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同质化护理管理在区域化胸痛中心建设中的效果。方法:取2019年1月-2020年10月期间,我院胸痛中心64例胸痛患者纳入本项研究,按照实施同质化护理前后进行分组,常规护理管理(对照组,32例),同质化护理管理(观察组,32例),评价两组不同护理管理下,首份心电图时间、平均肌钙蛋白获得时间、D-to-B时间、护理质量、患者心力衰竭发生率及病死率比较。结果:同质化护理管理后,观察组患者首份心电图时间、平均肌钙蛋白获得时间、D-to-B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两组时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实施同质化护理管理后的观察组护理质量明显增强,组间数据比值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心力衰竭发生率以及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我院胸痛中心护理人员展开同质化护理管理,定期展开规范化培训,可使急性心肌梗死的联合救治能力大幅度提高,使护理质量明显提高,该管理方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医院区域性消毒供应中心集中式管理模式的实施效果。方法:在2019年1月-2021年6月,我院目前已经有9家社区在本院进行消毒,本院采取创建区域性消毒供应中心,将本院可重复性使用的物品展开统一化和集中化措施的进行管理。对比实施区域性消毒供应中心集中式管理模式前后的消毒供应质量、对比管理实施前后各个方面的成本消耗。结果:进行区域性消毒供应中心集中式管理模式的统一化和集中化的管理之后,可以有效提升各医院消毒物品整体的质量,进一步保证医院内部医疗用品整体的安全性,还可以节省资源浪费、减少车成本输出,进而实现资源共享。而且,在实施区域性消毒供应中心集中式管理模式前后质量对比,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医院创建的区域性消毒供应中心集中式管理模式的实施效果较为明显,可以促进医院内部消毒工作的发展,为医院科学落实国家卫生行业标准这一方面开辟出新的发展道路。
简介:目的探讨以护理协调为主导的多学科团队协作模式在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抽签法将120例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多学科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吞咽治疗及康复护理,多学科组患者采用护理协调为主导的多学科团队协作模式。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吞咽功能、营养状况、心理状况。结果两组患者吞咽功能、营养状况、心理状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学科组患者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结论护理协调为主导的多学科团队协作能有效提高患者吞咽功能、改善营养状况,并减轻患者心理负担,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区域化消毒供应中心对外包单位器械预处理实施干预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22年1-6月应用常规器械预处理的工作内容设定为对照组,将2022年7-12月实施改善外包单位器械预处理的工作内容设定为观察组,观察组由器械使用外包单位和相关管理人员对污染的器械进行改善预处理干预,对照组则采用常规回收清洗的方式,观察器械预处理不合格率。结果:观察组器械预处理不合格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形成对比。结论:为了提升区域化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质量,实施外包单位改善器械预处理的管理方式,减少器械回收不合格率,保证医疗器械的处理质量与使用安全,建议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对护理质量管理中护理部区域化负责制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方法:本次实验时间控制在 2018年 1月 -2019年 12月,实验对象为本院接受护理的患者,实验人数为 360例。将 2018年期间就诊的 180例患者定义为对照组,将 2019年期间就诊的 180例患者定义为实验组。 2018年期间医院实施常规护理质量管理方案, 2019年初实施护理部区域化负责制,对护理部区域化负责制实施前后护理质量评分及患者满意情况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对本次实验展开分析,实验组护理质量评分提升幅度较大,( 97.2±0.7)分显著高于( 95.3±1.2)分,护理质量评分方面差异显著( p< 0.05);细致分析本次实验,实验组患者满意度有着较为明显的提升, 97.78%相比 94.44%较高,护理满意度之间差异凸显( p< 0.05)。结论:在护理质量管理中护理部区域化负责制的实施效果较好,其在促进护理质量评分及护理满意度提升方面作用突出。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护理部区域化负责制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实施效果。方法:本医疗机构护理部门下辖常规护理区38处,以及特定护理区15处,可供使用的病床数量达到1123张,共有75位护士长以及七位分区护士长。护理部门采纳了三级管理体系,自2021年1月份起推行了分区责任制质量管理模式。该模式由护理部门、分区护士长、护士长以及质量控制护士共同构成。通过比较实施分区责任制前后的各项评价指标,发现变化。结果:在实施分区责任制之后,基础护理和重症患者护理的评分显著高于实施之前(P<0.05)。结论:分区责任制管理有效提升了分区护士长和护士长的协作和领导力,为质量控制护士之间的沟通与学习创造了条件,有助于及时预防不良事件,确保了护理安全。
