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eP-CHB)HBV前C/BCP突变/准种及其与HBeAg、HBV DNA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断面研究对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的220例eP-CHB患者进行前C/BCP突变检测,其中24例患者进行前C/BCP区扩增、克隆,同步检测血清HBeAg和HBV DNA水平,分析前C/BCP突变/准种的发生情况及其与HBeAg和HBV DNA水平的关系。结果220例eP-CHB患者中,HBV前C/BCP总突变率为70.0%(154/220),前C/BCP共同突变率为18.2%(40/220),前C突变率为30.9%(68/220),BCP突变率为57.3%(126/220)。HBV DNA≥ 5 lgIU/ml患者上述4种突变检出率均高于HBV DNA< 5 lgIU/ml者,其中前C/BCP总突变和BCP突变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5.809、P = 0.016,χ2 = 5.081、P = 0.024)。HBeAg水平越低(< 500 COI、500~1 000 COI和> 1 000 COI共3组患者比较),以上4种突变检出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31.738、17.291、16.263、22.164,P均< 0.001)。HBV DNA≥ 5 lgIU/ml患者中,HBeAg水平越低,以上4种突变检出率越高,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40.503、19.654、16.727、29.119,P < 0.001)。准种检测中,前C区高突变组患者HBeAg水平低于低突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230、P = 0.017),前C、BCP高突变组与低突变组间HBV DN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624、P = 0.462,t = 0.893、P = 0.317)。结论eP-CHB患者中仍存在广泛的前C/BCP突变。高HBV DNA、低HBeAg表达者,前C和BCP突变的发生率较高;前C区突变株在准种中比率高者更影响HBeAg的表达。推测前C/BCP突变可能是eP-CHB出现低HBeAg、高HBV DNA,并导致抗病毒治疗停药后易复发的原因。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 HBV DNA 肝炎,乙型 前C/BCP区突变 准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效果的价值。方法:取 2018.02~2019.10门诊接收 200例乙型肝炎疫苗儿童研究,评价不同年龄段儿童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效果。结果: 200例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儿童免疫应答 168( 84.00%)例,无免疫应答 32( 16.00%)例,随着年龄增加免疫应答率逐渐下降,不同性别乙型肝炎疫苗应答率无差异, P>0.05。结论:儿童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效果受年龄影响, 3周岁以后免疫应答率逐渐下降。

  • 标签: 儿童 乙型肝炎疫苗 预防接种 免疫应答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 儿童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效果 。 方法: 将 2019 年 2 月至 2019 年 10 月在我院接种的 456 名 儿童 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儿童年龄分组,并对其进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以此检测儿童的乙型肝炎抗原以及抗体定量情况。 结果: 456 名儿童 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 后,出现免疫应答的儿童有 318 名,应答率为 69.74 %;无免疫应答的儿童有 138 名,应答率为 30.26 %。另外 在研究中发现, 乙型肝炎疫苗 的浓度与儿童的年龄呈反比例关系,其浓度会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而下降。 结论: 乙型肝炎疫苗 在儿童 预防接种 中的效果显著,有很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同时抗体浓度会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因此,为了有效提升儿童 乙型肝炎疫苗 接种效果,需要严格根据儿童的年龄适时调整疫苗剂量或者佐剂。

  • 标签: 儿童 乙型肝炎疫苗 预防接种
  • 简介:摘要:目的:主要研究对社区育龄女性乙型肝炎实施健康教育的防治效果。方法:选择 200 名社区育龄女性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以乙型肝炎健康教育防治活动。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健康教育前后女性对乙型肝炎知识和乙肝疫苗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调查和对比,并调查乙型病毒感染者接种疫苗的积极性。结果:在实施健康教育之后,育龄女性其对乙型肝炎和乙肝疫苗知识的掌握得分明显高于教育之前,且接种疫苗积极性也较高, P<0.05 ,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社区育龄女性实施乙型肝炎健康教育,能够显著提升其对该疾病的认知水平,了解相关防治知识,并提升疫苗接种积极性。

  • 标签: 社区 育龄女性 乙型肝炎 健康教育
  • 简介:摘要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 CHB)是一种以肝脏损害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可进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肝衰竭或肝癌,危及患者生命。CHB患者易并发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相关性肾小球肾炎,或合并其他肾脏疾病,这类患者的抗病毒治疗需要充分考虑药物的肾脏安全性。根据目前相关指南推荐,合并肾功能不全或者有潜在肾功能损害的患者应优先选用替比夫定、恩替卡韦或丙酚替诺福韦,但这几种抗HBV药物各有利弊,如何在CHB合并肾脏损害的患者中进行抗病毒治疗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究。同时,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应定期监测肾功能,以便早期识别肾功能损害。本文就CHB合并肾功能损害的原因,抗HBV治疗引起肾脏损害的风险,抗病毒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患者肾功能监测等作一综述。

