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 】数学学习应该是一个思维活动,而不是程序操练的过程,学生总是带着自己的数学现实参与课堂教学,不断地利用原有的经验背景对新的问题作出解释,进行加工,从而实现对新数学知识、数学思想的意义建构。数学课堂上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和学习任务,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组织深度探究的学习活动,关注对学生的持续性评价,这是深度学习的本源。
简介:本文首先介绍学习适应性的定义,指出其在远程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分析我国在远程学习者学习适应性领域目前的研究现状。然后笔者对国内外远程学习适应性的研究结论进行整理分析,总结其特点:远程学习者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与技术紧密联系,研究因素的范围越来越全面。接着将国内外关于"远程学习者学习适应性"的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分析,解析二者的异同点:关注的轻重点大范围相同,但具体研究的内容有所不同。横观对比表,笔者将我国远程学习者学习适应性的影响因素分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纵观对比表,笔者将客观因素总结为直接客观条件(包括学习者基本特征、身心健康)和间接客观条件(教学人员、课程和教学机构)。主观因素分为学习理念、学习能力和学习环境。
简介: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依托远程教育网络平台的系统化学习与依托微信公众平台为代表的移动学习正相互融合,逐渐顺应了新形势下混合学习的发展趋势,形成了新型混合学习模式。两类平台融合的关键在于学习资源的有效整合,使各类资源优势互补,以适应成人学习者学习方式的革新,进而促进成人学习者的学习成效。远程教育网络平台历经多年发展已相对成熟,能基本满足成人学习者的远程学习需求,在新型混合学习模式下仍占主导地位。随着微信公众平台教育功能的发掘应用而成为移动学习平台的后起之秀,平台契合了成人学习者泛在性的学习环境和碎片化的学习特点,逐渐成为成人学生进行远程教育的必要补充。然而,与发展相对成熟的远程教育网络平台学习资源相比,微信公众平台的学习资源存在重复建设、表现形式单一、缺乏教学设计支持和交互性不强等问题。因此,在整合两类平台的资源时,应遵循差异性原则、统一管理原则、贯通使用原则、理论与实践并重原则,通过对远程教育网络平台学习资源结构和内容的解析,建立课程学习资源库,进而甄选出适合微信公众平台的学习资源,选择适合微信公众平台的资源呈现方式,按课程需求设计相应模块,从而达到两类平台资源的优势互补。
简介:编译者附言:巴巴拉·罗伯特(BarbaraRobert)是英国开放大学一位副高级讲师,同时又是一位在线学习的学生,他学的是《信息技术在开放与远距离教育中的应用》,这是一门“三年制硕士学位计划”第二年的课程。2002年,他在《远距离学习》第一号上发表了《远距离学习中的互动、反映和学习》的论文,论述了互动(Interaction)、反映(Refiection)和学习(Learning)在远距离教育中的关系。本文主要是根据罗伯特的论文编译而成。原文较长,编译时作了适当删节。英国开放大学创办30多年来,一直使用包括广播、电视、录音、录像等多媒体教学。网上教学是远距离教育的新发展。并且以多媒体远距离教育为基础,与多媒体远距离教学经验相结合。但在线学生也不是把全部时间都花在在线学习上,他们也有非在线学习活动时间。
简介:感知是对某种事实的认知,是了解周围环境的开始,是指导个体行为的重要指标。群体感知是对群体活动过程各方面的了解,是保障协作学习效率和协作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由于群体感知信息的隐藏性,学习者往往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来获取相关信息,由此引发消极参与、游离于任务之外等现象。学习分析工具能够将感知信息显性化,减轻感知负荷。但是以往关于群体感知的研究,为学习者提供的感知信息类型较为分散,设计的学习分析工具大多只针对某一方面的感知信息。有效的协作学习需要具备三种类型的群体感知:认知感知、行为感知和社会感知。基于群体感知,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探究利用学习分析工具多维度提供感知信息对协作学习的影响,有助于改善协作学习过程,促进教育与技术的融合。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学习分析工具对小组交互的网络密度有显著性影响,可以明显提升小组参与协作学习的积极性,但在小组成绩上,影响并不明显,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