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2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褐藻多糖硫酸酯(fucoidan,FPS)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刺激下人肾小球系膜细胞(humanmesangialcell,HMC)纤连蛋白(fibronectin,FN)分泌的影响,探讨其在慢性肾衰竭(chronicrenalfailure,CRF)防治中的意义。方法:体外培养HMC并鉴定,不同浓度的FPS分别孵育TGF-β1作用下HMC24h、48h、72h,具体分组如下:模型组(TGF-β14ng/ml)、FPS高剂量组(TGF-β14ng/ml+FPS100μg/ml)、FPS中剂量组(TGF-β14ng/ml+FPS50μg/ml)、FPS低剂量组(TGF-β14ng/ml+FPS25μg/ml)、正常对照组。Western-blot技术检测HMCFN蛋白表达,Real-timePCR技术检测HMCFNmRNA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TGF-β1能明显诱导人肾小球系膜细胞FN蛋白及mRNA表达(P〈0.01);与模型组相比,FPS对TGF-β1引起的HMGFN蛋白及mRNA高表达有明显拮抗作用,并与剂量有关(P〈0.05)。结论:FPS能拮抗TGF-β1诱导的HMGFN蛋白及mRNA表达增加,减少病理状态下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armatrix,ECM)的产生,这可能是其防治CRF的作用机制。

  • 标签: 人肾小球系膜细胞 褐藻多糖硫酸酯 转化生长因子-Β1 纤维连接蛋白 细胞外基质
  • 简介:为改善前列腺癌的预防与治疗,应明确促进其生长与转移的分子机制。Stat5a/b与Stat3在局限性与进展的前列腺癌中处于持续激活状态,且有报道证实两者在前列腺癌细胞的生长有重要作用。最近的研究不仅在体外证实Stat3促进前列腺癌细胞发生转移,且在动物体内转移模型中证实其作用。

  • 标签: 前列腺癌细胞 癌细胞转移 肿瘤生长 STAT5 转录因子 Stat3
  • 简介:目的探讨前列腺素E1(PGEl)、厄贝沙坦对单侧肾切除加重复阿霉素注射的方法复制的肾小球硬化模型大鼠肾组织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的调节。方法将肾小球硬化大鼠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分PGE1组和厄贝沙坦组,设假手术组为正常对照。检测PGEl、厄贝沙坦治疗8周后,各组大鼠肾功能和组织病理改变,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肾小球和肾小管—间质中HGF的表达,并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比较各组大鼠肾组织分泌的HGF。结果PGEl治疗组和厄贝沙坦治疗组较对照组肾组织HGF的表达增加(P<0.01),肾组织分泌的HGF含量增加(P<0.01),但两治疗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PGE1、厄贝沙坦均可以上调肾组织HGF的分泌,加强HGF的肾保护作用,延缓肾小球硬化,减轻肾小管—间质纤维化。

  • 标签: 前列腺素EL 厄贝沙坦 肾小球硬化 大鼠 肾组织 肝细胞生长因子
  •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is,MSC)对慢性肾衰竭(chronicrenalfailure,CRF)大鼠肾脏的修复作用。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MSC,Ad—VEGF转染MSC。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慢性肾衰竭模型组(肾衰组)、慢性肾衰竭大鼠MSC移植组(MsC组)、慢性。肾衰竭竭大鼠AdVEGF注射组(VEGF组)和慢性肾衰竭大鼠Ad—VEGF转染的MSC移植组(转染组)。采用分阶段5/6肾切除术制备大鼠CRF动物模型。对照组与肾衰组于切除右肾之前从该侧肾动脉注射不含血清的DMEM培养液,其他3组分别给予MSC、Ad—VEGF和VEGF基因转染的MSC。8周后检测各组大鼠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和24h尿蛋白,观察各组大鼠残肾组织病理形态,并用免疫印迹和RT—PCR方法检测各组大鼠残肾组织VEGF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MSC组和转染组SCr、BUN和尿蛋白均较。肾衰组降低(P〈0.05);与MSC组比较,转染组SCr、BUN和尿蛋白降低更明显(P〈0.05)。肾衰组残肾组织VEGFmRNA和蛋白的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MSC组和转染组残肾组织VEGFmRNA和蛋白的表达明显增加(与肾衰组比较,均P〈0.05),转染组残肾组织VEGFmRNA和蛋白的表达增加更明显(与M9C组比较,P〈0.05)。结论VEGF基因转染的MSC移植对CRF大鼠的肾脏有修复作用,这可能与VEGF在肾组织中高表达有关。

