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不同类型心绞痛患者的心理特征,并研究相关护理对策。方法本研究纳入研究对象均为我院心内科住院部收治并确诊心绞痛患者,纳入研究区间为2015年3月—2017年3月,共100例。根据患者心绞痛类型进行分组,其中劳力型心绞痛患者共38例,自发型心绞痛患者共35例,变异型心绞痛患者共27例。对不同类型心绞痛患者典型心理特征进行分析,并研究常规护理与针对性护理措施。结果劳力型心绞痛患者常因自主劳作受限而产生悲观、沮丧等情绪,对治疗缺乏信心,缺乏生活乐趣,严重时产生轻生念头。自发型心绞痛患者主要心理特征为焦虑、恐惧、猜疑、失眠。变异型心绞痛患者多有不同程度揣测、依赖以及抗药性心理,病情稍有进展即出现情绪低落症状。结论劳力型心绞痛、自发型心绞痛、变异型心绞痛患者心理特征有所不同,需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以改善患者情绪状态,加速病情康复与转归。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口腔颌面部损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式,选取我院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78例不同类型口腔颌面部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均根据实际状况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即固定措施与手术方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的恢复状况与不良反应。结果在78例患者中有72例完全治愈,治愈率为92.31%;其中,有2例患者治疗后张口受限、3例患者面部神经受损、1例患者咬合障碍。所有患者均未发生眼睑异常状况。结论针对不同类型口腔颌面部损伤患者进行不同的治疗,能够最大程度的减少患者损伤,提高治愈率,降低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对不同类型桡骨远端Die-punch骨折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40例桡骨远端Die-punch骨折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手术治疗移位型患者25例,保守治疗无明显移位型患者11例及移位型且拒绝手术治疗患者4例。结果经过治疗后无移动型骨折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100.0%明显高于移位性型骨折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69.0%,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结论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Die-punch骨折治疗的临床效果各不相同,在桡骨远端Die-punch骨折中移位的塌陷型或塌陷伴劈裂型骨折最为严重,易出现创伤性玩关节炎,影响腕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
简介:农药液滴在靶标植物叶片表面的蒸发是农药对靶沉积后的重要过程,也是影响农药利用率和对有害生物防控效果的关键。液滴蒸发过程存在多种模式:接触半径恒定的CCR(Constantcontactradius)模式、接触角恒定的CCA(Constantcontactangle)模式以及混合模式(Mixedmode)等,不同蒸发模式下液滴的形态变化及蒸发时间均有一定差异。文章综述了液滴在光滑固体界面、人工修饰后具有不同微观结构的粗糙界面以及不同植物界面上的蒸发动力学研究进展。现有研究表明:在光滑固体界面上,液滴蒸发速率随蒸发时间呈线性变化趋势;在不同微观结构修饰后的粗糙界面上,液滴蒸发速率和蒸发模式受固体表面特性的影响;在不同植物界面上,叶片表面的微观结构与组分特性是影响农药液滴在叶片上沉积、持留、铺展及药液渗透过程的重要因素,富含蜡质层以及微纳米结构的叶片,一般不易被农药液滴润湿,液滴铺展面积小,蒸发相对较慢。通过加深对靶标植物叶片表面农药液滴蒸发行为的认知,可以根据有害生物为害特性与有效防控剂量需求,合理调控农药液滴在靶标植物叶面的蒸发时间,同时可为指导农药制剂中表面活性剂的合理应用及提高农药有效利用率提供理论依据。
简介:道德故事是学前儿童道德教育的主要材料之一,学前儿童对道德故事内隐信息和主旨的理解影响着教育者对道德故事的选择。本研究将322名学前儿童随机分配到四个实验组和一个控制组,实验组儿童分别阅读强调“行为者对自身助人行为的积极情绪”、“行为者对自身不助人行为的消极情绪”、“旁观者对行为者助人行为的积极情绪”和“旁观者对行为者不助人行为的消极情绪”的道德故事,控制组则阅读非道德故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龄段学前儿童对不同类型道德故事的内隐信息和主旨的理解存在差异:在故事内隐信息理解方面,学前儿童对强调“行为者对自身助人行为的积极情绪”的道德故事内隐信息的理解好于对其他类型道德故事和非道德故事内隐信息的理解;在故事主旨理解方面,4岁儿童对各类故事主旨的理解程度相近,5岁儿童能够更好地理解强调“行为者对自身助人行为的积极情绪”的道德故事的主旨,6岁儿童对强调“行为者对自身助人行为的积极情绪”和“旁观者对行为者不助人行为的消极情绪”的道德故事主旨的理解好于对其他类型道德故事主旨的理解。这提示教育者应注重培养学前儿童的归纳能力,并选择强调“行为者对自身助人行为的积极情绪”和“旁观者对行为者不助人行为的消极情绪”的道德故事,以促进4。6岁儿童对道德故事内隐信息与主旨的理解。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两种不同类型口香糖对口腔微环境的影响。方法选取校内20名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其咀嚼木糖醇型口香糖和葡萄糖型口香糖的过程中,分别实施唾液实验,收集其咀嚼不同时间的唾液,计算不同时间点的唾液流率、测定其各自的PH值,比较不同口香糖唾液实验中获得的唾液流率、PH值。结果志愿者在咀嚼两种不同类型的口香糖时,除了0-2min的静息流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外(P>0.05),其余时间段的比较均有木糖醇型口香糖的唾液流率显著高于葡萄糖型口香糖的情况,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唾液PH值较初始PH值均显著升高,在0-2min、2-4min、4-6min三个时间段,木糖醇口香糖和葡萄糖型口香糖咀嚼时的唾液PH值均无统计学差异外(P>0.05),但6min后木糖醇组的唾液PH值仍在保持上升趋势,而葡萄糖组的唾液PH值开始降低,其余时间段的比较有木糖醇型口香糖显著高于葡萄糖型口香糖的情况,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咀嚼木糖醇型口香糖和葡萄糖型口香糖都有促进唾液流率增加、PH提高的作用,相对而言,木糖醇型口香糖的作用更为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