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3 个结果
  • 简介:对管线钢表面的夹渣缺陷进行了金相和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钢板表面缺陷有保护渣的痕迹,有可能是炼钢过程中的保护渣掉入钢水中造成的,也有可能是板坯在加热过程中加热炉耐火材料崩裂落到钢坯表面造成的。

  • 标签: 管线钢X65 表面缺陷 金相 电子探针
  • 简介:引入“固态扩渗+轧制”的表面改性方式,即在研究镁合金薄板表面改性方法及工艺的基础上,采用固态粉末包覆热扩渗的方法,对AZ31镁合金薄板进行表面改性处理,获得研究目标材料;借助有限元软件Ls—DYNA模拟其冷轧过程,获得最优的轧制工艺参数并进行轧制实验,通过x.射线衍射(xRD)、金相显微镜、布氏硬度测量计、往复式摩擦磨损试验机和CorrTest腐蚀电化学测试系统检测材料表面的组织与性能。结果表明:轧制变形后的表面组织晶粒更加细小、均匀;耐磨性有所改善,表面硬度由HB61.4提高至HB63.5,摩擦因数由0.52变为0.6,表面摩擦磨损质量损失由0.33mg降低至0.26mg;表面耐腐蚀性能显著提高,其开路电位由-1.594V变为-1.574V,自腐蚀电位由-1.574V变为-1.38V,自腐蚀电流密度由6.2×10-3mA/cm2变为7.0×10-4mA/cm2。

  • 标签: 轧制 固态扩渗 镁合金 表面性能 LS-DYNA
  • 简介:通过对82B质量异议的调查分析,我们经过理论研究和相关检验分析,明确了表面损伤对拉拔脆断的影响机理,并据此制订了质量整改措施。

  • 标签: 82B 表面损伤 拉拔脆断
  • 简介:对Q345C钢板表面产生的裂纹进行了宏观和光学显微镜分析。结果显示:裂纹产生于加热炉之后的轧制过程中,另外,1号裂纹上出现的大型杂质有可能是压入的氧化铁皮。

  • 标签: 表裂 形状 分布 组织
  • 简介:针对冷轧304不锈钢表面微裂纹缺陷,通过系列分析和工艺试验表明,裂纹内不铜含量相比正常不为升高,调查发现热轧精轧机采用的铜导卫是铜的主要来源,也是导致微裂纹的主要原因。

  • 标签: 304 表面 微裂纹
  • 简介:在实验室完成不锈钢表面机械抛光实验,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分析表明,影响抛光缺陷的主要因素分三大类:基体硬质夹杂物、原始表面质量以及抛光工艺中的机械划伤。针对各种缺陷的产生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通过对炼钢工艺进行夹杂物塑性化控制,减少硬质夹杂物的数量,以及通过调整后续轧制工艺,可避免表面凹坑,提高表面质量,从而较少表面抛光缺陷的产生。

  • 标签: 不锈钢 机械抛光 表面缺陷 夹杂物
  • 简介:采用NaOH与钠盐的熔融混合液去除废旧硬质合金刀片表面的Ti(C,N)+厚层α-Al2O3+超平滑表面层的复合涂层。目测试样表面颜色变化,用扫描电镜观察表面微观形貌,并通过能谱仪分析涂层表面成分,讨论熔液温度与保温时间对涂层的去除效果以及回收的硬质合金质量的影响;进一步分析表面涂层的去除方式及机理。结果表明,采用NaOH与钠盐的熔融混合液可以有效地去除涂层硬质合金的表面涂层物,在700℃、40min条件下能完全去除涂层,且对基体的损伤不大,试样的质量损失率为3.32%。

  • 标签: 熔融NaOH 涂层硬质合金 回收利用 去涂层
  • 简介:通过化学成分检验、金相分析、及对连铸工序进行调查,分析了转炉冶炼40Cr热轧圆钢表面裂纹的产生原因。结果表明,连铸拉速不稳定是造成裂纹的主要原因。并跟踪分析了一个浇次连铸拉速的控制情况。