  • 标签: 大鼠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间充质干细胞
  • 简介:研究表明,维持性血透患者低浓度的血红蛋白(Hb)与患者再入院的发生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Hb每下降lg/L,患者因心血管并发症等疾病再入院的相对危险性就增加5%。自从1985年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用于临床以来,肾性贫血的治疗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极大地改善了肾衰竭患者的状况,甚至被誉为贫血治疗上的“里程碑”。对血透患者使用rHuEPO时,一方面可以纠正贫血改善其食欲,使营养物质摄入增加,另一方面可部分纠正血透患者的异常氨基酸代谢,从而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

  • 标签: 维持性血透患者 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 慢性肾衰竭 治疗期 相关性 发生情况
  • 简介:目的高糖可诱导细胞损伤,促进糖尿病蛋白尿的产生及肾脏纤维化的进展。N-乙酰基-丝氨酰-天门冬酰-赖氨酰-脯氨酸(AcSDKP)是由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水化的一种生理性四肽,可抑制肾脏纤维化。本文通过体外培养条件永生性小鼠足细胞,探讨AcSDKP对高糖诱导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培养条件永生性小鼠足细胞,采用高糖(30mmol/L)刺激48h,同时予AcSDKP干预。分为正常对照组(常规低糖培养基培养)、高糖组、高糖+AcSDKP组。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细胞细胞特异性标记物nephrin的表达改变,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足细胞纤连蛋白(fibronectin)、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改变,采用免疫荧光检测各组足细胞骨架,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足细胞凋亡率。结果高糖可减少足细胞nephrin表达,AcSDKP处理后足细胞nephrin表达有所恢复。高糖组可促进足细胞间充质标记物fibronectin、α-SMA的表达升高,AcSDKP可抑制高糖刺激下足细胞fibronectin、α-SMA的表达。高糖可诱导细胞骨架出现紊乱、重组,促进足细胞黏附性下降,诱导细胞凋亡,AcSDKP可抑制足细胞骨架紊乱重组、改善足细胞黏附性、抑制足细胞凋亡。结论AcSDKP可对高糖诱导的足细胞损伤发挥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逆转足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稳定细胞骨架、恢复足细胞黏附性及抑制足细胞凋亡有关。

  • 标签: 高糖 N-乙酰基-丝氨酰-天门冬酰-赖氨酰-脯氨酸 足细胞 上皮-间充质转化 细胞骨架
  • 简介:目的观察凋亡素联合化疗药物吉西他滨及多西紫杉醇的体外抗膀胱癌效果,评价该蛋白的临床应用前景。方法将原核表达载体pBV220/Apoptin中的Apoptin基因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后,转染人膀胱尿路上皮癌细胞株EJ,利用RT-PCR观察基因表达情况,MTT法和流式细胞仪TUNEL法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并行统计分析。结果成功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Apoptin并转染膀胱癌细胞株EJ,并于转染后不同时段观察到联合用药组肿瘤细胞的抑制率与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凋亡素与吉西他滨或多西紫杉醇联合应用可发挥协同抗膀胱癌效应,凋亡素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 标签: 膀胱肿瘤 凋亡素 吉西他滨 多西紫杉醇 治疗
  • 简介:目的观察加味附子理中汤对药物性急性肾损伤脾阳虚证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tatinC,CysC)、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及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onWillebrandfactor,vWF)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或住院的药物性急性肾损伤患者92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治疗过程中经排除脱落、终止病例等,实际纳入研究病例78例,其中研究组44例,对照组34例。对照组予基础治疗(立即停用肾损害的药物,卧床休息,给予低盐、低脂及优质蛋白质饮食,预防感染,控制血压及对症治疗)的同时加用醋酸泼尼松片,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加味附子理中汤,2组疗程均为4周。另设健康体检者30名为健康对照组,予抽血行T淋巴细胞亚群、vWF检测。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肾功能、T淋巴细胞亚群及vWF因子的变化,同时将研究组、对照组患者治疗前T淋巴细胞亚群、vWF水平与健康组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经治疗后肾功能均改善,血尿素氮、血肌酐、血清CysC水平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研究组治疗后肾功能改善较对照组明显(P〈0.01);药物性急性肾损伤患者免疫功能较健康人群明显下降,而vWF水平较健康人群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患者治疗后CD3+、CD4+、CD8+、CD4+/CD8+水平均上升,vWF水平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对照组治疗前后免疫功能、vWF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附子理中汤能改善药物性急性肾损伤患者肾功能,下调血清CysC水平,且能提高患者免疫功能及下调vWF水平。

  • 标签: 药物性肾损害 加味附子理中汤 胱抑素C T淋巴细胞亚群 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
  • 简介:正常生理条件下,人体中每日2/3的尿酸通过肾脏排泄,剩余尿酸可通过胃肠道排泄,超过90%高尿酸血症的发生是由于肾脏排泄受损。尿酸水平的升高与肾小球滤过率的降低是平行的[1],甚至在CKD的早期阶段,GFR在90~100ml/min时,即可能出现血尿酸的升高。

