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分析2010—2012年浙江省食源性疾病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提出当前防控重点。方法对2010—2012年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报告系统上报的食源性疾病事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10—2012年浙江省共上报食源性疾病事件95起。以微生物类事件为主,占58.9%,其中又以副溶血性弧菌为最常见,占23.2%;5~9月为食源性疾病事件高发月份,占66.1%,微生物类事件夏秋季发生更为频繁,在确定的中毒食物种类中,以肉与肉制品最多,且每个季度均较多,以副溶血性弧菌、非伤寒沙门菌污染为主;其次是水产品,在二、三季度较多,主要是受到副溶血性弧菌污染;误食毒蕈、误将亚硝酸盐当成食盐等调味品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事件仍有发生。结论应加强食品安全监管,重点是肉与肉制品、水产品及亚硝酸盐的监管;落实食品安全健康教育,减少蕈类中毒发生;防控的重点场所为宾馆饭店、集体食堂,重点类型为副溶血性弧菌等常见微生物污染事件。
简介:目的概率评估上海市非伤寒沙门菌(以下简称"沙门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负担,为上海市食源性疾病的防控提供决策依据。方法随机抽取上海市60个街道/乡镇,通过入户问卷调查获得居民急性胃肠炎的人年发病及就诊情况。随机抽取上海市23家监测医院,获得患者采样率、检测率、阳性率等数据。从国家"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获得沙门菌感染病例的报告率。根据疾病发病与报告金字塔建立模型,采用蒙特卡洛模拟,从主动监测和被动报告两种方法估计上海市沙门菌流行病学负担。结果上海市居民急性胃肠炎人群调查获得年发生率为23261例/10万,患者就诊率为20.47%(26/127)。监测医院腹泻病例的粪便采样率为21.66%(5974/27587),沙门菌阳性率为3.53%(211/5974)。沙门菌阳性的报告率为81.04%(171/211)。根据被动报告病例直接计算的年发病率仅为5例/10万。被动报告概率估计的上海市沙门菌年发病率为270例/10万[95%可信区间(95%CI):185~399],估计每年发病人数6.21万(95%CI:4.25~9.18),总低估系数为60∶1。主动监测估计沙门菌感染年发病率为686例/10万(95%CI:549~843),估计每年发病人数为15.78万(95%CI:12.64~19.42),总低估系数为154∶1。经过比较,主动监测估计结果为被动报告估计结果的2.54倍。沙门菌感染具有较明显季节性,每年5~8月是沙门菌感染的高发期。结论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估算沙门菌感染年发病率远高于被动报告估算的年发病率,说明主动监测在掌握疾病发病、就诊和流行病学负担估计方面具有较好的优势,同时发现患者就诊率是影响沙门菌感染总病例数估计的最大因素。本研究进一步证明疾病负担金字塔模型在我国食源性疾病单病种疾病负担领域的可行性。
简介:目的对两起副溶血性弧菌(VP)引起的食物中毒进行血清学溯源,分析可疑食品和病人样品中菌株血清型之间的关系。方法依据GB/T4789.7—2008方法,对检出的VP做血清分型、溶血素试验;PCR扩增VP直接耐热溶血素基因(tdh)、tdh相关溶血素基因(trh)和毒素调控基因(toxR)。结果通过增加样品中可疑菌落数量的鉴定,两起食物中毒共检出9种VP血清型,主要有O3∶K6型13株,O2∶K28型6株,O1∶K56型2株,其它各1株;两起食物中毒中分离的27株VP有17株tdh基因检测阳性,与溶血试验结果一致。结论增加可疑菌落数鉴定,有助于VP食物中毒的溯源;虽然O3∶K6血清型是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病原菌,但不同样品来源的VP血清型呈现多样性;副溶血性弧菌tdh基因检测等同于溶血试验来鉴定VP致病性。
简介:目的分析上海市闵行地区副溶血性弧菌临床和食源性分离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了解本地区副溶血性弧菌的流行规律。方法对2007—2010年临床来源菌株(食物中毒患者和散发腹泻病例)以及食源性样品中分离的184株副溶血性弧菌进行血清分型、耐热直接溶血素基因(tdh)和耐热相关溶血素基因(trh)检测。对102株临床来源O3:K6型菌株及41株食源性样品来源株,应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分子分型和溯源分析。结果在调查的52起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中,tdh阳性、trh阴性的O3:K6血清型引起的有46起(88.5%),tdh阳性、trh阴性的O4:K8血清型引起的有5起(9.6%)。在散发腹泻病例中,tdh阳性、trh阴性的O3∶K6、O4∶K8和O3∶KUT菌株分别占60.3%(38/63)、19.0%(12/63)和15.9%(10/63)。41株食源性样品株分属9种O血清群,未见O3∶K6和O4∶K8血清型菌株,而且tdh和trh均为阴性。PFGE聚类分析显示闵行地区食物中毒O3∶K6分离株中存在着遗传关系密切相关的优势流行克隆,散发腹泻患者O3∶K6分离株中存在着与食物中毒优势株相同谱型,而所有食源性样品分离株与临床患者来源株亲缘关系都较远。结论临床和食源性样品来源的副溶血性弧菌在血清分型、毒力基因和分子特征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一大群遗传关系密切、tdh阳性、trh阴性的O3∶K6血清型菌株在闵行地区呈优势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