  • 标签: 肝炎,乙型,慢性 肾功能不全 抗病毒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 护理干预对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 方法:选取 76 例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常规组与观察组各 38 例。常规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全程护理。展开组间对比。 结果:与常规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抗病毒治疗依从性更高( P< 0.05);常规组与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 76.32% 、 97.37% ,组间差异显著( P< 0.05)。 结论:乙型肝炎患者实施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升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以及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 标签: 护理干预 乙型肝炎 抗病毒治疗 依从性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采用长期抗病毒治疗的临床效果以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定 106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时间选择: 2018年 3月 -2019年 4月,随机电脑排序分组:参照组与研究组,各 53例,其中,参照组行常规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行长期抗病毒治疗。对比和分析治疗前后两组肝功能情况的变化、两组死亡和肝癌的概率。结果:治疗之前,两组肝功能指标的变化无差异( P>0.05);治疗之后,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低于参照组,且研究组的白蛋白高于参照组, P值 <0.05;就研究组而言,死亡和肝癌的概率低于参照组, P<0.05,具有显著差异。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进行长期抗病毒治疗,可以改善患者肝功能各项指标的变化,避免病情恶性发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长期抗病毒治疗 乙型肝炎肝硬化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5个时刻法"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用药依从性及复诊率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1—6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行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住病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行传统干预法,包括常规住院用药宣教、微信推送乙肝相关信息和出院电话随访;观察组实施"5个时刻"干预法,给予患者"5个时刻"用药宣教,引导患者运用"5个时刻"用药知识,主动参与安全抗病毒的自我管理;应用信息化延续服务,将用药"5个时刻法"管理延续到家庭用药管理。采用自行设计的CHB抗病毒药物知识知晓问卷、Morisky药物依从性量表(MMAS-8)比较两组患者用药知识知晓率和用药依从性,比较两组复诊率。研究过程中对照组失访4例,观察组无失访,实际纳入研究对象116例。结果干预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抗病毒药物知识知晓率(76.79±6.57)%,MMAS-8得分(7.17±0.78)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9.883、4.382;P<0.01);观察组患者出院后6个月的复诊率为88.33%(53/60),对照组为55.36%(31/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768,P<0.01)。结论"5个时刻法"可有效提高CHB患者对抗病毒治疗的认知,提高患者抗病毒用药的依从性,提高复诊的配合度,值得在抗病毒治疗管理中推广。

  • 标签: 肝炎,乙型 5个时刻法 依从性 复诊率
  • 简介:摘要对于乙型肝炎免疫耐受期的患者是否应进行抗病毒治疗,一直是临床难点。针对这一问题,国内外各大指南也分别给出了相应的建议,但综合来看观点并不一致。近年来一些大型描述性队列研究和干预性研究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现对此做一总结性综述,旨在帮助临床医师对乙型肝炎免疫耐受期患者的诊疗做出合理决策。

  • 标签: 肝炎病毒,乙型 免疫耐受期 抗病毒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荧光定量PCR法与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于阳泉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中发现的HBV携带者200例,于空腹8~10 h状态下清晨采取肘静脉血,均行ELISA法、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将乙型肝炎标志物结果分为7个模式,其中模式1为HBsAg HBeAg HBcAb阳性(大三阳),模式2为HBsAg HBeAb HBcAb阳性(小三阳)。比较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结果200例检测结果中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阳性模式1(大三阳)50例,HBV-DNA阳性率为98.00%(49/50)、HBV-DNA含量为(8.13±1.01)copy/ml,高于2、3、4、5、6、7模式相应值(P<0.05);模式2(小三阳)患者60例,HBV-DNA阳性率为86.67%(52/60),高于3、4、5、6、7模式的阳性率(P<0.05)。其余模式HBV-DNA含量、HBV-DNA阳性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ELISA法,荧光定量PCR法能定量反映HBV感染、复制情况,可为早期诊断乙型肝炎、传染性质判断及监测病情归转提供重要依据。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荧光定量PCR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学标志物灵敏度和准确度的比较。方法 将本 院门诊及住院部 2019 年 1 ~ 11 月收治的 80 例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使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学标志物进行检测,确定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的效率。结果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在乙肝病毒感染血清学标志物阳性检出率上均高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对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学标志物的检测效率高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具有更高的推广价值。

  • 标签: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 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 酶联免疫法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慢性乙型肝炎(CHB)合并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18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科门诊随访的19例诊断为CHB合并AIH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病理组织学特点、治疗及转归情况,正态分布计量资料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的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结果19例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14例,发病年龄35~63(47.10±8.76)岁。CHB先于AIH诊断有12例,AIH先于CHB诊断有5例,AIH和CHB同时诊断有2例。明确诊断CHB合并AIH后,予以核苷(酸)类似物抗乙型肝炎病毒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并根据肝内炎症(炎症分级在G3及以上)及白细胞情况加用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或吗替麦考酚酯。治疗2周至16周不等(治疗中位时间6周),除1例刚诊断治疗随访中外,其余18例患者治疗前后生物化学指标、免疫球蛋白均明显下降,治疗前后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HBV DNA均< 20拷贝/ml。结论CHB合并AIH容易漏诊,需要结合临床特点、自身抗体、免疫球蛋白水平,尤其重视肝组织病理学特点进行综合诊断。对抗-HBc阳性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应加强对HBV DNA的监测,必要时需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

