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可溶性双胰岛素制剂德谷门冬双胰岛素制剂(IDegAsp)含70%德谷胰岛素和30%门冬胰岛素,两种组分在制剂中独立存在,皮下注射后各自发挥作用。为帮助临床更加合理及规范地应用IDegAsp,专家多次讨论形成了此版《德谷门冬双胰岛素临床应用专家指导意见》,对IDegAsp的作用机制、药代药动学特点进行阐述,并给出临床应用建议。IDegAsp可每日1次或每日2次注射,兼顾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控制。临床证据支持在多种临床场景下使用IDegAsp,并可用于胰岛素的起始或强化治疗。建议将IDegAsp作为口服药失效起始胰岛素治疗或需要胰岛素强化治疗患者的选择之一。
简介:摘要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体外循环术后心功能障碍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其发生机制复杂且牵涉广泛。最近的研究发现,心肌胰岛素抵抗是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的重要机制,但其具体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文总结心肌胰岛素抵抗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相关作用机制研究,以期初步阐明心肌胰岛素抵抗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调控机制,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研究提供新思路。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大鼠体外循环(CPB)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实验模型并评估其诱导心肌胰岛素抵抗(IR)的效果。方法12只雄性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不阻断主动脉(n=6),模型组主动脉阻断30 min再灌注15 min(n=6);经尾动脉置入灌注管、右侧颈外静脉插入右心房引流管、开胸阻断升主动脉,建立体外循环(CPB),于开放主动脉后15 min采集血液及心肌组织标本,检测血浆葡萄糖、胰岛素水平并进一步计算葡萄糖摄取率、胰岛素抵抗指数(IRI)的变化。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免疫荧光检测心肌细胞膜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的表达。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缺血再灌注后15 min,模型组[静脉葡萄糖浓度(Glu-V)(20.23±0.30) mmol/L;胰岛素浓度(15.89±1.72) mIU/L;IRI(14.29±1.59)]高于对照组[Glu-V(8.31±0.67) mmol/L;胰岛素浓度(6.54±1.77) mIU/L;IRI(2.42±0.73),t=38.945、9.286、16.593,P值均<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模型组葡萄糖摄取率为(7.68±2.29)%低于对照组[(45.46±3.67)%,t=21.410,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模型组左心室收缩压(LVSP)为(34.8±6.6) mmHg低于对照组LVSP[(60.4±6.9) mmHg,t=-6.586,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模型组Western blot所测心肌细胞膜蛋白相对表达量为(0.30±0.08)低于对照组(1.04±0.21,t=7.979,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成功建立操作简便、经济适用、个体差异小且更能模拟临床的CPB缺血再灌注心肌IR大鼠模型。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胰岛素抵抗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本院收治的胰岛素抵抗患者60例作为病例组,同时选取在本院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记录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身高、体重、血压等),既往病史(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完成血脂、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及头颅CT或MRI检查,并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RC)、总体衰退量表(GDS)、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ADL)评估,对比两组研究对象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胰岛素敏感指数(ISI)、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血糖(FPG),韦氏量表总分及各分量表分数、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分,并分析影响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病例组血脂、血压、受教育程度、年龄、性别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病例组