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分析临床分离肠杆菌科细菌的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用常规方法分离和鉴定细菌,K-B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参照CLSI2011年版标准判读。结果2012年共分离1580株肠杆菌科细菌,以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和肠杆菌属为主,分别占51.3%、26.4%和12.2%;主要分离自尿液标本和痰标本。药敏结果显示,肠杆菌科细菌中不同菌种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仍呈敏感,耐药率〈5%;其次为对阿米卡星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均〈20%;对氨苄西林和头孢唑林的耐药率较高,均〉50%。结论该院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虽最敏感,但已出现耐药菌株。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前降钙素(PCT)检测对进人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发生严重感染和败血症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ICU患者121例,其中无感染患者24例作对照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者31例,败血症患者26例,重症败血症患者25例和败血症休克患者15例。检测血清PCT水平,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进行评价。结果败血症组(平均2.39ng/mL)、重症败血症组(4.64ng/mL)和败血症休克组(5.86ng/mL)与对照组(0.59ng/mL)相比,PCT水平有显著差异,并且随感染程度加重有升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败血症组+重症败血症+败血症休克组)PCT水平高于非感染组(对照组+SIR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T水平在ROC曲线下的面积为0.897,临床诊断的临界点是1.0ng/mL,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5.84%和80.00%。结论经ROC曲线评价,PCT可以作为ICU患者感染和败血症的鉴别诊断指标。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传统痔切除术、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治疗重度痔疮的价值。方法: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研究对象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使用传统痔切除术,观察组使用PPH术,进行组间疗效及随访预后的观察对比。结果:围手术期的指标情况显示,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上观察组均著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观察组显著少于对照组,术后4h疼痛评分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97.50%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2.50%的总有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随访3个月并发症总发生率与随访12个月复发率分别为2.50%、0,对照组分别为15.00%、1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度痔疮在临床治疗时,应用吻合器痔上黏膜钉合术治疗,具有特别确切的临床效果,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缩短手术时间,减少住院天数,加快创面愈合时间,并明显降低发生不良反应的比重,减少复发情况,有利于改善预后,值得推广。
简介:目的了解呼吸内科中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分离菌的分布及药物敏感性,为临床初始抗感染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13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内科3155份下呼吸道标本进行分离培养和药敏试验,并同时与2011年、2012年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3年来下呼吸道分离菌居前3位的一直是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分离率上升,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肺炎链球菌分离率一直较低。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现象严重,除对米诺环素敏感率达60%以上,对其他各类抗菌药物敏感率都不足40%,ICU较普通病房中敏感率更低,非ICU中敏感率有下降趋势;非ICU中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药物敏感率〉70%的抗菌药物有头孢吡肟、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ICU中各类抗菌药物敏感率在50%-70%,3年中敏感率无明显变化。然而分离到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菌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米诺环素、左氧氟沙星敏感率较高。金葡菌对替加环素、利奈唑胺、万古霉素的敏感率在100%,但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逐年增多。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巴唑坦、头孢吡圬敏感率在80%以上,但存在产ESBL肺炎克雷伯菌。流感嗜血杆菌对美罗培南、头孢他啶、头孢呋辛、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敏感率在85%以上。肺炎链球菌对万古霉素敏感率为100%,对左氧氟沙星、青霉素的敏感率在80%-96%。结论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成为住院患者下呼吸道分离主要细菌。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产ESBL肺炎克雷伯菌开始出现,MRSA分离株数逐年增多,增加了临床治疗的难度。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抗菌药物,有效控制和减缓细菌耐药率的增长是当务之急。
