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1例16岁女性患者,因神经性厌食服用草酸艾司西酞普兰10mg,1次/d。服用1个月余,因闭经于外院就诊,查肝功能示丙氨酸转氨酶(ALT)222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124U/L,白蛋白45g/L。停用草酸艾司西酞普兰,1周后再次使用,同时给予保肝治疗,但无好转,遂入住北京协和医院。入院查肝功能:ALT3257U/L,白蛋白37g/L,总胆红素(TBil)37.7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21.3μmol/L。停用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给予谷胱甘肽、腺苷蛋氨酸、复方甘草酸苷、多烯磷脂酰胆碱、谷氨酸钠和谷氨酸钾等保肝治疗,2个月后患者肝功能指标恢复正常,出院。
简介:目的:分析致肝损害的药物种类、临床表现及预后,探讨预防措施.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本院2000年1月至2003年12月临床各科药物性肝损害的报表111份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1例药物性肝损害中男58例,女53例,年龄最小8岁,最大82岁,平均(46.96±16.67)岁.涉及药物77种,抗菌药居首位占16.22%(18/111),激素及其有关药物占第二位,为15.32%(17/111),中枢神经系统用药、中药和抗肿瘤药居第三位,均占10.81%(12/111).临床分型:肝细胞型损伤40例(36.04%),淤胆型肝损伤43例(38.74%),混合型肝损伤28例(25.22%).结论:致肝损害的药物品种较多,虽然发现、治疗及时可痊愈或好转,但近半数病例起病隐匿.因此,定期检查肝功能,早期诊断,及时停药与治疗是预后良好的关键.
简介:特比萘芬为丙烯胺类抗真菌药,口服用于治疗指甲、皮肤真菌感染。特比萘芬的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但近年时有肝损害报告,严重者可导致死亡。特比萘芬的肝损害机制可能和其抑制细胞色素P4502D6有关,也可能是其代谢产物特比萘芬烯丙基乙醛的直接肝毒性所致。本文通过检索PubMed、Reactions及CNKI数据库收集到40例特比萘芬所致肝损害病例。40例中男性13例,女性27例,年龄为24~75岁,特比萘芬剂量为250mg/d。肝损害发生时间为服药开始后5d至18周。主要临床类型为:急性肝细胞性肝炎、胆汁淤积性肝炎及重型肝炎。40例中有3例为肝衰竭,2例并发血液异常反应;1例出现自身免疫性肝炎;1例出现肝静脉闭塞病,接受肝移植后死亡。特比萘芬肝损害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重症患者需要进行肝移植。临床应用特比萘芬前应明确适应证,并评价肝脏功能,应用期间应加强临床观察,定期进行肝功能监测。
简介:1例20岁女性为乌发自行服用何首乌粉15g/d。2周后,患者出现纳差及乏力;3周后出现尿色加深,肝功能检查示天冬氨酸转氨酶(AST)878U/L,丙氨酸转氨酶(ALT)1121U/L,总胆红素(TBil)100.8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T)77.4μmol/L。服用何首乌粉第42天,实验室检查:AST472U/L,ALT755U/L,TBil102.9μmol/L,DBil76.7μmol/L;白细胞计数3.2×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0.27×10~9/L。考虑药物引起肝损害和中性粒细胞缺乏可能性大。停用何首乌,给予保肝、退黄等综合治疗。治疗10d后实验室检查:ALT62U/L,AST73U/L,DBil20.5μmol/L,TBil30.2μmol/L;白细胞计数6.2×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3.60×10~9/L。
简介:目的:调查阿莫西林所致肾损害及其临床特点.方法:收集1979年至2007年医学文献中阿莫西林所致肾损害的病例报告,对阿莫西株的用法用量,不良反应发生的时间和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阿莫西林所致肾损害患者为32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38.95±23,53)岁。阿莫西林单用16倒,与其他药物联用9例,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7例;静脉给药21俐,口服给药9例(另2例给药途径不详),32例(1例剂量不详)中有20例超过规定用量。阿莫西林所致肾损害主要为急性肾衰竭、急性间质性肾炎以及血尿。肾损害发生时间,在正常剂量时为(8.57±3.10)d,超量时为(1.05±1.57)d、结论:阿莫西林可引致严重肾损害,尤以超剂量时为多见。
简介:目的:探讨头孢曲松致尿路结晶及肾功能损害的临床特点,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头孢曲松在治疗患儿急性支气管炎的过程中诱发尿路结晶和肾功能损害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发生机制,对患者用药安全进行药学监护。结果:本文1例男性患儿使用头孢曲松后,次日清晨排尿发现纸尿裤表面、阴囊及尿道口出现白色可见泥沙样结晶。实验室检查结果提示患儿尿素氮升高、血肌酐升高。考虑是头孢曲松与体内游离钙离子结合所致尿路结晶及肾功能损害,停药对症处理后,症状好转。结论:头孢曲松临床应用广泛,医师和药师不仅要关注疗效更需警惕不良反应,避免药害事件的发生,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简介:目的:调查雷公藤及其制剂相关肝损害的临床特征和发生原因,以提供预防措施。方法:以"雷公藤"为关键词,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及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文献数据库,收集1990-2010年国内文献报道的与雷公藤及其制剂相关的药物性肝损害病例,对患者的一般情况、用药情况、肝损害的临床表现、预后和转归进行归纳分析。结果:雷公藤及其制剂相关的肝损害共185例,多发生于0~16岁年龄组,用药后肝损害发生时间最短7d,最长〉6个月,多数发生于用药后的1个月内,临床主要表现为黄疸和肝功能异常。经过治疗,123例患者痊愈,9例患者好转,3例无效,其余不详,没有死亡病例。有3例患者因服用雷公藤制剂导致肝损害,再次给药后又发生肝损害,其中2例为雷公藤多苷片,1例为雷公藤片。结论:雷公藤及其制剂可引起肝损害,临床用药过程中应注意。
简介:住院患者发生药源性损害时,临床医师往往误诊为病源性损害,采用更多药物治疗。药师的参与,可及时停用相关药物,不仅降低医疗费用,减轻患者的病痛.也可消除了更多的药源性损害。
简介:摘要:高血压是常见的慢性病,亦被称为“沉默的杀手”。高血压的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呈现上升趋势,近年来,随人口老龄化加重,我国高血压群体日益壮大,高血压管理也成了基层医院的重头戏。高血压靶器官损害是高血压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对其发生机制、影响因素和临床评估方法的理解,以及治疗策略的掌握,对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基层医师对高血压的认识也日益提高,管理上不但重视血压数值的变化,而且对靶器官损害也比较重视,积极为高血压及其靶器官损害的治疗及预防策略提供依据。 基于此,2022年06月-2023年12月对本辖区内纳入慢病签约管理的高血压病患者为分析对象,进行靶器官损害筛查,旨在观察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情况及对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