  • 标签: 肝炎,自身免疫性 肝炎,乙型,慢性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对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患者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的临床价值进行系统研究,以证实其对肝功能与HBV-DNA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01月~2020年01月收治的50例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患者作为实验对象,根据血清HBV-DNA水平分组后探究每组治疗效果。对照组(25例):低水平组;实验组(25例):高水平组。对比两组患者肝功能损伤时间、肝功能恢复时间、肝损害率。结果:实验组肝功能损伤时间为(15.41±3.88)d、肝功能恢复时间为(84.14±6.35)d,较之于对照组,差异具备统计学研究意义(P

  • 标签: 抗结核药物 肺结核 乙型肝炎 肝功能 HBV-DNA水平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健康人群的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指标测定状况。方法:这次报告中针对 2018年 12月 --2019年 12月在本疾控中心接受乙肝抗体检测的 150名中小学生予以详细研究,其中,小学生、中学生、高中生各有 50名,都实施乙肝抗体指标检测,针对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检测阴性中小学生增加乙肝三系统检测,调查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检测所得结果、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检测阴性中小学生乙肝三系统检测所得结果。结果:小学生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检测阳性占据百分值对比中学生对应检测结果提升( P<0.05),高中生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检测阳性占据百分值对比小学生、中学生对应检测结果差距较小( P>0.05); 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检测阴性中小学生虽其HBsAg检测结果和抗 -HBs检测结果均阴性,不过抗 -HBs加抗 -HBc检测阳性情况、 HBsAg加抗 -HBc检测阳性情况、 HBsAg加 HbeAg检测阳性情况、 HBsAg加 HbeAg加抗 -HBc检测阳性情况、 HBsAg加抗 -Hbe加抗 -HBc检测阳性情况各 1例。结论:为健康人群开展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指标测定存在重要性,中小学生乙肝抗体指标良好。

  • 标签: 健康人群 小学生 中学生 高中生 乙型肝炎表面抗体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接受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选择 2019年 1月至 2020年 1月我院接收的 366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研究组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治疗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 0.05。结论 对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应当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具有理想的护理效果。

  • 标签: 乙型肝炎肝硬化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神经前体细胞表达发育调控样基因4(neural precursor cell-expressed developmentally down-regulated gene 4-like,NEDD4L)对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复制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Lipofectamine2000分别将靶向NEDD4L的小干扰RNA、NEDD4L的过表达质粒(pcDNA3.1-NEDD4L-HA)、HBV复制质粒(pGEM-HBV1.3)和poly(dAT:dAT)瞬时转染至HepG2细胞,并以可稳定表达HBV的HepG2.2.15细胞为对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NEDD4L、α干扰素、β干扰素、干扰素刺激基因56(interferon-stimulated gene 56,ISG56)、黏液病毒抗性蛋白A(myxovirus resistance protein A, MxA)、寡腺苷酸合成酶(oligoadenylate synthetase,OAS)等的mRNA水平,以及HBV DNA和3.5 kb HBV RNA的表达水平;采用蛋白质印迹法验证NEDD4L沉默或过表达效果,并检测相关信号分子的蛋白质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β干扰素产量。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结果HepG2.2.15细胞中的NEDD4L mRNA和蛋白质水平分别为10.53±0.47和4.17±0.43,分别高于HepG2细胞中的1.00±0.05和1.26±0.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7,P=0.008;t=1.68,P=0.030)。在敲减NEDD4L基因表达的细胞中,上清液HBV DNA表达水平为0.32±0.09,低于对照组的1.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93,P=0.020);3.5 kb HBV RNA表达水平为0.49±0.11,低于对照组的1.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68,P=0.040)。与对照组相比,NEDD4L敲减组的β干扰素、ISG56、MxA和OAS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均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66、9.38、7.29、7.01,均P<0.01)。NEDD4L敲减组β干扰素含量在poly(dAT:dAT)处理和水疱性口炎病毒(vesicular stomatitis virus,VSV)刺激时分别为(776.41±115.49) ng/L和(961.21±130.19) ng/L,分别高于对照组的(320.15±56.05) ng/L和(440.17±67.82) 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3,P=0.020;t=2.85,P=0.030);NEDD4L过表达组β干扰素含量在poly(dAT:dAT)处理和VSV刺激时分别为(156.18±26.47) ng/L和(176.67±34.51) ng/L,分别低于对照组的(320.38±49.39) ng/L和(440.59±68.83) 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3,P=0.040;t=-1.93,P=0.030)。HBV复制下调了β干扰素上游黑色素瘤分化相关蛋白5(melanoma differentiation-associated protein 5,MDA5)的蛋白质水平,而该下调作用在敲减NEDD4L的细胞中并不明显。结论HBV复制能通过促进细胞NEDD4L的表达,下调MDA5而抑制β干扰素的产生,进而辅助HBV的固有免疫逃逸。

  • 标签: 肝炎病毒,乙型 神经前体细胞表达发育调控样基因4 干扰素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