  • 标签: 氧化应激 高尿酸血症 肾损害 实验研究进展 生理条件 肾小球滤过率
  • 简介:细胞是指具有高度增殖和自我更新能力,并可以分化成为两种以上不同类型组织细胞细胞。近期的研究表明,成人干细胞可以诱导产生超越自己胚层界限的其他胚层来源细胞。如:骨、软骨、肺实质、肌肉、肝脏细胞等。本文就其向肾实质细胞分化的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标签: 细胞分化 肾实质 骨髓干细胞 自我更新能力 成人干细胞 组织细胞
  • 简介: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是近年来研究炎症标志物的热点,较其他白细胞成分具有更高的稳定性。研究发现,PLR、NLR在慢性肾脏病(CKD)中有广泛的应用,参与炎症反应、心血管并发症、肾性贫血等,影响着CKD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同时在高血压肾损伤、糖尿病肾损伤、狼疮肾炎等疾病中都有相关研究。本文拟对PLR、NLR在CKD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PLR、NLR用于CKD及相关并发症的预测提供依据,并为进一步开展PLR、NLR在CKD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提供思路和参考。

  • 标签: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 慢性肾脏病 微炎症状态
  • 作者: 邱庆华1,唐增秀2
  • 学科: 医药卫生 > 泌尿科学
  • 创建时间:2022-09-17
  • 出处:《系统医学》2021年第2期
  • 机构:1.攀枝花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四川攀枝花617000;2.攀枝花市东区红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四川攀枝花617000
  • 简介:正常人尿中蛋白质含量甚微,很少见到管型,在病理情况下,肾小球滤膜通透性增加,大量蛋白质渗出,在远端肾小管及集合管的管腔内,受酸性环境影响,蛋白质逐渐变性为凝胶,经浓缩堆积塑形成为管型。健康人无白细胞管型,尿中出现白细胞管型提示肾实质炎性病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时常见于急性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狼疮性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以淋巴细胞为主时多见于肾移植排异反应。但,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的白细胞管型鲜有报道。

  • 标签: 尿液;嗜酸性粒细胞;白细胞管型
  • 简介:肾脏损害是以多发性骨髓瘤为代表的浆细胞疾病常见和特征性的临床表现,由于异常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及轻链过量生成,相对分子质量仅有23×10^3的轻链自肾小球滤过,被肾小管重吸收,过多的轻链重吸收造成肾小管损害。此外,恶性浆细胞疾病常伴发高钙血症、高尿酸血症、高黏滞综合征、淀粉样变性及骨髓瘤细胞浸润均可造成肾脏损害。患者可有蛋白尿、本周(Bence-Jones)蛋白尿、

  • 标签: 恶性浆细胞疾病 肾脏损害 多发性骨髓瘤 肾小管重吸收 相对分子质量 高黏滞综合征
  • 简介:目的:探讨阿加曲班在中心静脉置管诱导血液透析中的抗凝效果和出血事件。方法:将104例患者随机分为普通肝素组和阿加曲班组。所有患者在置入右侧颈内静脉置管后接受连续2d的2次诱导血液透析,阿加曲班抗凝剂量按1.5μg·kg^-1·min^-1续由动脉端给予。测定透析前后患者的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和凝血功能并采用评分方法评价透析器凝血和置管处出血和血肿情况。结果:普通肝素组和阿加曲班组透析器凝血情况无明显差异,但是颈内静脉置管处出血情况,阿加曲班组较普通肝素组显著降低(P〈0.05),在相同透析器凝血情况下,阿加曲班组APTT和ACT值较肝素组低(P〈0.01)。在透析1h时同时检测阿加曲班组动脉端和静脉端APTT值,两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达到同样抗凝效果时,阿加曲班较普通肝素所需的APTT和ACT值更低,而且阿加曲班体外的抗凝作用强于体内,因此阿加曲班可能成为血液透析一种新型的替代抗凝药物。

  • 标签: 阿加曲班 中心静脉置管 血液透析
  • 简介:化学致癌物诱导的啮齿类动物的膀胱癌模型,与临床上膀胱癌的发生比较类似,因此其已成为评价膀胱癌新疗法的重要模型。该模型最大的弊端是对活体动物以及尸检时难以评估负荷瘤的生长状况。本文作者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简便、准确的方法。对60只雌性Wistar大鼠的饮水中添加0.05%N-丁基-N-(4-羟基丁基)亚硝胺(BBN),饲养35周,并定期超声检查麻醉大鼠膀胱中有无肿瘤发生。处死大鼠,称量肿瘤重量,数字化测量肿瘤大小,并进行组织病理学分析。发现在饮用含BBN饮水第5周时就出现尿路上皮点灶状过度增生,15周时出现重度异常增生,20周后形成移行细胞癌。数字化测量系统可辨别直径1mm的小肿瘤。

