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治疗的并发症.方法对478例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及颈部超声检查.对195例患者使用脑保护装置,在未使用保护装置的283例患者中,对202例患者采用预扩张,占71.4%;66例采取后扩张,占23.3%;12例采用球囊扩张式支架,占4.2%;3例未扩张,占1.1%.结果478例患者技术成功率为100%,患者症状消失或好转率为78.7%.心率<50次/min者占26.4%;术中栓子脱落5例,其中2例治疗后恢复,2例遗留一侧肢体运动障碍,1例死亡;术后颅内出血死亡1例,术后30d内卒中或死亡6例,占1.26%.随访率为77.8%.再狭窄17例,占4.6%.结论颈内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治疗是安全的,若操作规范,可以减少并发症.
简介: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药物洗脱支架植入后应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情况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调查150例冠心病患者药物洗脱支架植入后应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情况,并对主要心脏不良事件进行随访分析。结果平均随访时间(30.3±15.1)个月,术后98.7%患者应用阿司匹林,应用时间平均(19.3±7.2)月;术后99.3%患者应用氯吡格雷,应用时间平均(8.6±4.7)月;随访1年后,阿司匹林及氯吡咯雷应用率分别为88.7%及85.3%,随访2年后,阿司匹林及氯吡咯雷应用率为52.7%及3.3%,随访期间25.3%患者完全停用抗血小板治疗。完全停止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明显增加(18.4%vs4.5%,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药物洗脱支架植入后长期有效的抗血小板治疗有助于降低主要心脏不良事件。
简介:目的研究ApoB/A1比值与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82例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并于48~52周后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分别于支架置入术前及1年后复查时检测TC、LDL、HDL、TG、LP(a)、LDL/HDL、ApoB、ApoA1、ApoB/A1比值,并进行比较分析,统计介入治疗所在冠脉病变的最小管腔内径、参考血管内径、管腔狭窄率、管腔病变长度和管腔病变内径.结果①1年后随访时支架内再狭窄组的ApoB/A1比值和ApoB水平显著高于无狭窄组[(0.87±0.25)比(0.75±0.23),P〈0.01,(0.85±0.24)g/L比(0.77±0.24)g/L,P〈0.05)].②高水平ApoB/A1组(ApoB/A1>1)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67.7%)显著高于中等水平(1.0>ApoB/A1>0.7)及低水平(ApoB/A1〈0.7)ApoB/A1组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P〈0.05),其中中等水平组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为32.7%,低水平组的发生率为11.1%.③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冠心病患者支架置入术后1年随访时高水平ApoB/A1是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风险比2.40,95%可信区间2.206~3.078).结论高水平ApoB/A1比值是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复查随访的49例病人的临床和造影资料.用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病人临床特征及冠状动脉造影特征等29个变量与再狭窄的关系.结果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时间,再狭窄组明显短于无再狭窄组.再狭窄组病人合并有糖尿病史比例较无狭窄组明显增多.Logistic回归分析:再狭窄与复查造影时间、术前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支架直径、支架植入后病变处管腔血流速度呈显著负相关;与糖尿病史、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病协会(ACC/AHA)冠状动脉病变分类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病人发生再狭窄多在术后6个月以内.糖尿病史,术前TIMI血流分级,支架直径,ACC/AHA病变分型,支架植入后病变处管腔血流速度为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超早期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超早期采用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13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Hunt-Hess分级:Ⅰ-Ⅱ级7例,Ⅲ级4例,Ⅳ级2例。在动脉瘤破裂发病24h内,于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对患者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按Raymond分级标准评估术后栓塞情况,观察术后并发症以及依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术后1-6个月的随访结果。结果恢复良好11例,术后偏瘫1例,术后出血1例;无死亡病例。随访期内,无再出血病例,复发1例行再次栓塞后2个月,DSA示动脉瘤完全栓塞。结论超早期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破裂动脉瘤方法可行,可提高破裂动脉瘤治愈率,改善患者预后。
