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 :目的:基于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制定合理使用方法。方法:随机抽取 2019 年 1 月— 2020 年 3 月期间中药制剂使用患者 12000 例,分析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用药情况、临床表现及用药不合理情况。结果: 12000 例患者中, 70 例出现了中药制剂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0.58% ,其中年龄> 60 岁的患者所占比例最高。同时,各种中药制剂中, 发生率占前四位分别为丹参注射液、注射用血塞通、注射用血栓通 、生脉注射液。另外, 70 例出现不良反应患者中, 32 例存在不合理用药的情况,发生率为 45.71% 。结论:对于中药制剂而言,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但是我们也不得忽视,应合理、规范用药,保护患者的生命健康。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中药制剂使用的不良反应和对策。方法:选择2019年9月至2021年9月,医院曾经使用过的中药制剂,出现不良反应患者100例,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并完成统计学处理,对使用中药制剂之后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并给出具体的解决对策。结果:经显示≥60 岁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更高44例(44.00%),其次是≤12岁25例(25.00%),较40~59岁、13~39岁的年龄段发生率明显更高,差异有意义(P<0.05);静脉滴注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更高60例(60.00%),其次是口服给药19例(19.00%),较外用和肌肉注射的发生率明显更高,差异有意义(P<0.05);皮肤系统在使用中药制剂后的不良反应较其他系统明显更高,差异有意义(P<0.05);经显示生脉、参麦、炎琥宁、双黄连注射液等是主要使用的中药制剂。其中用药2d时间后发生不良反应的共有40例(40.0%),3d后共30例(30.00%),其他药物后出现不良反应30例(30.00%),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针对使用中药制剂后不良反应患者,经研究显示有较大的不良反应可能性,应当保证用药的合理性,做好临床管理工作,选择安全的给药途径,经在临床上给予患者针对性的干预对策方式,尽量保证用药的安全性,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将促进患者疾病快速恢复,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中药制剂使用的不良反应和对策。方法:选择2019年9月至2021年9月,医院曾经使用过的中药制剂,出现不良反应患者100例,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并完成统计学处理,对使用中药制剂之后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并给出具体的解决对策。结果:经显示≥60 岁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更高44例(44.00%),其次是≤12岁25例(25.00%),较40~59岁、13~39岁的年龄段发生率明显更高,差异有意义(P<0.05);静脉滴注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更高60例(60.00%),其次是口服给药19例(19.00%),较外用和肌肉注射的发生率明显更高,差异有意义(P<0.05);皮肤系统在使用中药制剂后的不良反应较其他系统明显更高,差异有意义(P<0.05);经显示生脉、参麦、炎琥宁、双黄连注射液等是主要使用的中药制剂。其中用药2d时间后发生不良反应的共有40例(40.0%),3d后共30例(30.00%),其他药物后出现不良反应30例(30.00%),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针对使用中药制剂后不良反应患者,经研究显示有较大的不良反应可能性,应当保证用药的合理性,做好临床管理工作,选择安全的给药途径,经在临床上给予患者针对性的干预对策方式,尽量保证用药的安全性,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将促进患者疾病快速恢复,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中药制剂临床应用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并分析对策。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19年1月在我院就诊并在使用中药制剂后出现不良反应的106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推测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并制定预防策略。结果106名被研究患者中,年龄在12岁以下和60岁以上的占比20.75%和44.34%,而其他年龄阶段的患者比例远不及这两个阶段,P<0.05,有统计学意义;样本中共有65名采用静脉滴注方式用药,占比61.32%,远超过选择其他方式用药的人数,P<0.05,有统计学意义;样本中出现皮肤与附件反应的患者占比高于出现其他器官反应,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综上所述,个体差异与不合理用药是中药制剂临床应用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的主要原因,故临床上应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只有合理用药,才能在保障患者用药安全的同时发挥药效。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的特点以及影响因素,从而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选取我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自2012年3月-2013年3月以来68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报告,对患者临床表现,相关药品类型以及发生时间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68例不良反应中涉及到的系统主要包括消化系统(31.63%)、呼吸系统(5.10%)、泌尿系统(8.16%)、神经系统(18.37%)以及皮肤及其附件(36.73%);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大多集中在当天,占57.35%,第二天为27.94%,三天以后发生不良反应为14.71%;静脉滴注发生率较高(63.24%),依次分别为口服(19.11%),肌肉注射(11.76%),外用(5.88%)。结论及时报告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并且加强其监测,避免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药制剂具有的不良反应特点以及安全使用管理。方法:选择2018年期间内123例发生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并选择2019年期间内200例发生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患者作为实验组。通过回顾性分析的方式,对比分析本院2019年药品不良反应相关数据,并对其进行指导。结果:对比两组患者,统计学显示,给药途径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药物分类中,使用人数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对两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常见症状进行对比发现,皮疹症状人数存在差异,P<0.05。但静脉炎症状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中药制剂在临床应用中,常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需对其重点观察并加以分析,以此保证患者使用中药制剂的安全性。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 中药制剂临床应用的不良反应原因及对策。 方法: 整理 2018 年 2 月 ~2020 年 2 月我院临床使用中药制剂的 154 例患者作为分析对象,根据患者入院的时间报告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 77 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学监护,观察组针对中药制剂临床应用不良反应进行药学监护。经过对比分析 中药制剂临床应用的不良反应原因,并且对比两组患者接受药学监护达到的效果。 结果: 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10.39% ,显著低于对照组。 结论: 中药制剂临床应用的不良反应主要集中在皮肤以及附件上,可累及消化系统、神经系统以及呼吸系统等 ,实施针对性药学监护可有效降低不良反应,保证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药制剂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2月至2014年12月期间门诊及住院部所发生的186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事件。结果在186例事件中女性患者比例明显大于男性患者,<12岁以下的儿童及>60岁以上的老年人患者占总数的34.94%及33.87%,从给药方式的角度来看,静脉滴注所发生的不良反应最多,且第二年比例在上升。从药品种类角度看,活血化瘀类药物注射用血塞通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最大。结论引发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因素的可包括患者自身的体质以及药品使用不当等,临床医生应尽量减少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尤其是儿童与老年人,此外还应加强对中药制剂的管理,保证患者安全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