牛体育文化保护应注重生态构建与社会参与机制,推动文化生产性和社会化保护的实现方式;3)中国掼牛科技创新保护应开发信息资源互联和科技生产性保护机制,加大科技人才和服务资金的投入,建立现代化数据服务平台,促进中国掼牛体育文化、经济与科技的共同发展。
简介: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探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发展问题。研究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实施对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当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存在着项目不平衡、理论构建和学校传承等方面存在着现实矛盾与问题;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应立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学视角与定位,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第一应充分挖掘传统体育内涵、理性扩充外延,保持原创文化的精髓;第二是注重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重塑和改造;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进一步推进高校对传统体育文化的推广。因此,从文化语境中去审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现状,对传统的体育文化进行创新性的诠释和合理性规划布局,是今后民族传统体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道路上的重要工作。
简介:采用青少年适应性量表、应对效能量表和生活满意感量表对大学生进行调查,探讨体育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在适应性和应对效能之间的差异以及应对效能在适应性和生活满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1)除学习适应和生活适应的得分体育专业学生较低外,其余各变量均为体育专业大学生比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得分高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2)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生活适应对生活满意感影响都是通过中介变量胜任力实现的;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情绪适应和人际适应对生活满意感的影响只有一部分是通过中介变量认知水平实现的.即:适应性与生活满意感的关系受应时效能的中介影响,不同的专业特点的个体其作用路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