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6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比较两种自体结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方法对64例(69只眼,其中有复发性翼状胬肉合并轻度睑球粘连的5只眼)分别用两种方法手术,均在显微镜下,其中33只眼行球结膜瓣转位移植,另36只眼行自体角膜缘结膜移植。术后随访6-18月。结果球结膜瓣转位移植组有6只眼复发,复发率为18.18%。自体角膜缘结膜移植组有2只眼复发,复发率为5.56%。两组复发率经统计学处理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结膜移植是治疗胬肉的一种比较好的手术方法。

  • 标签: 翼状胬肉 复发率 自体移植 角膜缘干细胞
  • 简介:目的:通过对视网膜脱离患者术前、术后的血流动力学研究及视网膜功能的了解,判断视网膜脱离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并探讨两种检测方法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62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通过彩色多普勒(CDI)检测视网膜中央动脉(CRA)的收缩期峰值流速(Vmax)、舒张末期流速(Vmin)、阻力指数(RI);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分别对视网膜脱离患者的术前、术后进行检测,并以对侧正常眼作对照组。结果:CDI术前患眼与对照眼的CRA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wk视网膜脱离眼CRA的Vmax,Vmin均较术前降低,RI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网膜脱离术后患者脱离区mfERG的a波、b波振幅密度均明显高于术前,潜伏期比手术前明显缩短,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mfERG,CDI的联合检测能及时了解视网膜脱离术后的视网膜复位情况及硅胶海绵垫压后CRA的血流情况,从而避免视网膜脱离术后视网膜部分复位不良,巩膜因缺血引起局部坏死等情况发生。

  • 标签: 多焦视网膜电图 彩色多普勒 视网膜脱离
  • 简介:目的:探讨在基层医院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玻璃体脱出的原因和预防以及处理办法。方法:对我院2008-01/2009-042000例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52例52眼玻璃体脱出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2眼玻璃体脱出发生在上浮核、劈核、圈套核和吸皮质时;49眼植入人工晶状体,3眼未植入人工晶状体;45眼获得满意圆瞳孔,7眼欠圆;18眼术后视力〉0.5,27眼视力〉0.3,3眼视力〉0.1,2眼视力〉0.05,2眼视力〈0.05。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发生玻璃体脱出多在劈核、圈套核及吸取皮质时,玻璃体脱出经过及时恰当的处理仍然可以获得较满意的效果。

  • 标签: 小切口 非超声乳化 白内障 玻璃体脱出
  • 简介:目的探讨总结白内障扶贫复明“灌注液迷流综合征”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本院2011-2013年间参与防盲民生工程,共有31例患者发生“灌注液迷流综合征”,临床表现为突发性眼压升高、浅前房、虹膜脱出,通过注入黏弹剂以及升高灌注瓶高度无法维持前房深度,检查未发现眼内出血现象,其中7例发生在水分离和水分层后,24例发生在皮质吸出过程。所有发生灌注液迷流综合征的患者均暂停手术,给予20%甘露醇250ml静脉滴注,若经药物降压无效,可根据手术条件行经平坦部前段玻璃体切割或玻璃体腔穿刺,待前房形成后继续进行手术。结果31例患者,29例经甘露醇静滴治疗后前房形成,继续完成手术,2例经药物降压仍不能形成前房,经平坦部行前段玻璃体切割术后前房形成,继续完成手术。术后1天裸眼视力0.3~1.0者为20例(20眼),视力0.1~0.3者为8例(8眼),视力0.02~0.1者为3例(3眼),眼压高于或等于21mmHg者10例(10眼),发生角膜水肿者14例(14眼)。术后1周裸眼视力0.3~1.0者为24例(24眼),视力0.1~0.3者为7例(7眼),眼压均恢复正常,无角膜水肿发生。结论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灌注液迷流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的并发症,经正确处理可以缓解突发性眼压升高引起的各种体征,顺利完成手术。

  • 标签: 小切口 白内障 灌注液迷流综合征
  • 简介:角膜热成形作为治疗圆锥角膜和远视的手术方法经历了悠久的发展历程,早在100+a前就用于动物实验,近30+a来,随着对热源研究的进展,角膜热成形逐渐应用于临床.目前,一种以射频能量为热源的传导性角膜成形被正式应用于临床治疗远视、散光、老视,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综述如下.