  • 标签: 表面裂纹 连铸 拉速
  • 简介:采用宏观检验、光谱分析、金相检验和扫描电镜等方法对发动机曲轴制动盘表面缺陷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因原材中有大量聚集的夹杂物,使夹杂物部位及附近组织在加热炉内被氧化形成部分脱碳,导致缺陷部位颜色与曲轴制动盘正常基体颜色有较大差异,形成了表面缺陷。

  • 标签: 夹杂物 表面缺陷 脱碳
  • 简介:运用金相显微镜、布维氏硬度仪等分析手段,对GCrl5轴承钢盘条经拉拔成钢丝后成品表面产生间断裂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盘条表面无裂纹,成品钢丝的裂纹主要产生于拉拔工艺过程。

  • 标签: 轴承钢 盘条 拉拔 裂绞
  • 简介:通过CambrigeS-360扫描电镜,对不同润滑条件下带钢表面质量进行研究。研究表明:采用轧制工艺润滑,可以提高带钢表面质量,减少混晶现象,有利于薄规格产品的生产。

  • 标签: 轧制润滑 表面质量 混晶
  • 简介:碳钢薄板厂转炉一次除尘采用湿式法除尘,存在以下问题:1、转炉烟气中的灰尘、水汽和混合气体在风机作用下,形成高速气流,严重冲刷、侵蚀风机转子前后端板、叶片。2、转炉烟气中的灰尘附着在转子前盘、后盘和叶片表面,破坏转子动平衡,转子使用周期较短。"3、影响风机轴瓦、偶合器使用寿命,对风机基础也产生较大影响。4、转子在线使用周期短,检修时间长,人力物力消耗巨大,不利于设备管理和降低费用消耗。炼钢保障作业区相关技术人员针对转炉一次除尘风机转子工作特点和工作环境,进行了多方面分析、论证,在转子表面喷涂金属保护层、对转子反冲洗系统进行改进,降低了转子振动,延长了转子使用周期,缩短了检修时间和人力物力财力消耗,避免了转炉烟气中烟尘、水分及腐蚀性气体对转子及叶片表面的冲刷和侵蚀,延长转子使用寿命,提升了设备综合效益。

  • 标签: 风机转子 涂层 动平衡 反冲洗水
  • 简介:连铸坯表面缺陷可分为纵裂纹、横裂纹、网状裂纹、皮下针孔和宏观夹杂,但主要缺陷是表面裂纹。表面裂纹形成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在结晶器弯月面区域钢水一结晶器壁一保护渣一坯壳之间不均衡凝固.它取决于钢水在结晶器中的凝固过程。在二冷区,铸坯表面裂纹会继续扩展,它会导致轧材表面的微细裂纹,影响产品质量。连铸坯裂纹的形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是传热、传质和应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 标签: 表面缺陷 裂纹形成 连铸坯 原因 结晶器壁 表面裂纹
  • 简介:对在连续退火生产过程中采集的温度、粗糙、时间变化的带钢表面洛氏硬度进行试验,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在此基础上总结和探讨各因素在连续退火过程中对带钢洛氏硬度的影响。通过试验得出的经验公式HRB=132-26935/Rm,可用来估测硬度值并指导生产。

  • 标签: 表面洛氏硬度 温度 粗糙度 时效性 抗拉强度
  • 简介:将主要含有Mg、Al、O、Si等元素的凹凸棒石按质量分数0.5%添加在柴油机润滑油CD15W/40中,配制成对比油样。分别利用X射线衍射(XRD)与透射电镜(TEM)分析凹凸棒石的物相组成及颗粒形貌,使用环块摩擦磨损试验机进行摩擦实验,借助表面轮廓仪、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focusion-beamscanningelectronmicroscope,FIBSEM)、能量弥散X射线探测器(energydispersiveX-raydetector,EDX)及TEM分析试样的磨损量及磨损表面的形貌、元素和物相组成,并探讨磨损表面的摩擦改性机理。结果表明:该凹凸棒石属于一维纳米材料,分散在CD15W/40润滑油中使摩擦副的磨损量降低约66%,磨损表面光滑;摩擦过程中,纳米凹凸棒石与摩擦副表面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形成一层厚度约为10~20nm的摩擦改性层,其物相组成为晶态和非晶态的SiO2和铝硅酸盐,含有Al、Fe、Si、O、C等元素。

  • 标签: 凹凸棒石 润滑油 磨损 摩擦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