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转化医学理念的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CBL)结合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在肾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12月蚌埠医学院2017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共82人作为观察对象,通过奇偶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学生42人,采用融入转化医学理念的CBL结合PBL教学法;对照组学生40人,采用传统课堂授课的教学模式。学期结束后,比较两组理论成绩、临床诊疗思维成绩,并对学生进行综合问卷调查,比较两组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理论成绩为(85.41±6.48)分,及格率为100.00%(42/42),优秀率为23.81%(10/42);对照组理论成绩为(71.33±9.05)分,及格率为92.50%(37/40),优秀率为2.50%(1/40)。观察组理论成绩和优秀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074,χ2=8.010;P<0.001,P=0.005)。观察组临床诊疗思维成绩为(82.52±7.27)分,及格率为100.00%(42/42),优秀率为21.43%(9/42);对照组临床诊疗思维成绩为(67.40±7.38)分,及格率为85.00%(34/40),优秀率为0%(0/40);观察组临床诊疗思维成绩、及格率和优秀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966,χ2=6.797,χ2=9.628;P<0.001,P=0.009,P=0.002)。观察组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评分(包括教学质量、知识理解度和知识系统化)分别为(2.857±0.354)分、(2.714±0.457)分、(2.642±0.577)分,而对照组满意度评分分别为(1.950±0.639)分、(1.800±0.723)分、(1.425±0.675)分,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006、6.877、8.796,均P<0.001)。结论基于转化医学理念CBL结合PBL教学法应用于肾内科学教学中,效果明显,能够提升医学本科生的专业素养和临床诊疗思维能力,提高医学生的学习兴趣。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中胃肠重建方式的优化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排空障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146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78例消化道重建采用传统BillrothⅡ式胃空肠吻合,68例采取优化的胃肠吻合方式。观察两组病例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进流食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等。结果对照组手术时间为(351.4±71.6)min,少于改良组的(368.8±97.6)min,但进普食时间[(9.9±6.5)d比(7.6±6.0)d]、术后住院时间[(20.7±8.6)d比(17.9±7.0)d]显著长于改良组,术后胃排空障碍发生率明显高于改良组(19.2%比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病例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消化道出血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优化胃肠重建的措施可以减少胃排空障碍,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简介: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包皮环切术整形改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从 2017年 3月至 2019年 3月收治的包皮过长和包茎患者共 234例。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改良包皮环切术,共 117例;对照组患者则采用传统包皮环切术共 117例。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手术时间对比没有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的手术出血量以及术后疼痛持续时间则明显比对照组要短,两组数据对比有统计学差异。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率为 231%,对照组的不良反应率为 667%,两组数据对比有显著性差异。观察组患者的 IIEF-5评分在术后评分出现下降,并且对照组患者下降的幅度大于对照组,说明患者术后性功能受到影响,但观察组的影响要少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数据对比有显著性差异。而患者在 TSS评分方面,对照组对比手术前后改变不大,观察组患者则是在术后患者性生活满意度得到提高,两组数据对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改良包皮环切术安全、美观,能够有效治疗包皮过长和包茎,可为患者提供满意的临床效果。
