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73 个结果
  • 简介:<正>禅宗,是中国佛教中最为显赫的宗派之一,也是中国文化重要的表征之一。禅悟,则是佛禅修习的重要内容。它是禅的关键,也是禅的目的。禅悟有渐悟和顿悟之分。中国佛教史上一直有“南顿北渐”的争论。北宗神秀主张渐悟,认为只有经过长期次第修

  • 标签: 禅悟 禅宗 中国佛教史 神秀 见性 渐修
  • 简介:12月18-19日在复旦大学举行,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美国价值与哲学研究理事会、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西方道德哲学通史研究”课题组、复旦大学“985工程”三期“现代天主教神哲思想研究”课题组联合主办。来自美国、德国、俄罗斯等国家及中国国内部分高校的专家学者近30人参加会议。会议以“中国视角的道德与责任”、“西方视角的道德与责任”、“道德、责任及全球化”、“道德与责任”为主要议题,就当前世界面临的种种价值问题、当代伦理道德面临的现代危机以及如何进行当代视域下的价值重建进行了讨论。

  • 标签: 现代性危机 道德危机 价值重建 国际学术研讨会 “985工程” 西方道德哲学
  • 简介:国际非政府组织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因其内在的属性冲突而面临着民主赤字的批评,引发了合法危机。以行政法理论视之,建立“参与式立法模式”,并通过利害相关方权利的明确、实施信息公开程序、确立国际非政府组织的专家理性与问责机制,是矫正国际非政府组织合法危机的可行途径。

  • 标签: 行政法 国际非政府组织 合法性 危机 矫正
  • 简介:12月13~14H在复旦大学举行,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联合举办。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等20余家单位的50余名从事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对于“现代与中国精神”进行了跨专业、多视角的深入交流和探讨。

  • 标签: 中国精神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现代性 专家论坛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
  • 简介:本文在考察规约隐涵、一般会话隐涵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语句的非真值条件意义的再处理设想,即缩小“隐涵”范畴,扩展“语义预设”范畴。具体言之:解散隐涵集合体,只保留特殊会话隐涵,即“隐涵”等于“特殊会话隐涵”;取消“规约隐涵”概念,把它归入语义预设(强规约隐涵归入典型语义预设,弱规约隐涵归入非典型语义预设);取消“一般会话隐涵”概念,把它归入非典型语义预设。“预设”概念的外延扩展后,其分类系统则为:预设分为语义预设与语用预设;语义预设再分为典型语义预设与非典型语义预设;语用预设再分为命题内容条件语用预设、预备条件语用预设、真诚条件语用预设和实质条件语用预设。

  • 标签: 规约隐涵 一般性会话隐涵 预设 非真值条件意义的归类
  • 简介:《论语》中“美”的字义主要为外观形式之美,而孔子所认同的美为形式之美与内容之善相互结合的美。以实用的观点来评价孔子的美善合一是一种理论的误判,因为孔子的美善合一观是一种内在价值的结合,或者说是一种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内在目的的结合。道德价值在艺术活动中的引入无可非议,相反它能使艺术的体验从情感的形式快感提升到更为广阔的、整全的、有机的生命境界。就孔子美学研究方法而言,确实不能仅仅抓住一个“美”字,但同时也必须承认,美学研究是离不开“美”这个宇的,可以从“美”这个范畴开始研究中国美学史。

  • 标签: 美善合一 审美价值 道德价值 内在价值
  • 简介:<正>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者就要“爱人”。而“爱人”的关键是实行“忠恕”之道。所谓“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亦即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要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要使别人事事行得通。

  • 标签: 心理换位 “忠恕” 思想道德教育 人际交往 教育对象 心理位置
  • 简介:12月7—8日在武汉大学召开,由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中国社会心理学会文化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筹)、湖北省暨武汉心理学会主办,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心理学系、武汉大学现代心理研究中心承办,论坛主题为“当代语境下的中国心理学”。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武汉大学现代心理研究中心主任钟年教授担纲大会主席,400多名全国各地文化心理学工作者参加会议。与会专家学者就文化心理学的理论建构、文化心理学的方法论、本土心理学、中庸研究与当代中国心理学发展、跨文化心理学、文化冲突与民族认同等一系列热点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和热烈讨论。

  • 标签: 跨文化心理学 中国心理学 社会心理 高峰论坛 湖北省 学会
  • 简介:儒家文化作为统摄中国人生活方式和情感体验方式的文化形态,尽管在20世纪初其政治权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并没有被截然切断。中国现代文学之所以始终有一种强烈的社会功利目的,可以说与20世纪初中国文学观念的现代转型密切相关。转型时期梁启超坚持的文学“开启民智”理论和王国维强调的文学艺术“审美自治”观,应该说和儒家文化的文学功用论的深层结构是同构的。

  • 标签: 儒家文化 文学观念 现代性
  • 简介:人性论是荀子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术界争论的热点,存在着性恶、朴之争,以及调和二者的观点。但以上做法均对《荀子》文本做静态的理解,往往取《荀子》某一篇作为立论的根据,而排斥观点相反的其他各篇,或将不同篇的内容强行统一在一起。其实荀子一生可分为居赵、游齐、退居兰陵三个阶段,其人性论思想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荀子》各篇也是在不同时期完成的,