  • 标签: 角膜热成形术 圆锥角膜 远视 屈光度 激光技术
  • 简介:目的探讨青光眼术后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适应症、时机、手术方法和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4年2月青光眼术后白内障患者44例,其中预防性虹膜周边切除8例,滤过性手术36例。对39例术前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或仅局部药物能控制正常的病例做上方透明角膜内切口或颞侧角膜缘巩膜隧道切口,避开功能滤过区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对3例术前眼压须全身药物才能控制的病人,控制眼压后避开原手术区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随访半年。结果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0.5以上33例,视觉电生理检查视功能损害与术前有明显差别,眼压均在正常范围。结论超声乳化手术是治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的有效方法。

  • 标签: 白内障 青光眼术后 超声乳化
  • 简介:目的探讨和评估微型角膜刀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epipolislaserinsitukeratomileusis,Epi—LASIK)与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laserepithelialkeratomileusis,LASEK)治疗中高度近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Epi-LASIK组31例(59眼)和同期LASEK39例(75眼),Epi—K微型角膜上皮刀(平推型)进行Epi—LASIK(MoriaEpi刀须负压45S才达到规定指标)。LASEK采用20%乙醇浸润20~30S,临床观察两者术后症状、视力、角膜上皮瓣愈合特点及视觉质量等。结果Epi—LASIK组术后6个月裸眼视力达术前矫正视力占92.35%,LASEK组术后6个月裸眼视力达术前矫正视力占93.83%。主要并发症有术后部分少许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形成及继发高眼压。两组术后对比敏感度提高,出现眩光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Epi—LASIK及LASEK均可安全,有效的矫治中高度近视。两者的长期疗效有待观察。

  • 标签: 角膜切削术 上皮下 激光 近视
  • 简介:目的对初期开展白内障超声乳化100例(116眼)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方法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并发症的情况,探讨如何尽快掌握超声乳化技术。结果后囊破裂8眼,约占6.9%,晶体悬韧带部分离断3眼,约占2.6%;术后角膜病变32眼,约占27.6%,葡萄膜反应6眼,约占5.2%。结论初学白内障超声乳化并发症较多,只要善于领悟和勤于实践,仍能掌握此项技术。

  • 标签: 初学者 白内障 外科学 超声乳化技术
  • 简介:目的观察白内障囊外摘除(ECCE)采用两种不同娩核的手术疗效。方法老年性白内障患者随机分成二组,分别采用“夹面包法”娩核(A组)及常规注水圈匙娩核(B组),比较术后的视力、角膜水肿等情况。结果术后1天二组病例的角膜水肿率分别为:A组5.1%,B组27.8%,统计学分析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天二组病例裸眼视力或球镜矫正视力≥0.5分别为:A组82.1%,B组69.7%,统计学分析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夹面包法娩核能明显减少白内障术后的角膜水肿发生率,提高术后视力。

  • 标签: 白内障囊外摘除术 娩核 临床分析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小梁切除连续锁边缝合的两种不同结膜瓣对泪膜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双眼原发性青光眼患者26例,双眼均行小梁切除,左眼组:以穹窿部为基底的结膜瓣组26例26眼;右眼组:以角膜缘为基底的结膜瓣组26例26眼,两组结膜瓣均采用连续缝合密闭切口,并检测术前1d、术后1d、7d、14d、30d、60d的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Time,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Itest,SIT)、角膜荧光素染色积分(fluorescenceintegral,FI)。结果两组间BUT、SchirmerI试验于术后1d、7d、14d、30d及60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连续锁边缝合的以穹窿为基底结膜瓣的小梁切除显著降低了泪膜的稳定性,为提高患者的舒适度我们主张以角膜缘为基底作为手术切口。

  • 标签: 小梁切除术 连续锁边缝合 结膜瓣 泪膜
  • 简介:目的评价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29例(29眼)急性闭角型青光合并白内障患者,在眼压控制正常、稳定,皮质类固醇局部抗炎,葡萄膜炎症得到显著控制后,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后随访6~12个月.结果术后眼压正常,视功能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并发症有剪除周边虹膜时少量出血,术后并发症有角膜水肿(后弹力层皱褶)、葡萄膜炎、人工晶状体表面渗出膜等,无暴发性脉络膜出血、前房延缓形成、角膜失代偿、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在眼压正常、葡萄膜炎症控制后,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对控制患眼眼压,减少术后前房延缓形成,角膜失代偿等并发症的发生,以及不同程度的保护和恢复视功能方面有积极的意义和较好的临床效果.本手术是安全和有效的,且费用低廉,尤其适合基层开展.