简介:摘要在慢性生活方式疾病高发的现状下,健康管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中医体质测评体系可以对大基数人群实施健康管理,尤其是对体检结果“正常”但体质偏颇失衡的状态进行检测、健康风险评估和早期干预。中医体质测评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将传统的“治未病”文化融入现代的健康管理理念之中,将使中国特色的健康管理发挥更大的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个线粒体DNA耗竭综合征8A型家系的临床特点和致病基因。方法对患儿进行全外显子测序筛查潜在的基因变异,Sanger测序进行家系验证,并用PolyPhen-2与PROVEAN软件预测氨基酸变异对蛋白功能的影响。结果患儿,女,2个月4天,临床表现为喂养困难、呼吸急促、肌张力低下等,实验室辅助检查提示患儿发育落后,肝脏、肾脏和心脏功能均异常,并伴有高乳酸血症,因治疗效果差于3月龄时死亡。测序结果显示患儿的RRM2B基因存在c.16delA(p.R6Gfs*22)和c.175G>C(p.A59P)复合杂合变异,分别遗传自其父亲和母亲,均为新鉴定的致病性变异。结论RRM2B基因的c.16delA(p.R6Gfs*22)和c.175G>C(p.A59P)的复合杂合变异可能是线粒体DNA缺失综合征8A型的致病基因,本研究结果加强了对该类疾病的临床特征和遗传学病因认识,同时扩展了RRM2B基因变异谱。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比较筋膜内与筋膜间保留神经的腹膜外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ELRP)治疗前列腺癌(PCa)的效果及复发率。方法抽取2013年1月至2016年5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8例PC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案分为筋膜内膜组(46例)和筋膜间组(52例),两组分别接受筋膜内和筋膜间保留神经的ELRP并完成术后随访,比较两组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筋膜内组术后导尿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筋膜间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引流时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病理分期和切缘阳性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筋膜内组术后6个月、1年、3年尿失禁和勃起功能障碍(ED)发生率低于筋膜间组(P<0.05);筋膜内组和筋膜间组术后随访时间分别为42.7、40.9个月,两组复发率分别为26.09%、32.69%(P>0.05),生存率分别为84.78%、80.77%(P>0.05);Gleason评分2~4分为高分化,4~7分为中分化,两组随访期间复发率分别为43.24%、21.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率分别为72.97%、88.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筋膜内保留神经的ELRP治疗PCa的切缘阳性率与术后复发率与筋膜间手术相当,同时其可减少术后尿失禁和ED发生,对促进患者康复具有积极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介入治疗在儿童移植肾动脉狭窄(transplantation renal artery stenosis,TRAS)中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1年9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移植科诊断为移植肾动脉狭窄的儿童受者的临床资料,比较血管介入治疗前后及末次随访时的血肌酐水平及移植肾动脉收缩期峰值(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叶间动脉PSV和峰值流速后比值变化。结果238例儿童肾移植受者中6例诊断为TRAS,发生率2.5%,手术时的中位年龄为12岁(9~17岁),确诊TRAS时的中位时间为术后4个月(1.7~18.0个月),随访中位时间6.6年(2.5~8.0年)。6例TRAS的儿童受者均经血管介入治疗,其中经皮腔内血管成形(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治疗5例,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PTAS)治疗1例。肌酐基础值为(75.2±27.9)μmol/L,确诊TRAS时为(200.8±88.5)μmol/L,较基础值显著升高(P=0.025),而经血管介入治疗后1个月时的肌酐下降为(103.8±44.7)μmol/L,至末次随访时肌酐为(98.7±30.2)μmol/L,与基础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196,P=0.115)。与血管介入治疗前移植肾动脉吻合口内径(2.6±0.6)mm相比,治疗后24 h时吻合口内径(3.8±0.5)mm和末次随访时的吻合口内径(4.1±0.8)mm均明显增加(P=0.027)。此外,处理后24 h和末次随访时移植肾动脉PSV为(163±45.0)cm/s和(184.7±80.8)cm/s,峰值流速比为6.5±2.2和5.4±2.0,均较血管介入处理前的(356.5±77.9)cm/s和18.0±5.8明显降低,而叶间叶间动脉PSV均较处理前明显升高(P=0.024,P=0.032)。在随访期内,6例TRAS儿童受者的移植肾动脉未再次出现狭窄或血栓等并发症。结论PTA或血管支架置入术治疗儿童TRAS在技术上是可行的,经治疗后再狭窄率低,可获得较为满意的中长期临床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例酪氨酸羟化酶缺乏症导致的小儿型帕金森伴运动延迟患儿家系的临床特点,并分析其基因变异情况。方法收集2018年6月就诊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1例酪氨酸羟化酶缺乏症患儿的临床特点,提取患儿及其家系成员外周血DNA,对患儿多巴反应性肌张力不良相关基因三磷酸鸟苷环水解酶1基因(guanosine triphosphate cyclohydrolase Ⅰ,GCH1)、酪氨酸羟化酶基因(tyrosine hydroxylase,TH)、墨蝶蛉还原酶基因(sepiapterin reductase,SPR)全部外显子进行深度测序,对变异位点进行分析并通过Sanger测序验证。结果该患儿7月11天,因"翻身不灵活、不会独坐"就诊。运动功能减退,动作延迟,肌张力稍低,肢体僵硬,头有抖动,轻微斜颈,智力发育稍微落后,自3个月大开始有肢体不自主抖动,持续约十几秒自行缓解,情绪激动时和睡前该动作较多。头颅MRI提示双侧额颞部蛛网膜下腔增宽,颞部增宽明显,被误诊为脑性瘫痪。基因变异分析发现其TH基因c.457C>T(p.R153X)无义变异和c.720C>G (p.I240M)错义变异,分别来源于其父亲和母亲,属于复合杂合变异,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其中c.457C>T(p.R153X)为国内外已报道致病变异,c.720C>G (p.I240M)未见报道。结论报告一例1岁以内发病的因酪氨酸羟化酶缺乏症引起的婴儿型帕金森伴运动迟,TH基因变异是导致酪氨酸羟化酶缺乏症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结果发现的c.720C>G (p.I240M)变异进一步丰富了TH基因的变异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