简介:颈动脉分叉处独特的血流动力学特征决定了该处是动脉粥样硬化最易发生的部位,造成管径的狭窄而导致脑组织远端血流动力学性梗死。另外,沿颈动脉球内侧壁的血流保持层流,有着很高的流速和很强的剪切力,而其外侧壁处血流的分离、停滞、湍流和复杂震荡的剪切力都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脱落。因此,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导致卒中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占卒中发生的10%~20%),对其治疗是多年来受全球关注的热点。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类型支架治疗大脑中动脉狭窄病变的临床效果和影像学结果。方法选择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病变的患者67例,根据置入的支架不同,将患者分为3组:Invastent组21例,影像学检查平均随访18.6个月;Apollo组17例,影像学检查平均随访19.5个月;Wingspan组29例,影像学检查平均随访15.1个月,对3组临床事件和影像学结果进行COX分析。结果67例患者共置入69枚支架,Invastent组、Apollo组和Wingspan组支架置入成功率分别为95.8%、100%和96.7%(P〉0.05)。Invastent组缺血性脑卒中和(或)死亡发生率15.8%,Apollo组为6.3%,Wingspan组为10.3%,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随访Wingspan组再狭窄率虽高于Invastent组和Apollo组(33.0%72515.8%vs12.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ingspan支架是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HR=4.37,95%CI:1.02~18.78,P=0.047)。结论与球囊扩张式支架置入比较,Wingspan支架是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其与临床预后无关,但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简介:目的总结评价国产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手术适应证、临床疗效。方法对38例DebaKeyⅢ胸主动脉夹层患者行腔内隔绝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后对所有患者行CT随访,评价其临床改善程度与真假腔的变化。结果37例患者全麻下均成功进行了覆膜支架血管腔内隔绝术,共使用40个血管支架,术中造影显示夹层裂口完全封闭或内漏明显减少。3例术中出现明显的内漏,再置入1枚短支架后内漏消失;1例因置入支架后血压下降,急诊行开胸手术人工血管置换术,15d痊愈出院。其余患者未出现与夹层及手术有关的并发症。术后3~24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复查螺旋CT或64排CT,假腔内血栓形成,真腔增大,未发现内漏、瘤体扩大及支架移位。结论应用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创伤小、安全有效、成功率高、术后恢复较好,尤为适用于老年高危患者及亚急性或慢性期的患者。
简介:目的总结冠状动脉支架内慢性完全闭塞(in—stentchronictotalocclusion,ISCTO)病变应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的技术及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ISCTO135例的临床、介入手术资料及术后长期随访结果,总结PCI治疗技术及经验。结果PCI病变成功率93.2%(136/146),病例成功率94.1%(127/135)。单纯经皮腔内球囊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transcoronaryangioplasty,PTCA)23例(17.0%)。再次置人支架112例(83.0%)。置人的112枚支架中药物洗脱支架94枚(83.9%)。具有支架内闭塞时间超过6个月、绝对性闭塞、闭塞部位呈刀切状、有分支发出、闭塞长度在15mm或以上、病变近端或病变处弯曲在45。或以上特征的ISCTO病变较不具备这些特征的病变PCI成功率降低(88.2%与97.4%,89.7%与98.3%,81.8%与98.0%,82.9%与97.1%,87.8%与98.6%,86.2%与97.7%,P〈0.05)。8例患者10处病变PCI操作失败,其中导丝不能通过ISCTO病变7处,球囊不能跨越病变2处,开通血管后发生无复流1处。术中发生心室颤动1例,急性左心衰竭1例,均处理成功。术后住院期间无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心绞痛症状缓解率为89.0%。临床随访4~78个月,造影随访72例(53.3%),发现心绞痛复发23例(17%),靶血管重建16例(11.9%),心脏性猝死4例(3.0%)。结论ISCTO成功PCI因素包括合适的手术时机、适当的手术器械选择及术者的经验及决策。手术难度虽大,但一旦成功,患者将明显受益。
简介: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Dopplerflowimaging,CDFI)评估椎动脉起始段狭窄性病变患者支架置入前、后的血管内径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采用CDFI检测39例患者78支椎动脉,其中对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狭窄率≥50%)患者置入支架41枚。记录支架置入前、后血管内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椎动脉起始段与椎间隙段血管搏动指数(PI)等参数,综合评估椎动脉起始段的狭窄率,并对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的可能危险因素(年龄、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及吸烟)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随访时间(11±8)个月。结果支架置入术前、后椎动脉起始段内径分别为(1.3±0.4)mm和(2.7±0.7)mm(P=0.000),狭窄率从(64±9)%降至(23±17)%(P=0.000),术前PSV异常高流速(242±102)cm/s,术后降至(87±45)cm/s(P=0.000)。术前患侧椎动脉椎间隙段的PI值为0.77±0.19,健侧为0.96±0.17(P=0.011),术后患侧与健侧椎间隙段比较,PI值差异无显著性(P=0.494)。随访期间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占29.3%(12/41),表现为PSV等于或高于术前水平。高脂血症患者支架术后再狭窄多发,OR=5.7,95%CI:1.3~25.9(P=0.024)。结论CDFI可作为客观评估椎动脉起始段狭窄和支架置入前、后血流动力学改变,以及远期随访的重要手段。高脂血症可能是引起椎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重要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