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益生菌在炎症性肠病(IBD)的治疗效果及进展。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炎症性肠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30例观察组和30例对照组,对照组患儿给予美沙拉嗪,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益生菌,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实验室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均得到改善,观察组显效20例、有效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6%;对照组显效13例,有效8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0.0%,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2个月后,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白蛋白分别为150±11g/L、0.55±0.41、31.3±8.4g/L,血沉、C反应蛋白分别为21.4±7.2mm/h、8.54±3.83mg/L;对照组治疗2个月后,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白蛋白分别为140±11g/L、0.35±0.11、30.6±9.4g/L,血沉、C反应蛋白分别为23.5±6.2mm/h、8.63±3.79mg/L。可以明显看出观察组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白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沉、C反应蛋白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炎症性肠病患者,采用益生菌联合治疗临床效果明确,不良反应少,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和应用。
简介:目的了解小儿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boweldisease,IBD)的临床、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内镜检查特点,以提高对小儿炎症性肠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对1992年3月至2007年10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消化科收治的23例炎症性肠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小儿炎症性肠病以男童发病为多,腹痛、腹泻、便血为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与克罗思病(Crohn’sdisease,CD)的共同表现,而血便以溃疡性结肠炎多见,腹痛多见于Crohn’s病,肠外表现Crohn’s病更为多见。病变部位,溃疡性结肠炎以乙状结肠分布为主,Crohn’s病以末端回肠、回盲部分布为主,与成年人炎症性肠病相比,病变累及范围更广。结论需建立统一的小儿炎症性肠病活动指标,对炎症性肠病进行系统管理,尽早做出诊断,避免小儿生长发育迟缓。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采用舒适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4-2010年间收治的79例炎症性肠病患者,其中男性40例,年龄在35-60岁之间,女性39例,年龄在28-55岁之间,将79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43例,给予其心理上的舒适护理、腹痛时的舒适护理、腹泻时的舒适护理、饮食舒适护理、预防感染的舒适护理,对照组患者36例,给予其一般心理、腹痛、腹泻、饮食和预防感染护理。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治疗后,两组患者病情均有好转,但效果差异显著,观察组患者显效33例,有效7例,无效3例,有效率达93%。对照组患者显效21例,有效7例,无效8例,有效率达77.8%,二者对比,护理效果差异较大。结论对于炎症性肠病患者采用舒适护理,效果显著,明显由于一般护理效果,因此,对于炎症性肠病患者采用舒适护理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近20年来,炎症性肠病(IBD)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进而导致长期形成的患者临床管理策略同时发生转变。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和生物制剂(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抑制剂)引入IBD临床治疗,有助于减少皮质类固醇的使用。此外,α4β7整合素受体拮抗剂维多珠单抗已被引入IBD临床治疗,其他多种新的细胞因子抑制剂(IL?6/IL-6R和IL12/IL23阻滞剂以及阿普斯特等),细胞因子信号通路调节剂(JAK抑制剂或SMAD7阻断剂),转录因子抑制剂(GATA3和RORγt)和新的抗T细胞归巢(β7整合素,1?磷酸鞘氨醇受体和黏膜地址素细胞黏附分子-1抑制剂)和抗活化策略(调节性T细胞疗法和干细胞)正在接受临床对照试验评估。本文对IBD现有治疗方法和新治疗方案的开发做一个全面的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肠内外营养治疗炎症性肠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肠胃科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110例炎症性肠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将本组110例炎症性肠病患者分为两组,即对照组(n=55)和观察组(n=55),对照组采用美沙拉嗪治疗,观察组基于对照组加用肠内外营养支持治疗,结合炎症性肠病临床疗效判定临床疗效,记录不良反应发生率和体质指数。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2.75较对照组69.1%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4.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5.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内外营养治疗炎症性肠病患者临床效果优良,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