  • 标签: 青光眼 急性闭角型 白内障 人工晶状体植入 小梁切除术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乳化超声波对兔视网膜的近期影响.方法选取普通家兔30只(60眼),随机分为A,B,C3组,每组10只兔(10眼),且使每只兔保持1眼属实验组,另1眼属对照组.实验组行超声乳化,对照组行晶状体囊外摘除,各组分别在毕、术后6,24h剥离视网膜.测定视网膜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peroxidase,GSH-Px)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dismutase,SOD)活性、脂质过氧化物(lipidperoxide,LPO)的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GSH-Px活性在各时点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SOD活性低于对照组,毕2组间的差别有显著性(P<0.05),术后6,24h差别无显著性(P>0.05);实验组LPO含量在各时点均高于对照组(P<0.01).超声波单一因素对GSH-Px活性的影响在3个不同时点差别无统计学意义(F=2.33,P=0.1170);对SOD活性的影响在不同时点不全相等(F=3.92,P=0.0321);对LPO含量的影响在不同时点不全相等(F=9.10,P=0.001).结论从脂质过氧化的角度,超声乳化超声波对兔视网膜可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在术后24h没有完全恢复.

  • 标签: 超声乳化术 超声波 视网膜 脂质过氧化 手术
  • 简介:目的:对比观察TransPRK与LASEK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行激光矫正的高度近视患者120例240眼。随机分TransPRK组60例120眼,LASEK组60例120眼。观察术后1wk眼部刺激症状、术后2wk视力、术后3mohaze的发病率、术后1a屈光度等。结果:两种方法均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术后第1dTransPRK组无刺激症状者:86眼(71.7%),视物清楚,睁眼来医院复查。LASEK组术后81眼(67.5%)无刺激症状;术后2wk视力与术前矫正视力比较,TransPRK组109眼(90.8%),LASEK组87眼(72.5%);术后3mohaze的发病率,TransPRK组0级113眼,LASEK组0级109眼。结论:TransPRK组刺激症状明显轻于LASEK组,TransPRK组比LASEK组术后视力恢复快;TransPRK组比LASEK组术后haze的发病率低,以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两组1、3、6、12mo两组视力、屈光状态、视觉质量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手术方式矫正高度近视疗效无明显差异,均具有较好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可预测性。

  • 标签: 全激光 TransPRK 表层手术 高度近视 角膜
  • 简介: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虽具有许多优点,但也存在许多不足,通过对激光的认识和了解,使其有可能应用于白内障手术,Nd:YAG激光较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更加安全,对局部组织无损伤,手术时切口更小,手术后散光轻,操作简单.这一技术将使白内障手术效果更趋于完美.

  • 标签: 激光乳化白内障摘除术 组织损伤 散光 ND:YAG激光
  • 简介:对近年来经皮气管切开(又称快速气管切开)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了对比性分析.经皮气管切开的安全性有了明显提高,在支气管镜引导下减少了手术的盲目性,但在安全性和技术上仍需进一步改进.目前经皮气管切开不能代替常规气管切开.

  • 标签: 经皮气管切开术 临床应用 研究进展 并发症
  • 简介:目的观察后巩膜加固治疗高度近视的疗效性、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应用同种异体硬脑膜对38例(73只跟)高度近视患者行后巩膜加固,观察其术后疗效及并发症.结果术后近视度数稳定或减少者占93.2%,眼轴稳定者占93.2%,矫正视力稳定或提高者占93.2%,无远期手术并发症.结论后巩膜加固是控制高度近视恶化的一种可行的方法,并且手术安全.

  • 标签: 后巩膜加固术 高度近视
  • 简介:目的:观察双层新鲜羊膜遮盖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疗效。方法:对35例35眼角膜溃疡患者彻底清除坏死组织,用双层新鲜羊膜遮盖于角膜,并缝合固定。以药物抑制炎症,随访6~12mo。结果:角膜溃疡33眼完全愈合;总体视力得到明显提高。结论:双层羊膜遮盖法是治疗角膜溃疡的有效方法。

  • 标签: 羊膜 遮盖 真菌性角膜溃疡
  • 简介:本科行不伴气管切开的喉部分切除23例,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资料2005年2月至2009年3月我科行不伴气管切开的喉部分切除病例23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2例;

  • 标签: 喉部分切除术 气管切开 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