简介:摘要:伴随着突飞猛进的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慢性疾病患病人群也随之越来越年轻化,患病人群越来越多,我国针对此类人群,改变了就医模式,因此患病人群的医疗信息如何共享成为一项不容忽视的问题。区域慢性病监测信息平台的建设不仅解决了这一问题,也方便了慢性病患者的就诊流程,对慢性病患者监测信息平台的管理模式为医院-社区-疾控一体化,在实现共享资源的前提下,不仅能够监控我国公民的身体健康状态,还能够掌握我国各类慢性病的分布状况和传播情况,并适当的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能有效地对慢性病患者进行康复指导和健康教育,是一个能够提供全方位管理的新型服务模式。
简介:【摘要】目的深入观察区域化五常法管理在胃大部分切除的胃癌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40例胃大部分切除的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系统抽样法将其均衡分至两组(n=20),2021年1--12月定义为参照组,未实施区域化五常法管理,2021年1--12月定义为研究组,实施区域化五常法管理,而后进行数据收集、统计,比对分析。结果:干预过后,研究组各项数据指标均显优参照组,P值达小于0.05标准。结论:在胃部大部分切除的胃癌患者临床护理中,融入区域化五常法进行管理,可显著提升工作效率,促进医护沟通,使护理管理体系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公平化,令差错率有效降低,值得推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护理主导医患参与的区域性防治在静脉血栓栓塞症预警管理中的效果。方法:选择70例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为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组为对照组(n=35)常规护理和观察组(n=35)基于护理主导医患参与的区域性防治。结果:观察组预警管理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静脉血栓栓塞症接受基于护理主动医患参与的区域性防治预警管理效果显著,对患者血液流变学有改善作用,可降低静脉血栓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于老年永久性肠造口早期患者,讨论实施基于互联网+专科护士区域联动护理的干预效果。方法:以2023年8月到2024年8月作为研究截取的时间区间,入选的78例研究对象均是老年永久性肠造口早期患者,区分组别以信封法实施,参比组(常态化护理)、讨论组(互联网+专科护士区域联动护理)作为组名,以39例为组间人数,对两组生活质量、满意度实施分析。结果:SF-36分值于讨论组较参比组更高,P<0.05。相比参比组满意度,讨论组更高,P<0.05。结论:互联网+专科护士区域联动护理的应用,可以获得患者的高度认可与满意,有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显著提高。
简介:摘要 目的:本研究探讨热循环区域性灌注化疗技术在围术期腹腔镜下恶性肿瘤治疗的效果情况。方法:本研究选择2021年1月-2022年6月期间在我院拟行腹腔镜手术的恶性肿瘤患者52名,根据患者是否愿意接受术后热灌注化疗法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22例,实验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腹腔镜手术治疗,实验组在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后配合体腔热循环灌注化疗,临床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住院时间,评价围术期护理效果。结果:研究发现,实验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及感染发生率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住院时间为天,对照组住院时间为天,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热循环区域灌注化疗技术应用在腹腔镜手术后治疗中不会增加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恢复时间,对于恶性肿瘤患者的长期恢复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具有明显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研析超声引导下应用最佳穿刺区域选择法(ZIM)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88例PICC置管病例,病例纳入时间为2023年2月~2024年2月。依据双盲法分组,对照组44例凭置管操作者经验选择穿刺区域置管,观察组44例采用ZIM法选择肘上7-14cm处穿刺,观察比较两种方法一次置管成功率(置管FAS%),PICC置管相关并发症(IRC)发生情况,并对比患者舒适度评价结果。结果:置管FAS%比较观察组好于对照组,p<0.05。IRC发生率比较观察组好于对照组,p<0.05。患者舒适度评价,观察组舒适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ZIM是一种标准化选择PICC置管穿刺点的方法,并且是可复制、可测量的,在超声引导下进行PICC置管,可提高一次置管成功率,有效降低置管相关并发症,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舒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