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35.0%,高于对照组11.7%(P<0.05);病例组ISI、FINS、FPG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病例组知识、领悟、算术、相似、数字广度、词汇、语言量表总分、数字符号、图形拼凑、操作量表总分、韦氏量表总分、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高血糖、高胰岛素症、胰岛素抵抗是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胰岛素抵抗是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1例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使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后,逐步转变为德谷胰岛素联合司美格鲁肽和二甲双胍治疗的诊断治疗过程。患者为69岁男性,因“发现血糖升高16年”入院,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确定诊断为“2型糖尿病”。入院后予以胰岛素泵强化治疗联合药物治疗,逐步改善调整方案,最终确定为德谷胰岛素12 U每晚联合司美格鲁肽0.25 mg每周1次,皮下注射,血糖趋于平稳,控制状况良好。司美格鲁肽是一种新型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周制剂,可单用或与其他降糖药物联合使用,为糖尿病的治疗开启了新纪元。
简介:摘要报道上海市静安区闸北中心医院1例病程较长,胰岛功能偏差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糖治疗过程。患者为老年女性,主因“口干、多饮、多尿28年,血糖控制不佳2周”入院。患者于28年前确诊为“2型糖尿病”,曾服用格列齐特、阿卡波糖(卡博平)、二甲双胍治疗,10年前因血糖控制不佳,改为胰岛素降糖治疗,曾用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预混30R)、精蛋白锌重组赖脯胰岛素混合注射液(25R)治疗,后改为甘精胰岛素注射液降糖治疗。近期患者降糖方案调整为精蛋白锌重组赖脯胰岛素混合注射液(25R)早18 U、晚14 U,餐前5 min皮下注射,联合西格列汀100 mg,1次/d,期间患者空腹血糖12~16 mmol/L。2周前患者测空腹葡萄糖22.0 mmol/L,随机血糖29.6 mmol/L。入院后完善各项检查,诊断为2型糖尿病,糖尿病肾病(G1A2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Ⅲ期;高血压3级,极高危组。入院后给予胰岛素皮下泵强化治疗,而后给予德谷门冬双胰岛素早18 U、晚14 U皮下注射+阿卡波糖100 mg,3次/d,口服治疗。治疗后,血糖控制稳定,多次空腹血糖6.0~6.5 mmol/L,餐后2 h血糖8.0~8.5 mmol/L。
简介:摘要报道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1例病程长伴胰岛功能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胰岛素优化治疗的案例,旨在对临床合理启用胰岛素的时机和方案优化进行探讨。患者为中年男性,因“发现血糖升高8年,血糖控制不佳2周”入院。入院后完善各项检查,诊断为2型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高血压病2级,高脂血症。患者8年前2型糖尿病初诊断时,起始口服二甲双胍治疗,期间曾加用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格列齐特)、α-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3年前患者出现血糖严重波动伴消瘦,重新评估肝、肾功能及胰岛功能后,考虑胰岛素功能不佳,停用口服降糖药物格列齐特和阿卡波糖,改用二甲双胍0.5 g,2次/d,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预混30R)早18 U、晚16 U,皮下注射。本次入院后重新评估胰岛功能,考虑患者餐后血糖升高明显伴消瘦,制订和优化胰岛素使用方案,改用德谷门冬双胰岛素早12 U、晚10 U皮下注射,停用二甲双胍治疗,后根据血糖情况,逐步调整德谷门冬双胰岛素剂量为早12 U、晚12 U皮下注射,并出院随访。3个月后复测空腹血糖5.8 mmol/L,餐后2 h血糖8.8 mmol/L,糖化血红蛋白6.0%。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应用于规范携带胰岛素泵学龄前1型糖尿病患儿的效果。方法在2018年6月至2021年3月期间选择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136例学龄前1型糖尿病患儿为试验对象,根据等距抽样法分为两组:观察组68例[男性38例,女性30例,年龄(4.86±1.13)岁]采用循证护理,对照组68例[男性36例,女性32例,年龄(4.75±1.24)岁]采用常规护理。调查两组患儿血糖、体质量、年龄、性别、身高等一般资料,并比较两组护理后血糖水平、照顾者负担量表(CBI)评分、负面情绪以及各项遵医行为,统计各类胰岛素泵负性事件。