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慢径消失组和慢径残存组66例病人消融后其快径前传功能不应期和有效不应期均较消融前明显缩短,而复发组5例病人消融后其快径前传功能不应期较消融前缩短,慢径消融后慢径消失组和慢径残存组快径前传功能不应期和有效不应期均有明显缩短
简介:摘要目的超声心动图评价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双腔起搏器不同房室间期设置对左心功能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6.2月-2019.8月间收治的38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心脏双腔起搏器手术治疗,通过设置不同房室间期(atrioventriculardelay,AVD),结合超声心动图监测不同房室间期时左心功能表现。结果A组左室Tei指数(0.53±0.03)与E组指数(0.53±0.03)比较无统计学意义;B组(0.51±0.02)与D组左室Tei指数(0.51±0.03)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而C组左室Tei指数(0.47±0.02)均低于A、B、D、E、F组。结论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价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双腔起搏器患者,观察不同AVD状态下左室Tei指数结果,对设置最佳AVD有一定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胎先天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CHB)的发病机制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例CCHB双胎早产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病例回顾:37岁无症状孕妇,孕23周胎儿超声心动图提示双胎心率下降,房室传导阻滞,母亲完善检查诊断为"未分化结缔组织病",予人免疫球蛋白、地塞米松及羟氯喹等治疗后,孕31周胎儿超声心动图仍提示房室传导阻滞,孕32+3周因先兆早产行剖宫产,双胎自身抗体筛查均示抗核抗体(ANA)弱阳性,Ro60及Ro52阳性,24 h Holter均提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宝一对症治疗后出院时体质量增加至2 200 g,但仍为CCHB(心室率80~90次/min),宝二住院期间突然出现心率及血压下降,最终心脏骤停,抢救无效死亡。2.文献检索:中文文献2例,英文文献9例,其中9例为抗干燥综合征抗体A(SSA)/Ro和抗干燥综合征抗体B(SSB)/La相关的CCHB,2例为特发性CCHB。结论胎盘转移SSA或SSB是双胎发生CCHB的重要机制,其他因素可能也参与其发病进程。目前的治疗方法仍不尽人意,大多患儿需要起搏治疗,早期诊断和产前管理可改善患儿预后。
简介:1临床资料男性,75岁,主因阵发性心悸、头晕1周入院。患者既往有明确高血压病史,近7年来反复出现胸闷、气短,与活动无明显关系,2015年4月19日12时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气短,无明显心前区疼痛,无大汗,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门诊,急查心肌酶未见明显异常,测血压200/110mmHg。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左束支起搏对心房颤动(AF)伴射血分数下降的心力衰竭(HFrEF)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比较手术前后治疗的效果,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AF伴心衰,心室率药物控制欠佳的患者行房室结消融术,术后根据手术方式分为A组18例,行左束支起搏术式安装心脏起搏器,B组右心室起搏8例,随访12个月记录二组患者治疗前后心腔大小、左心室收缩功能,心电图和心肌损伤标志物及电极导线的参数。结果 AF合并心衰患者经房室结改良后安装心脏起搏器并行左束支起搏模式可以改善心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结果:较以往单纯右心室起搏心功能改善更明显,左室舒张内径缩小更明显。结论:房室结消融结合左束支起搏模式治疗快速型房颤合并心衰患者是可行的,较以往单纯右心室起搏模式治疗效果更佳显著。
简介:1、病历摘要患者林某,女,80岁,因突发胸痛3天,晕厥1次住院。否认“高血压病、糖尿病”史。查体P26次/分,BP105/60mmHg。心率26次/分,律齐,心音低钝,无杂音;肺、腹未见异常,双下肢无水肿。心电图III°方式传导阻滞,心室率26次/分。BNP632pg/ml,生化CO25.64mmol/l,AST518u/l,LDH907U/L,CK1130U/L,CKMB167U/L,GLU27.24mmol/l,BUN31.9mmol/l,CREA209umol/l,肌钙蛋白阳性。血常规WBC13.87*109/lNE82.6%。尿常规尿糖4+、酮体2+。诊断为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AMI、KILLIP4级III°AVB2、2型糖尿病DKA3、肾功能不全。因有溶栓禁忌症,未行溶栓治疗。家属拒绝转院行起搏器治疗。入院后予以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调脂稳定斑块,予以异丙肾上腺素8ug/min微量泵入、阿托品、地塞米松等处理,患者心室率波动于60-80次/分,并予以碳酸氢钠纠正酸中毒,胰岛素控制血糖等处理。随着心室率的增快逐渐减慢异丙肾上腺素的泵速,7天后复查ECG窦性心律,频发室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