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摘要:月季又称“月月红”,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与经济价值,在花卉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月季适应性很强,几年来,随着月季育种工作的不断改善,越来越多优良品种的月季被引入市场。为了培育具有更高市场价值的优质品种,月季抗疫性研究逐渐受到重视。月季是耐旱的植物,栽培中耐旱一直是学者们广泛研究的对象。植物幼苗和种子萌发水分对植物生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月季培养中,对气温和干旱的影响也是重要的因素。在长时间暴露于35℃的高温环境时,大多数月季品种会因为难以抵御高温而死亡。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增强,会提高细胞质膜的过氧化程度,淀粉水解酶活性升高会加剧分解植物体内的储能物质,从而提高叶肉细胞中可溶性糖的含量。因此通过测定植物细胞的各项生理指标可间接表明细胞质膜过氧化程度的强弱及受损程度,从而研究干旱胁迫对月季植株的影响。
简介:摘要:基坑支护结构的受力变形情况对基坑的稳定性至关重要,为了进一步掌握建筑基坑施工过程中基坑支护结构在不同因素影响下的受力变形情况,通过建立数值模型,从支护桩桩长、桩径、桩间距三个方面计算了支护桩的桩身弯矩和水平位移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基坑深度的增大,不同长度、桩径围护桩桩身弯矩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呈现出波动变化的规律;当支护深度大于10m时,随着支护深度的增加,且不同桩长、桩径下桩体弯矩间的差距也逐渐变大,而不同桩径下桩体的弯矩值基本一致;随着支护深度的增大、不同桩长、桩间距下桩体的水平位移基本保持一致,均表现为桩身先向基坑内侧移动,位移达到峰值逐渐转向基坑外侧,但桩体的水平位移随着桩径的增大而减小;当支护桩支护深度达到某一值后,提高桩长和桩径能够增加桩身弯矩,且增大桩径能够控制桩体变形。
简介:摘要: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岩土工程中土壤力学特性的重要性及其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的作用。土壤力学特性是岩土工程设计、分析和施工的基础,它涵盖了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力学行为,如压缩性、剪切强度、渗透性等。通过实验室和现场测试,我们可以获取土壤的这些关键参数,进而评估地基稳定性、边坡安全和地下结构的稳定性。本研究详细阐述了不同类型的土壤(如黏土、砂土)的力学特性,并介绍了常用的实验方法,如直剪实验、三轴压缩实验和标准贯入实验。这些实验提供了对土壤性质的深入理解,有助于工程师在工程设计中做出准确的判断。本文将展示土壤力学特性如何影响地基承载力的计算,以及在边坡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
简介:利用1958~2014年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客观分析海气通量项目(OAFlux)的月平均潜热通量和相关气象要素数据,以及NCEP/NCAR再分析表面气压数据,通过Trend-EOF分析方法,本文研究了西太平洋—南海地区潜热通量的长期变化趋势。发现西太平洋—南海地区潜热通量整体呈上升的趋势,其中冬季上升趋势最强。冬季潜热通量趋势存在明显的南北差异,特别是在南海地区,南海北部为上升趋势而南部为下降趋势。南海北部以及菲律宾海地区冬季潜热通量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海气比湿差的增大,而南海南部潜热通量呈下降趋势,在东侧主要原因是风速减小,在西侧主要原因是海气比湿差减小。南海潜热通量长期趋势的南北差异是风速和海气比湿差的共同作用造成的。另外,研究发现风速变化趋势受到局地环流变化的影响,在表面气压下降中心线以北地区为上升趋势,在其以南为下降趋势,而海气比湿差的变化趋势则主要取决于海表温度的变化趋势。
简介:利用中国气象局提供的地面气象站基本气象要素日值数据集(V3.0)中均一化温度数据,分析了1961~2012年陕西境内秦岭山脉南北两侧4个地貌单元平均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的趋势分布特征,同时采用极端气候指标计算软件RClimdex计算了5种极端温度指数,并分析其变化特征及其与区域增暖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季节秦岭地区极端温度变化存在较大的差异,平均最高温度春季增暖信号最明显,而平均最低温度冬季升温明显,不同的增暖趋势导致了秦岭地区春季、秋季气温日较差变大,冬季、夏季气温日较差变小。陕北黄土高原、关中盆地、秦岭南坡和汉水流域平均最高、最低温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变化幅度存在一定差异,其中秦岭北部黄土高原和关中盆地平均最低、最高温度的变化幅度均大于南部的秦岭南坡和汉水流域,尤其平均最低温度关中盆地增幅更明显。秦岭北部2区域极端最低温度相关指数的变化幅度大于极端最高温度指数,而南部2区域前者的变化幅度小于后者。秦岭山脉区域增暖与平均最高、最低温度变化密切相关,还受极端温度变化的影响,其北部地区增暖主要是暖夜增加的贡献,而南部地区增暖主要与暖昼增加有关。
简介:摘要: 高速公路建造工程十分的复杂,根据现场施工情况可以大抵分为以下几个类型(针对高速公路路基):高填方路基、半填半挖路基以及路堑路基三种情况,目前来看,我国高速公路建造的速度十分快,不仅在城市周遭进行建造,对于偏远山区也有着一定的建造力度,所以针对此种情况,对于高度公路的路基更要有所保障,因为其地质地形的复杂构造各方面,都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造成路基沉降的现象发生,严重还会导致高速公路出现断裂等情况发生,预防此种情况发生,道路动载荷原理以及车辆荷载路面动力模型建设,为不可避免的方式。 关键词: 高速公路;路基沉降;路面动力特征;分析探讨 中图分类号: U213.1 文献标志码: A 引言 在我国经济水平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开始注重高速公路的建设,高速公路网络系统的建设也十分完整。刚性水泥混凝土与柔性沥青混凝土的路面结构在建设高速公路时是比较常见的。设计柔性沥青混凝土路面时是具有年限标准的,应以 15 年为准。而设计刚性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年限要高于柔性沥青混凝土路面,是以 30 年为准。目前,高速公路的损坏现象甚至会在短期内发生,对高速公路的使用时间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据相关调查,路基长期的不均匀沉降以及车辆长时间产生动荷载作用是损坏路面结构的关键因素。
简介:为了恢复异龙湖的原生沉水植物群落的优势物种苦草(Vallisnerianatans),在异龙湖0.5m、1.0m、1.5m和2.0m深度水中,开展苦草生长实验;监测苦草的株高、叶片数、鲜质量、根长、日相对生长率和叶片中的过氧化氢(H2O2)、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含量等生理生化指标,研究在水中不同深度的苦草的生长特性。研究结果表明,0.5m和1.0m深度水层的苦草生长良好,未出现代谢失衡,未出现明显的生长被抑制现象;受水中溶解氧含量低的影响,1.5m深度水层的苦草出现了生物质膜氧化现象,生长受到抑制;2.0m深度水层的苦草出现负增长,叶片中丙二醛积累过量,细胞质膜破坏严重。因此,在异龙湖水环境现状下,深度小于1.5m的水层适合苦草生长,在深度小于1.0m的水层内恢复苦草,可以取得较高的成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