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x¯±s)表示,两两比较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观察组护理后3个月餐后2 h血糖(6.58±1.39)mmol/L、空腹血糖(5.18±0.11)mmol/L、糖化血红蛋白(6.32±0.27)%、抑郁自评量表评分(43.39±2.21)分、焦虑自评量表评分(42.16±3.37)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护理后1、3个月CBI评分(47.36±3.12)分、(42.86±3.32)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正确更换部位97.06%(66/68)、每日检查注射部位98.53%(67/68)、每日血糖监测100.00%(68/68)、随身携带备用药品或工具92.65%(63/68)、妥善保存97.06%(66/68),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胰岛素泵负性事件4.41%(3/68),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学龄前1型糖尿病患儿秉持循证护理,能够规范长期携带胰岛素泵的使用,降低意外事件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门冬胰岛素30(BIAsp30)与甘精胰岛素(IG)联合瑞格列奈治疗老年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2016年7月至2019年7月诊治的新诊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各30例。A组患者给予BIAsp30治疗,B组患者给予IG联合瑞格列奈片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周。于治疗后1周、2周测体质量指数、空腹及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1,5-脱水葡萄糖醇(1,5-AG),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复查空腹及2 h C肽,比较不同治疗方案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次数及胰岛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1周及2周空腹及餐后2 h血糖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治疗1周时A组血糖下降较B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空腹t=2.58,P<0.05;餐后2 h血糖t=2.46,P<0.05);糖化血红蛋白治疗后2周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5-AG于治疗1周及2周均明显升高,1周时A组[(127.08±20.28)μmol/L]升高较B组[(100.65±21.34)μmol/L]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3,P<0.05);治疗2周空腹及餐后2 h C肽水平较治疗前增加,空腹两组分别为(2.29±0.45)μIU/mL、(2.48±0.26)μIU/mL(t=3.72、3.45,均P<0.05),餐后2 h两组分别为(4.95±082)μIU/mL、(5.03±0.14)μIU/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14、3.54,均P<0.05)。A组患者血糖达标时间为(10.35±4.10)d,短于B组的(12.38±4.2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2,P<0.05);A组患者达标时所需胰岛素量为(45.14±8.42)U·kg-1·d-1,多于B组的(24.88±7.36)U·kg-1·d-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6,P<0.01)。结论BIAsp30与IG联合瑞格列奈均可有效降低老年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及餐后2 h血糖,且IG低血糖发生事件较BIAsp30轻,但血糖达标时间长于BIAsp30,通过监测1,5-AG可以作为参照及时调整降糖方案。
简介:摘要2型糖尿病(T2DM)在早期具有一定的可逆性。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可显著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和胰岛素敏感性,是一种逆转T2DM的有效手段。为了更好地指导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逆转T2DM的临床实践,专家组特通过系统整理现有的临床证据,结合实践经验,形成了本共识推荐意见。本共识中给出了糖尿病缓解、高血糖逆转的定义,推荐对符合条件的新诊断T2DM患者或原治疗方案无法使血糖达标的T2DM患者采用短期胰岛素强化逆转治疗;短期胰岛素强化逆转治疗期间,应以血糖正常化为目标;强化治疗的疗程为血糖达标后至少2周;强化治疗后应结合现有的临床证据进行疗效预判,进而制定个体化后续管理方案。
简介:摘要1例75岁糖尿病女性患者因右桡骨远端骨折拟行手术治疗。术前禁食期间给予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500 ml+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诺和灵R)6 U静脉滴注,无其他并用药物。输液前测指尖血糖10.6 mmol/L。液体输注约3 min(输入液体约8 ml),患者突然全身发冷、恶心,随之意识丧失、呼之不应、口吐白沫、双上肢抖动、小便失禁。指尖血糖9.6 mmol/L,可排除低血糖反应。心电监护显示,血压最低37/27 mmHg(1 mmHg=0.133 kPa),血氧饱和度0.40,考虑为生物合成人胰岛素导致的过敏性休克。先后给予静脉泵入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皮下注射肾上腺素和静脉滴注地塞米松等抗过敏、抗休克治疗,3 h后患者恢复正常。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总结7例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insulin autoimmune syndrome,IAS)患者的临床特点并文献复习。