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意见收敛定理是主观主义概率论的一条重要定理,它表明随着证据的增加,验前概率的主观性将被验后概率的客观性所代替。意见收敛定理被看作主观概率的动态合理性原则,因而被用来解决休谟问题,即归纳合理性问题。然而,哈金有说服力地表明,意见收敛定理证明的是条件概率Pr(h/e)的收敛,而不是验后概率Pre(h)的收敛。主观主义概率论暗中接受的一个等式是:Pre(h)=Pr(h/e),通常称之为“条件化规则”。这样,归纳法的合理性问题变成条件化规则的合理性问题。为此,本文提出一个新的合理性原则,即“最少初始概率原则”,将它同“局部合理性”观念结合起来便可为条件化规则的合理性加以辩护。

  • 标签: 意见收敛定理 主观主义概率论 休谟问题 条件化规则
  • 简介:存在问题在分析哲学的背景下取得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成果。在“何谓存在”问题上,围绕“存在”是不是个体的属性从而是不是逻辑谓词的争论呈现出三派观点:弗雷格、罗素等从一阶逻辑出发,认为“存在”不是逻辑谓词,而是量词;皮尔士、斯特劳森等结合精致的自然语言分析,认为“存在”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表达了个体的属性,是一种特殊的谓词;自由逻辑学家则从自由逻辑的角度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在“何物存在”问题上,蒯因“存在就是约束变项的值”的本体论承诺标准机智地揭示了存在问题的语言学实质。可以说,利用一阶逻辑解释存在问题的方法是比较成功的。如果将弗雷格、罗素的一阶语言扩展到高阶语言,则既能与蒯因的理论连贯一致,又能避免无谓的“存在”本体论纷争。这种做法的结果是“存在”具有了层次性的特征。掌握一定的逻辑学基础知识,有助于我们深入研究西方哲学。

  • 标签: 存在 谓词 量词 属性 命题函项 约束变项
  • 简介:从道德哲学与精神哲学角度考察马家爵事件以来的校园恶性事件,可以看出,它们既是社会事件,更是精神事件,其根源是伦理病灶的癌变,解释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性概念是"贱民"。"贱民"哲学地内在于"伦理世界—生活世界—道德世界"的精神发展过程中,其癌变的精神哲学轨迹是:卑贱意识—贫民—贱民—暴民。由"卑贱意识"到"贱民"的异化,是伦理及其精神链断裂的结果;由"贱民"到"暴民"的恶变,是"伦理出局"的结果。必须在消灭极端贫困的基础上,透过"伦理安全"体系的建构和"精神援助"的实施,从根本上消除产生"贱民"以及由"贱民"向"暴民"恶变的精神土壤。

  • 标签: 贱民 伦理病灶 卑贱意识 暴民 伦理安全 精神援助
  • 简介:有人认为,儒家伦理是腐败的文化根源。本文针对这种观点进行驳难。首先,在“述旨”部分,就这种观点所涉及的儒家经典中的三章(《论语·子路》“叶公语孔子日”章、《孟子·尽心上》“桃应问日”章和《孟子·万章上》“象日以杀舜为事”章),本文陈述了历代注解中最值得重视的看法,以此作为分析相关问题的根据。其次,在“析理”部分,就持论者对这三章的过度诠释,本文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指出应当从美德伦理学的角度而非从义务论的角度去理解儒家思想,质言之,这三章都应当从“行乎中道”的角度去理解,而不能从抽象原则的角度去理解。最后,就持论者持论的不同层次,本文进行了有力的反驳。圣人腐败论、伦理原则腐败论和文化心理腐败论是持论者持论的三个不同层次。前两个层次的漏洞比较明显,因此反驳也比较容易。比较特别的是第三个层次。通过对文化心理腐败论的仔细分析,本文指出,认为儒家伦理是腐败的文化根源的看法实际上以大公无私的观念为基础的,这可能是持论者自己没有意识到也不愿意承认的一点。相比之下,儒家思想所倡导的公不废私的思想则是一种更为平实、更值得欲求的伦理观念。

  • 标签: 行乎中道 美德伦理 公不废私
  • 简介:转化医学理念和发展模式正在向生物医学研究众多领域迈进,它既给人类带来治疗疾病的希望,也引发了许多备受关注和亟待解决的伦理问题。本文围绕转化医学研究中存在的安全问题、知情同意、分配公正、群已关系、利益冲突等问题进行了伦理分析和论证,以期使转化医学在其运用领域能够不断取得成功并造福人类。

  • 标签: 转化医学研究 伦理问题 生物医学
  • 简介:诵经是道人的日常功课之一。有许多信众问笔者关于诵经的问题,常见的有:诵经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要诵经?诵经有哪些规矩?诵经一定要配乐吗?诵经的禁忌都有哪些?就信众关心的这些问题,下文试做解答。

  • 标签: 诵经 信众 功课 道人
  • 简介:传统的道德内化概念没有明确提出成年人与未成年人道德内化的巨大差异,没有把道德内化的逻辑层次、道德内化的现实发展、道德主体的身心成长过程进行明确划分,因而带来了一些理论上的问题,清理此概念及相关问题,有助于相关伦理学理论的完善。

  • 标签: 道德内化 主体性 反复性
  • 简介:世界本身无意义,人却反向创造之.人的价值创造活动沿着观念旨趣和物质旨趣两个方向展开,体现为“个人的价值取向维度”与社会化的“价值域”两个维度.个人的价值选择自古就有,现代性的“去魅”使其日常化与显明化,我们因而进入了“价值多元主义”时代.“价值域”的形成则表现为社会组织化、制度化与机制化,表现为“规范空间”的形成与人类生活形式的形成.在“价值域”的形成过程中,存在着人们在价值选择上严重的“人际不均等”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将挑战韦伯自己对于“价值多元主义”基本特征的判定.