  • 标签: 化学致癌物 超声检查 膀胱癌 形态学特点 WISTAR大鼠 啮齿类动物
  • 简介:人类p53基因定位于17P13,具有野生型和突变型两种。野生型为抑癌基因,编码蛋白p53,具有“分子警察”的作用,通过多种方式控制DNA损伤细胞的生长:①启动下游p21基因;②转录启动生长抑制和DNA损伤诱导家族45(growtharestandDNAdamageinductiongene45,GADD45);

  • 标签: 蛋白P53 肾细胞癌 DNA损伤 生长抑制 17P13 P21基因
  • 简介:1976年Stamper和Woodruff发现一种在白细胞与内皮细胞黏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分子,命名为细胞黏附分子(celladhesionmolecule,CAM)。CAM是一类能介导细胞间黏附以及细胞外基质黏附的糖蛋白。其种类繁多,作用极广泛,在胚胎发育和分化、正常组织结构的维持、炎症与免疫应答、伤口修复、凝血与血栓形成以及肿瘤浸润和转移等多

  • 标签: 细胞黏附分子 IGA肾病 白细胞 内皮细胞 胚胎 发育
  • 简介:患者,女,46岁,主因阵发性高血压1年余入院。患者1年前患高血压,血压在180—140/110—90mmHg之间波动,一直在当地医院按原发性高血压治疗。1月前开始出现阵发性头痛,并心悸和大汗淋漓,血压最高达220/130mmHg,排尿时尤其明显,口服一般降压药物不能控制,急来我院就诊,以“高血压”收住。平时体健,否认家族中有传染病和遗传病史。入院后查心、肺、腹无异常,24h尿儿茶酚胺(CA)、香草基扁桃酸(VMA)均增高,怀疑嗜铬细胞瘤。查双肾上腺B超和CT均未发现占位,给予竹林胺治疗,待血压稳定后做膀胱镜检查见膀胱顶部一直径约1.5cm大小肿瘤,诊断为膀胱嗜铬细胞瘤,给予α-受体拮抗剂和俨受体拮抗剂治疗2周,待血压、心率稳定后,在硬膜外麻醉下行膀胱肿物、膀胱部分切除,

  • 标签: 膀胱嗜铬细胞瘤 腹主动脉旁嗜铬细胞瘤
  • 简介:目的:研究三七总皂苷(PNS)对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MC)增殖以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用不含或含有高、中、低浓度PNS的RPMI-1640细胞培养液刺激体外培养的正常大鼠MC。于实验终点,运用MTT比色法测定细胞增殖情况以及PNS的细胞毒性作用;运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周期。结果:PNS能够显著抑制血清诱导的大鼠MC的增殖;通过减少MC进入S+G2/M期,从而抑制MC的有丝分裂;且在本实验浓度内(100-400μg/ml)不具有明显的诱导凋亡作用和细胞毒性。结论:PNS能通过抑制MC的有丝分裂而抑制其活化、增殖,在慢性肾脏疾病的治疗中具有一定得应用价值。

  • 标签: 三七总皂苷 肾小球系膜细胞 增殖 细胞周期
  • 简介:目的总结并探讨原发性膀胱浆细胞样/印戒细胞尿路上皮癌的临床特征和治疗预后,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和诊疗水平。方法结合我院曾收治的1例和国内1986~2017年个案报道的44例原发性膀胱浆细胞样/印戒细胞尿路上皮癌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发病机制、病理特点、临床表现、诊疗方案、随访预后等。结果45例中,肿瘤好发于顶壁31例(68.9%);单纯性印戒细胞癌37例(82.2%),混合性印戒细胞癌8例(17.8%);TNM分期,T2期以上为37例(82.2%),其中T3期和T4期26例(57.8%);手术病例41例(91.1%),其中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3例(7.3%),膀胱部分切除术17例(41.5%),根治性膀胱全切术21例(51.2%);15例(36.6%)术后未行任何辅助治疗,行膀胱灌注化疗5例(12.2%),全身化疗13例(31.7%),全身化疗+膀胱灌注化疗5例(12.2%),全身化疗+放疗3例(7.3%)。失访6例(13.3%);随访时间≤1年的28例(62.2%),其中15例在1年内死亡,2例复发;1年2年的只有3例(6.7%)。生存期最短的为2个月,最长的为44个月无复发,平均生存时间约25.1个月,中位生存时间约13个月。结论原发性膀胱浆细胞样/印戒细胞尿路上皮癌临床罕见、恶性程度高、进展快、早期诊断困难、预后差,早期行根治性膀胱全切术结合术后辅助放化疗,可改善其治疗效果,但整体预后差。

  • 标签: 膀胱肿瘤 浆细胞样 印戒细胞 回顾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