方法通过病例系统收集2012年12月至2022年3月7例IAS患者的临床资料,各项化验指标均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检验科完成。结果7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3例;多在60~70岁发病;2例合并自身免疫疾病。其中6例为外源性IAS。7例胰岛素水平均异常升高、C肽水平均无下降、胰岛素自身抗体(insulin auto-antibody,IAA)均为阳性;7例均表现有低血糖症状,1例最低血糖4.2 mmol/L;5例患者胰岛素/C肽摩尔比>1。停用可疑药物、膳食调整联合α糖苷酶抑制剂、二甲双胍治疗有效。结论不能因未监测到低血糖而否定IAS可能,对于应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当血糖控制欠佳时应警惕外源性IAS可能,遗传学鉴定或对本病的诊断及预防有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干扰囊泡膜核苷酸转运体(vesicular nucleotide transporter,VNUT)基因对大鼠胰腺β细胞(INS-1)胰岛素分泌的影响。方法2021年1月至6月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蛋白印迹和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LISA)等方法检测siRNA对VNUT基因表达的作用以及对胰岛素分泌的影响。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siRNA转染INS-1细胞24 h后,VNUT基因表达明显下降,对照组和干扰组RNA表达结果分别为(0.452±0.218)和(0.319±0.116),蛋白分别为(0.514±0.297)和(0.369±0.2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胰岛素分泌明显抑制,对照组和干扰组结果为(281.45±24.92)ng/L和(176.54±15.70)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iRNA明显抑制VNUT基因表达与INS-1胰岛素分泌,深入研究VNUT基因对胰岛素分泌的影响可为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因素提供参考资料。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宫颈机能不全患者中胰岛素抵抗(IR)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设计,分析2015年9月至2018年9月期间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生殖免疫科(原复发性流产门诊)和宫颈相关的流产早产门诊诊断为宫颈机能不全的患者临床资料,随访妊娠结局。分析IR发生情况以及IR对宫颈机能不全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入选212例单胎妊娠宫颈机能不全患者,发病孕周为(22.0±3.2)周,终止孕周为(33.0±4.5)周。其中,41例(19.3%)以流产告终,104例(49.5%)早产,67例(31.6%)足月产。合并IR共92例(43.4%),发病孕周为(20.7±2.4)周,终止妊娠孕周为(30.5±4.2)周,非IR组共120例,发病孕周为(23.8±3.3)周,终止妊娠孕周为(34.9±3.6)周,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与120例非IR组(7.5%流产,50.8%早产,41.7 %足月产)相比,IR组妊娠结局较差,34.8%流产,47.7%早产,18.5%足月产(P=0.001,P=0.269,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宫颈机能不全合并有IR患者较非IR患者流产发生风险增加3.24倍(OR=3.240,95% CI=2.569~4.089,P=0.001),此外体质量指数(BMI)和多囊卵巢综合征(POCS)也是宫颈机能不全患者发生流产的危险因素(OR=1.108,95% CI=1.11~1.22,P=0.001;OR=1.507,95% CI=1.191~1.906,P=0.001)。结论宫颈机能不全合并IR患者起病孕周早, 终止妊娠孕周早,流产风险增加。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胰岛素重复滴鼻对全麻老年患者术后谵妄(POD)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下拟行胃癌根治术老年患者70例,年龄≥65岁,BMI≤28 kg/m2,ASA分级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35):对照组(C组)术前2 d开始0.5 ml生理盐水滴鼻;胰岛素组(I组)20 U(0.5 ml)术前2 d开始胰岛素滴鼻。2组均滴鼻2次/d,至手术当日。于入室(T0)、气管插管(T1)、手术开始后1、2、3 h(T2-4)、术毕(T5)和拔除气管导管(T6)时测定局部脑氧饱和度(rSO2),观察术前2 d内胰岛素或生理盐水滴鼻后胰岛素过敏反应、鼻腔刺激反应及低血糖反应发生情况,于T0、T3和T5时测定血糖浓度。记录术后3 d内POD发生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I组术后3 d内POD发生率降低,T1-6时rSO2升高(P<0.05)。与T0时比较,2组T1-6时rSO2升高(P<0.05)。2组T0、T3和T5时血糖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发生胰岛素过敏反应、鼻腔刺激反应和低血糖反应。结论胰岛素重复滴鼻可增加胃癌根治术老年患者术中rSO2,降低POD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