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评估不同维持剂量氯吡格雷对择期PCI的ACS患者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探讨高维持剂量氯吡格雷对ACS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接受药物冶疗、择期PCI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50例,随机分为2组(各75例),2组均服用300mg负荷量氯吡格雷,然后分别给予氯吡格雷150mg/d、75mg/d治疗14d,14d后所有患者接受75mg/d氯吡格雷治疗直至PCI术后1年。分别1二服药前、服药后第14天采2组患者静脉血,采用光学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PA),同时计算血小板聚集抑制率(PAl)。观察住院14天内2组终点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服药前血小板聚集率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89.63±4.89VS.90.27±4.84,p〉0.05);试验组服药第14天的血小板聚集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41.36±5.13vs.51.69±3.98,p〈0.05),血小板聚集抑制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强(48.27±629vs3858±5.48,p〈0.05),均有统计学差异。住院14天内,两组均无心血管死亡、严菊的颅内出血和严羲血小板减少,亚急性血栓形成发生率(1.3%VS4.0%,P〉0.05)相近,轻微出血发生率(2.7%VS4.0%,P〉0.05)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高危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l50mg/日高氯吡格雷维持最可以明显降低血小板聚集率,从而降低血栓事件,且不增加短期出血风险,具有较好的耐受性和安垒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CRP)、肌红蛋白(MYO)、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联合检测诊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临床价值。方法检测61例(UAP)患者、54例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4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32例健康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共计163例。血清中H-CRP、cTnI、MYO、CK—MB的含量水平,并动态分析其在AMI患者血清中的含量变化。结果在患者发病2hAMI组患者血清H-CRP和MYO、cTnI的含量明显高于其它各组,具有显著性差异;CK-MB的含量在患者发病6hAMI组明显高于其它各组,具有显著性差异;UAP组患者血清H-CRP的含量明显高于SAP组和健康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SAP组患者血清H-CRP和MYO、cTnI、CK-MB的含量略高于健康组患者,无显著性差异;H-CRP于AMI发病后2h开始显著升高,24h达到峰值,72h仍维持高水平,168h后达到基线水平;TnI于AMI发病后2h开始明显升高,24h达到峰值,72h仍维持较高水平,168h后达到基线水平;MYO于2h水平显著升高,12h到达峰值,24h出现明显下降,48h到达基线水平,72h后恢复到正常水平;CK-MB于6h水平开始明显升高,24h达到峰值,48h水平明显下降,72h达到基线水平,168h后恢复到正常水平。结论H-CRP和cTnI、MYO、CK-MB的联合检测在ACS的诊断及预后评估中具有更重要的临床意义。
简介:目的探讨辛伐他丁联合灯盏细辛治疗ACS患者对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ACS共8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在常规使用抗心绞痛药物(未服辛伐他丁)的基础上,口服抗凝药物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口服阿司匹林。治疗组则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辛伐他丁20mg/晚一次;静脉点滴灯盏细辛30ml每天一次共10天;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于治疗前后分别测定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桨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结果血清TC、TG、LDL-C水平显著下降(P<0.001),hsCRP水平显著下降(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死亡率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提示辛伐他丁联合灯盏细辛治疗ACS可以显著降低hsCRP水平以及血清TC、TG、LDL-C水平,可以促进粥样斑块的稳定,有利于减少介入术后再狭窄甚至急性冠脉综合征等严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及进一步深入研究。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ACS择期PCI术后应用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的治疗价值。方法随机抽取自2015年4月~2017年5月来我院进行择期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80例ACS患者,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常规组。Clopidogrel组与Ticagrelor组所有病例均接受择期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在此基础上予以一般治疗,服用aspirin,每天一百毫克,经皮下注射LMWH,每天两次。Clopidogrel组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择取Clopidogrel予以治疗,每天七十五毫克;Ticagrelor组择期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采通过Ticagrelor予以治疗,每天两次,每次九十毫克。两组病例术后连续进行七天的治疗。结果未治疗时,治疗组与常规组血小板聚集率对比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择期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术后,通过Ticagrelor与Clopidogrel治疗,常规组血小板聚集率显著超过治疗组,两组对比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Clopidogrel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超过Ticagrelor组,两组对比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结论择期皮冠状动脉介入术ACS病人使用Ticagrelor治疗效果显著超过Clopidogrel,可以从根本减少血小板聚集水平,进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在临床具有非常高的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症(ACS)患者血清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2(TIMP-2)及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影响。方法选择新疆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78例ACS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及观察组(接受阿托伐他汀治疗),各39例;比较两组MMP-2及TIMP-2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治疗1周后,观察组TIMP-2水平为(270.54±18.06)ng/mL,显著高于对照组(259.45±17.52)ng/mL;MMP-2水平为(283.72±41.34)ng/mL,显著低于对照组(366.77±42.59)ng/mL(P<0.05)。结论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ACS可有效降低患者MMP-2水平,提高患者TIMP-2水平。