  • 标签: 人性论思想 历时性 《荀子》 辨说 情性 王制
  • 简介:“人生而静,天之也”,《乐记》这一人论对宋明理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因着宋明理学的影响之深之大,它的真实内容和意义却被长期遮蔽。以超越善恶的动静论人性,既克服了孟子以降内省或内原式的道德成长路径的虚玄,而转向内得真实确定的礼乐而建立起德性成长的客观之途;也从起点上摆脱了《荀子》人性之恶带来的理论逻辑困境,使人在礼乐的陶治和对天理的追求中,德性成长成为可能。这一人论也为在“清静澄明”中知识与德性的成长,相得益彰,分任殊途,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这就跳出了宋明及至现代新儒学心性论中“尊德性”与“道问学”的纠缠,将知识从后世一直被德性的捆绑与束缚中解放自由出来。

  • 标签: 《乐记》 人性论 清静澄明 礼乐 突破
  • 简介:在西方,人文主义并不与宗教截然对立,而往往以各种方式结合在一起。所谓人文主义与宗教相互对立的观念本身是一种误解。孔子和儒家学说无疑是一种人文主义,同样,这种人文主义与原始宗教性相互交织、密不可分。孔学和儒家的人文主义主要来自于宗法文化背景,即亲情关系和血缘伦理,其原始宗教正是将这种人情、世俗内容上升为宗教态度和情感,两者相互融合,不可分割。这种以宗法血缘为基础、人文与宗教相融合的独特的人文主义,可称之为宗法人文主义。

  • 标签: 孔子 宗法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 宗法
  • 简介:7月27—28日在吉林大学召开,由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主办,美国罗格斯大学孔子学院、台湾辅仁大学协办。来自美国、日本、韩国和中国大陆、台湾地区的10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的40多名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学者围绕“当代人的精神生活”这一主题进行了多视角探讨。吉林大学孙正聿、台湾辅仁大学陈德光等32名中外学者分别作了大会发言。

  • 标签: 精神生活 国际学术研讨会 当代人 现代性 吉林大学 台湾地区
  • 简介:制度变迁是一个长期、渐进甚至曲折的过程,应当结合本国实际,辩证地对待本国的制度遗产,注重营造新制度运行的环境,努力开展制度创新.本文运用制度变迁理论对俄罗斯的制度变迁进行了经验的分析,认为叶利钦时代俄罗斯的制度变迁虽然取得了局部成效,但付出了过高的成本和巨大的代价,犯了理想主义错误.普京试图建立具有权威主义色彩的国家政权和强有力的国家调控体系,是一种现实主义选择.

  • 标签: 理想主义 现实主义 俄罗斯 制度变迁 普京 叶利钦
  • 简介:江苏实施“两个率先”战略目标对社科发展提出了由大到强的现实要求,确立了建设“五大高地”、实施“五大行动”的目标任务。实现由大到强,江苏注重推进决策咨询能力建设、学科创新体系建设、人才高地建设、发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江苏实践经验表明,哲学社会科学强省建设必须以提高服务大局的能力和水平为目标,自觉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以质量和效益为导向,加快转变科研发展方式;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完善研究体制机制,激发工作活力;以优势学科和高素质人才为支撑,以发展特色地域文化为重要使命。

  • 标签: 社科强省 两个率先 创造性实践
  • 简介:从《左传》有关记载、《周易》有关传文和以往出土的有关战国竹书综合考究,推断《周易》爻题的形成是在公元前500年后的孔子晚年或再稍晚一点的时间;《周易》与其前筮书的最大区别是有爻辞;爻题的从无到有,是由开始多用或沿用其他种类的筮书、筮占方法而走向独尊《周易》的发展特点决定的;爻题体现着蓍与爻、卦的联系,表示爻的时位与方位,提示如何积爻成卦,具有多种含义与作用。

  • 标签: 战国楚竹书 周易 爻题
  • 简介:本文通过对近代中国民族认识的探讨阐述中华民族论中所蕴含的内在化了的帝国。为此本文把当时中国人的民族认识分为文化民族和国家民族进行探讨,并阐述容满立宪派和排满革命派的民族论为什么及如何都只能归结为民族帝国主义和单一民族论,并由此把文化民族作为反思作为国家民族的中华民族论中所蕴含的帝国的理论对策加以关注。

  • 标签: 民族大一统 中华民族 民族帝国主义 帝国性 文化民族
  • 简介:在多元交错的社会空间结构中,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的获得关涉到自身的执政地位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兴衰沉浮。执政合法是中国共产党在当代文明社会中必须予以审慎思考的一个重大时代命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的获得主要是从经济绩效的提升与宣展、意识形态的传承与超越、公平正义的坚守与追寻和民主模式的建构与拓展四个层面上展开的。本文意在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生成机理的多维审视,以期为中国共产党能够在社会的动态发展过程中探寻并积极拓展、开发和维护执政合法资源,进一步夯实执政地位打开更为多元化的路径选择。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合法性 生成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