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区别于传统的基于单车历史数据的时间序列预测模型,本文创新性的引入了高德地图POI数据,将共享单车运营数据与POI数据通过真实地理坐标关联起来,并使用了机器学习方法,搭建并训练了多层神经网络模型来对POI数据与单车数据进行学习,挖掘二者之间的潜在关系,用于进行区域单车出发量和到达量的预测。使用了相关系数R2和均分误差MSE来对模型预测结果进行评价,模型在测试集上R2可达0.8,而在训练集上可达0.95,充分证明模型有效性。
简介:摘要目的早期的创伤病人的液体复苏至今仍有争议,羟乙基淀粉(HES)是一种在临床中常用于创伤病人的复苏液体,最近研究表明有潜在的肾毒性,因此本次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探讨HES130/0.4对长期创伤病人肾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从2012年至2014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118例创伤患者,AKI根据RIFLE标准,通过比较创伤病人第一个24小时接受大于1500ml羟乙基淀粉和小于1500ml羟乙基淀粉两组AKI的发生率及RRT的使用几率。结果最终纳入了118例患者,尽管高剂量组有着更高的创伤评分,但是两组之间的AKI发生几率及RRT使用率并无统计学差异。结论AKI发生率升高及RRT与创伤后第一个24小时补液量超过或小于1500mlHES(130/0.4)并无相关性。
简介:摘要目的对于我院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并且以此为基础制定安全用药的管理对策。方法抽取我院于2018年1月~2018年12月使用中药制剂发生不良反应的208例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分析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并且以此为基础提出安全用药的管理方案和措施,进而为患者安全用药提供依据和保障。结果所有接受研究的208例使用中药制剂的患者,由于静脉滴注中药制剂引起不良反应的几率相对较高,可达141例(67.79%),其次为口服方式,可达33例(15.87%)。引起不良反应的用药类型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药制剂所引起的不良反应相对较高,可达73例(35.10%),其次为上呼吸道感染,可达44例(21.16%)。结论对于使用中药制剂的患者而言,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是由于个体差异、临床不规范用药等原因有关,临床上需要加强对于安全用药的管理力度,进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简介:目的通过分析中药制剂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及规律,探讨减少ADR的相关对策。方法随机抽取2010年1月-2013年4月该院的不良反应监测报告168份,分析不良反应与性别、年龄、药物种类、给药途径的关系及不良反应所累及的器官或系统。结果男性ADR发生率略低于女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1岁患者的ADR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脑血管病用药ADR发生率高于其他药品种类(P〈0.05);口服、静脉推注、静脉滴注给药途径引起ADR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肌内注射、外用及其他给药途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制剂造成的器官或系统损害主要有皮肤及附件、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其中皮肤及附件和消化系统的ADR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系统或器官(P〈0.05)。结论加强中药制剂生产监测,规范用药管理,重视老年人用药指导,保证用药安全。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监测分析结果展开分析,并提出用药管理对策。方法:研究期:2019年1月-2021年1月,针对该时间段内,我院出现的随机100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监测,分析其发生原因,并提出用药管理对策。结果:≥61岁年龄段其发生中药制剂不良反应例数高于其他年龄段,(p<0.05);心脑血管疾病用药其发生中药制剂不良反应例数高于其他药品种类;静脉推注、静脉滴注、口服引起的中药制剂不良反应例数高于其他给药途径,(p<0.05)。结论: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在临床中发现率较高,建议在应用中药制剂时,需重视起不良反应的存在,提高对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规范生产,妥善保存,同时强化医护人员的责任心与专业技术水平,正确、合理使用中药制剂,预防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发生。
简介:目的分析中药制剂临床不良反应分析及药房管理要点。方法选取医院出现中药制剂临床不良反应的患者80例为观察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不良反应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药房管理要点进行探讨。结果儿童、老年患者是中药制剂临床不良反应的主要人群,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的给药方式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排名前5位发生不良反应的药物按照由低到高依次为灯盏花素注射液、丹参注射液、华蟾素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红花注射液;出现不良反应后,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皮肤系统等是主要累及系统或器官;经对症处理和治疗后,80例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中治愈54例(67.5%),好转26例(32.5%),无死亡病例出现。结论中药制剂临床不良反应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与患者自身、药品及药品使用情况存在密切关系。在应用中药制剂开展治疗工作时需要严格监控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药制剂导致的不良反应类型及特点与用药管理对策。方法收集我院药学部2017年1月—2018年8月期间自愿接受中药制剂治疗且存在不良反应的82例患者资料,进行临床研究分析,探讨其不良反应类型及临床特点,分析其用药管理对策。结果女性患者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率略高于男性,不良反应症状维持时间1h内高于其他类型,经静脉滴注者高于其他非要类型,消化系统(42.6%)及皮肤黏膜(29.2%)累及情况显著高于其他类型,P<0.05。结论导致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客观因素较为复杂,其中以年龄、性别、给药途径等因素相关,能够有效提升用药安全性,提升其中药应用效果,值得推荐。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中药制剂不良反应中的监测作用。方法:研究对象选择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患者,时间介于2021年12月-2023年7月期间,例数70例,利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组别的划分,参照组35例,开展常规用药检测,观察组35例,开展临床药师监测。研究并比较双方患者的监测情况,涵盖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引起不良反应的药品类型、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总发生率等方面。结果: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引起不良反应的药品类型发生率低于参照组,不良反应发生原因总发生率低于参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临床药师的监测工作中应用在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治疗当中,可以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可以提升不良反应监测效率和质量,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此次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对西药联合使用中所存在的各类不良反应进行有效的观察。方法:此次研究过程中选取我院中所应用的500张处方进行详细的分析,并且对需要联合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良反应处方进行综合性的探究,并且研究此次数据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良反应发生的具体原因。结果:经过具体的研究可以发现,在整体处方构建过程中,拥有96份处方,其自身由于相应的原因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而。其中由于西医联合所导致的各类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达到19.2%。结论:在具体的需要应用过程中,需要充分的是药物的剂量及相应的种类得到大幅度的降低,进而使整体不良症状的发生几率能够得到有效的降低,并且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具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就当前中药制剂的使用情况和报告数据,研究产生主要不良反应的原因,探讨其出现的规律,寻求解决措施,为临床用药提供合理建议。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月采用中药制剂进行治疗且发生不良反应的4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相应年龄、性别、使用药剂、不良反应等情况进行分类统计并比较这些因素对中药师剂的反映情况,进行记录,用于分析研究,从而得出结论。结果41例中药注射剂的严重不良反应多发生于中老年龄段,男女发病比率女性较高,不良反应涉及全身系统累及系统,并且患有后遗症的有相当一部分,死亡案例较少。结论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发生因年龄、性别、用药方法及用药种类的不同而各有特点,应根据各类情况给予针对性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