  • 标签: 韦伯 旨趣 价值域 价值选择 人际不均等
  • 简介:一百多年前,随着电影的诞生,一种全新的媒介语言使人们的思维变得开阔了。当电影作为艺术形态在不断完善的同时,动画也逐步奠定了它的艺术地位,并形成了独特的语言方式和艺术创作手法。

  • 标签: 本质问题 动画 艺术创作手法 媒介语言 艺术形态 艺术地位
  • 简介:“利巴”,意思是空头盈余,高额利息。伊斯兰教初期,禁止“利巴”系专对阿拉伯蒙昧时期遗留并风行的高利贷而言。“利巴”的形式大致有:1.甲向乙购物,双方言明限期付款,到期甲却不能付,则协商延缓支付,但要比原货款增加数额,其增加部分即是“利巴”。2.债主与借贷者立字协议,贷款有一定期限,并商定利率,按月计息,偿期一到,借贷者应将本利一并还清。借贷者如不能按期归还,则要将所欠本利悉数转为新的本

  • 标签: 蒙昧时期 高额利息 借贷者 穆圣 高利贷者 《古兰经》
  • 简介:世界市场的扩大和深化.交通、信息网络化的形成和发展,加速了全球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它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全球化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现实,一种客观趋势。

  • 标签: 全球化 宗教 环境保护 和平 经济可持续发展
  • 简介:失业对失业者的影响是广泛的,包括经济、心理、生理等不同层面,文章着重探讨了失业人员的心理状况,并进行了理论分析。对于失业对配偶和子女的心理影响以及失业人员与其他群体心理的比较也做出了初步分析。

  • 标签: 失业 心理问题 心理影响 认知失调论 需要理论 归因理论
  • 简介:一、引论印度的初期寺院称为僧伽蓝(samgharama),是僧侣们居住的空间,兼有园林的职能。现代的寺院功能,不能只是考虑作为修行和居住,传统的僧侣生活方式或者寺院的职能应当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

  • 标签: 佛教寺院 管理问题 现代 生活方式 居住 僧侣
  • 简介:认知悖论总是相对于一定的认知主体或某一认知系统而言的。认知悖论的产生既离不开具体的认知主体的背景知识和某些假定的前提条件,也离不开具体的认知主体的逻辑推论。因而不能简单地把认知悖论归结为一种特殊的命题。与逻辑悖论和语义悖论相比,认知悖沦涉及到具体的认知主体及其心理状态,因而其推论过程更具有复杂性。认知悖论的推论不仅涉及到自指性问题的纠缠,而且建构认知悖论的严格形式,还需要发现一种真正的悖论性难题的严格公式化描述,而这样做将会导致重要的技术性进步。认知悖论是挑战人类理性思维和科学发展的难题,研究认知悖论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标签: 悖论 认知悖论 认知逻揖 认知主体 认知系统
  • 简介:本文概述笔者从事复杂性问题研究(力学与地质学交叉,工程技术层次)的认识与实践;就事论理,试图初步说明辩证唯物论认识论在复杂性研究中指导作用的若干体现,以及系统科学与信息科学的中介作用;并提出一种复杂性问题研究方法:在一定条件下的、模糊的探索中,“发现典型信息,拟合尚不完善的理论分析模型”为特点的典型信息法,是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的、解决主要矛盾的、突然涌现的一个切入点;换言之,在一定条件下,典型信息法是整体论与还原论结合的一种有效形式。

  • 标签: 复杂性研究 辩证唯物论 认识论 典型信息法
  • 简介:在我国,由于历史传统和现实的原因,真正意义上的宗教徒(如正式受洗的天主教、基督教徒)在人口中的比例并不高,但民间信仰的善男信女在民间的分布可以说是汪洋大海。就这部分群众而言,其信仰心理、信仰习惯、信仰感情与法定宗教的教徒没有什么根本区别。从“大宗教”的角度看,我国无疑是一个“宗教大国”,我们必须正视这个现实。

  • 标签: 民间信仰 信仰心理 信仰习惯 信仰感情 宗教信仰 社会功能
  • 简介:在近代中国外交史以及基督教传教史上,以法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在华的保教权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近代中国的历次教案与保教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中国天主教和基督教内部本地化进程的迟缓与保教权也有一定的关联。由于保教权将教会置于近代西方殖民主义政治的构架之内,因此,中国社会各阶层以及教会内部各类人士对保教权也有过不同的理解和看法。

  • 标签: 基督教 中国 保教权 法国 意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