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危重早产儿周围静脉全胃肠外营养的护理干预。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8月-2015年8月期间收治的危重早产儿6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采用周围静脉全胃肠外营养治疗的同时,并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将两组临床效果展开对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儿平均体重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有效率(86.67%)明显高于对照组(66.67%),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危重早产儿实施周围静脉全胃肠外营养治疗的同时给予综合全面的护理干预,可以解决早产儿营养不良等情况,增加早产儿体重,提高治愈率,改善早产儿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ICC在胃肠肿瘤患者肠外营养支持治疗中的应用及护理体会。方法2013年—2015年80例胃肠肿瘤患者均给予PICC置管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及护理干预,观察本组患者置管情况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本组患者中有73例1次穿刺置管成功(91.3%),经PICC进行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时间(24.15±5.73)d;无空气栓塞、导管破裂、心律失常及死亡病例,其他并发症包括漏药1例、感染1例、机械性静脉炎6例、导管堵塞9例,且不同时间的并发症发生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ICC在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胃肠肿瘤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可为患者围术期康复提供安全、有效的保障,不同时期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不尽相同,需予以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进一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我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简称PIVAS) 建立肠外营养支持小组对肠外营养医嘱的干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阳江市人民医院PIVAS 肠外营养支持小组对干预前(2021年)肠外营养医嘱1421组、干预后(2022年)肠外营养医嘱1691组进行合理性分析。干预措施包括应用肠外营养处方的前置审方系统及《静配肠外营养处方沟通表》,每月处方总结点评。结果:干预后肠外营养不合理医嘱显著下降,由2021年的0.49%降到2022年的0.06%,干预后肠外营养天数3.8±3.0天比干预前4.1±3.5天少。结论:在PIVAS建立肠外营养支持小组可以促进肠外营养的合理使用,降低肠外营养不合理医嘱率,缩短肠外营养疗程,保证静脉用药安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探讨了完全胃肠外营养在普外临床中的实际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到我院在2015.3-2017.3月份收治到的60例患者为这次的研究对象,然后将他们随机平均的分成了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到较为常规的临床护理措施,而实验组则在此基础上给予到完全胃肠外营养护理措施,然后对比和表了这两组患者的护理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此差异有着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低热量胃肠外营养治疗对普外科营养不良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期间我院普外科96例营养不良患者,其中48例采取常规胃肠外营养治疗,为参照组,48例采取低热量胃肠外营养治疗,为观察组。治疗后测量体重、采集患者血液标本进行营养指标检测并采用FAI量表进行疲劳度检测。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体重明显增加,各项生化指标数值高于参照组、FAI评分明显低于参照组。结论 低热量胃肠外营养疗法对普外科营养不良患者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能够帮助患者吸收营养,增长体重,在该治疗模式下,患者的各项营养指标得到显著改善,疲劳感得到有效缓解,临床应用价值确切,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比分析普通外科胃肠手术患者术后行肠内营养支持和肠外营养支持的早期临床疗效,探讨其对胃肠手术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搜集湟中县人民医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58例胃肠疾病行手术治疗的病人,随机分为2组其中应用肠内营养(EN)30例;应用全胃肠外营养(PN)组28例,通过分析两组患者的早期临床恢复效果。结果EN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和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均短于PN组(P<0.05);EN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PN组;术后第1周EN组各项指标的恢复速度均优PN组(P<0.05)。结论术后EN较PN能改善胃肠疾病手术患者术后的营养情况,降低并发症发生情况,早期EN是普外科行胃肠手术患者术后理想的营养支持方式。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与经颈内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CVC)在结直肠癌营养支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收治并需要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的169例结肠或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PICC组和CVC组,比较两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导管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患者对置管方式的满意度。结果一次性穿刺成功率PICC组为94.12%,CVC组为91.67%,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PICC组穿刺时间显著长于CVC组,PICC组导管留置时间显著长于CVC组,总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CVC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CV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PICC和CVC各具临床应用优势,但结直肠癌患者肠外营养支持治疗选择PICC途径可获得更长的导管留置时间,有利于降低置管并发症和提高患者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对低热量胃肠外营养治疗普外营养不良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按照随机分配的方式将68例患者平均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4人,治疗组患者使用低热量肠外营养方式进行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肠外营养治疗,两组患者均于同一天开始按照各自的肠外营养支持方法进行治疗,连续治疗一周后,分别将未进行营养支持的前一天与营养支持结束后的第一天的体质量变化、血清白蛋白以及对其营养状态的相关疲劳评分情况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体质量以及血清白蛋白均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降低,相对来说还是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疲劳评分均在治疗后有所升高,患者的疲劳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加重,但是相对来说还是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进行治疗后的疲劳评分比较差异性也相对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低热量的方式对普外营养不良的患者进行治疗,有效的提高了患者的营养状态,可在临床中进行推广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