简介:目的:观察并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ACS)患者支架植入基础上,应用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ACS支架植入术后心脏保护作用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4-03-2015-01收治的137例ACS患者,其中男78例、女59例,年龄28~87岁,平均(61±4.7)岁。137例患者随机分为:①常规治疗组(对照组):45例患者给予拜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等常规药物治治疗;②瑞舒伐他汀常规剂量治疗组:45例患者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每日睡前口服瑞舒伐他汀,剂量为10mg,1次/d;③瑞舒伐他汀大剂量治疗组:47例患者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睡前口服瑞舒伐他汀,剂量为20mg,1次/d。疗程均为12周,于疗程1周、6周、12周后复查超声心动图与心电图,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脑钠肽前体(pro-BNP)水平,判定治疗效果,各组间心率与超声影像学判定指标如: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期末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治疗1周后,3组患者空腹静脉血检测hs-CRP、pro-BNP水平、超声心动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6周后,瑞舒伐他汀大剂量治疗组患者hsCRP、pro-BNP水平明显低于瑞舒伐他汀常规剂量治疗组(P〈0.05)及常规治疗组(P〈0.05),而超声心动指标变化无明显差异;治疗12周后,瑞舒伐他汀大剂量治疗组患者hs-CRP、pro-BNP水平明显低于瑞舒伐他汀常规剂量治疗组(P〈0.05)及常规治疗组(P〈0.05),超声心动指标变化差异明显(P〈0.05)。各组随访期间均未发生血栓栓塞与再狭窄。结论:急诊PCI术后3个月睡前加服大剂量瑞舒伐他汀可延缓粥样硬化的进程,有效抑制心脏恶性重塑,改善左心室收缩功能,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改善远期预后,临床效果显著。
简介:目的分析替格瑞洛对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syndrome,ACS)患者动脉炎性反应及心功能的近期影响,探讨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徐州市中心医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118例ACS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59例,均实施经皮冠脉介入(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治疗,并分别于围术期口服替格瑞洛、氯吡格雷。比较两组动脉炎性反应、心功能变化,并观察其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30min、治疗后1h血清炎性指标均较PCI治疗前显著下降;对照组治疗后30min、治疗后1h血清炎性指标均较PCI治疗前显著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CI治疗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DV)均显著下降,其左心室缩短分数(FS)、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心输出量(SV)均显著升高,观察组变化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CI治疗后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有效心输出量(CO)均未见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胃肠道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失访1例,对照组失访2例,其他患者均获得有效随访,随访时间(13.81±1.20)个月。观察组再发心绞痛发生率及主要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较氯吡格雷而言,替格瑞洛在改善ACS患者PCI治疗后动脉炎性反应及心功能方面作用更为明显,且能够在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前提下有效降低患者短期内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其确切的疗效及良好的安全性值得肯定,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我国真实世界中,于不同地域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对二级预防用药的依从性及其长期预后。方法冠心病抗血小板治疗优选方案(OPT-CAD)研究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注册登记研究。本研究选取OPT-CAD研究中诊断为ACS且行PCI治疗的患者。以长江一线为中国南北方分界线,根据患者就诊医院的地理位置分南方组和北方组。为减少选择偏倚和潜在的混杂因素,两组间患者根据倾向性评分按1∶1最临近匹配法匹配。主要终点为患者出院后60个月随访期间发生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和/或缺血性卒中的复合终点;次要终点为60个月全因死亡、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以及出血学术研究联合会(BARC)定义的2、3、5型出血。记录患者的二级预防用药情况,二级预防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他汀类、β受体阻滞、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类(ACEI/ARB)等。匹配前后均比较两组患者的二级预防用药情况及临床事件发生率。结果本研究共纳入7 049例ACS患者,其中南方组共1 958例患者,北方组共5 091例。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南方组和北方组各1 324例。匹配前,北方组患者中吸烟、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有既往史(心肌梗死、PCI及卒中)和冠心病家族史的比例较南方组高(P均<0.05)。北方组复杂病变、弥漫病变、小血管病变和血栓病变占比均高于南方组(P均<0.05)。出院后60个月,南方与北方组的抗血小板治疗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南方组患者使用氯吡格雷单药治疗的比例高于北方组[9.8%(130/1 324)比1.1%(14//1 324)],而北方组患者使用阿司匹林单药治疗的比例高于南方组[(67.4%(893/1 324)比46.5%(616/1 324)]。其他二级预防用药的使用上,南方组患者接受β受体阻滞剂[24.5%(325/1 324)比16.8%(222/1 324),P<0.001]及ACEI/ARB[19.4%(257/1 324)比10.0%(133/1 324),P<0.001]治疗的比例高于北方组。匹配后,北方组出院后60个月MACCE[8.4%(111/1 324)比6.2%(82/1 324),P=0.030]和BARC2、3、5型出血[6.0%(80/1 324)比4.0%(53/1 324),P=0.016]发生率高于南方组。结论与南方地区相比,北方地区PCI术后的ACS患者伴合并症和危险因素的比例较高,冠状动脉病变更为复杂,对药物依从性较差,预后也相对较差。
简介:目的:观察对ACS患者予以程序化急救护理对急救成功率和急诊处理时间的影响。方法:观察对象选择于2019.1~2022.12就诊于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抢救室的ACS患者80例,随机方法分组观察,40例予以程序化急救护理者纳入研究组,40例予以常规急救护理者纳入对照组,对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和观察。结果:与对照组患者对比,研究组患者急救成功率明显较高,急救时间明显较短,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较低(P<0.05)。结论:对ACS患者予以程序化急救护理效果突出,建议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