简介:目的探讨在下呼吸道感染中检出超鞭毛虫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超鞭毛虫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胸部影像学表现、纤维支气管镜和病原学检查结果。结果32例患者临床表现为发热27例,盗汗23例,咳嗽30例,喘息4例;19例有基础疾病;血嗜酸粒细胞增高8例;32例均在呼吸道分泌物中查见活超鞭毛虫;16例肺炎和肺脓肿患者呼吸道分泌物细菌培养8例阳性;胸部影像学以肺部多叶段渗出性斑片影或大片叶段实变影伴周围局限性模糊斑片影多见;支气管镜检查可见有管腔内急性炎症反应的表现;患者经甲硝唑治疗预后良好。结论超鞭毛虫下呼吸道感染在本地区占有一定的比率,以下呼吸道机会感染和混合感染为主。
简介:目的了解累及肺部的播散性隐球菌病的临床特征和处理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累及肺部的播散性隐球菌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结果。结果7例患者中,呼吸系统为首发症状2例,中枢神经系统为首发症状4例,发热为首发症状1例。3例患者具有基础疾病史,1例患者有鸽粪接触史。2例无基础疾病者表现为隐球菌脑膜炎的症状,而无呼吸系统症状,常规影像学检查发现孤立性肺结节;3例有基础疾病者肺部影像学呈肺炎样表现,均有呼吸系统症状;2例学龄前儿童肺部影像学呈弥漫性改变,但亦无明显的呼吸系统症状。6例接受抗真菌治疗的患者中,5例痊愈,1例死亡。结论累及肺部的播散性隐球菌病的临床表现复杂,缺乏特异性,容易误诊和漏诊,一旦确诊应及时给予两性霉素B等抗真菌药治疗。
简介:目的分析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CARSS崇明区唯一一所入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分院2015年临床常见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和耐药性,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采用MicroScanWalkway96型全自动细菌鉴定仪、纸片扩散法对临床常见分离菌进行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2015年收集临床分离菌共1815株,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所占比例分别为73.2%、26.8%;前3位分离菌分别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肺炎克雷伯菌和产酸克雷伯菌)和奇异变形杆菌中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的检出率分别为36.3%、12.6%、28.0%;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的检出率为0.69%;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检出率分别是各自菌种的29.1%和61.4%。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率〈15%,铜绿假单胞菌和不动杆菌属菌株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率〈20%;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耐药的肠球菌和葡萄球菌属。结论细菌耐药性对临床抗感染治疗构成严重威胁,应引起高度重视,需合理规范使用抗菌药物。
简介:目的探讨甘肃省金昌市第一人民医院大肠埃希菌感染的临床分布以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WHONET5.4软件对200株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进行分析。结果大肠埃希菌主要分布于泌尿道、伤口、呼吸道、血液等标本。大肠埃希菌产ESBLs株占47.5%,产AmpC酶者占19.0%,同时产ESBLs和AmpC酶者占9%。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头孢西丁、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和阿米卡星耐药率低,分离自泌尿道的大肠埃希菌对呋喃妥因的耐药率较低,对其余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达40%~95%。结论治疗大肠埃希菌感染时,需根据细菌药敏试验结果及患者病情选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或联合应用阿米卡星或头霉素类抗生素。
简介: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IFD)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血液科2008年2月2010年2月收治的12例血液病合并IFD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治疗情况。结果12例患者中确诊(proven)1例、拟诊(probable)8例、疑似(possible)3例,分别给予氟康唑、两性霉素B脱氧胆酸盐、伊曲康唑121服胶囊或伏立康唑治疗,并同时予以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升高白细胞。治疗后确诊组1例死亡、拟诊组8例死亡3例、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3例;疑似组3例中死亡、完全缓解及部分缓解各1例,总病死率为41.7%。结论血液病合并IFD病死率高,在治疗IFD的同时,应用G-CSF对于血液病患者有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或粒细胞缺乏症者,及早配合抗真菌药物应用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简介:2011年5月,2种HCVNS3蛋白酶抑制剂口服药——特拉泼维(telaprevir)和博赛泼维(boceprevir)获美国FDA批准上市。此后,HCV-1型慢性丙型肝炎(CHC)的治疗方案改变为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a)联合利巴韦林(Ribavirin),加入特拉泼维或博赛泼维的三联治疗方案。但pegIFNa联合利巴韦林仍是非1型CH-C的标准治疗方案。一、pegIFNaIFNa是最先用于治疗CHC的药物之一,相比之下,pegIFNa在药动学、患者依从性和总体疗效方面都更好。pegIFNa有2种剂型:pegIFNα-2a和pegIFNα-2b。一项大规模临床试验结果显示,两者的药效和安全性无明显差异。该临床试验评价了3种治疗方案对HCV-1型CHC患者的疗效,即pegIFNa~2b每周1μg/kg、1.5μg/kg和pegIFNa~2a每周180μg分别联合利巴韦林。
简介:目的了解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近6年来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变迁。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4年12月该院细菌室分离的不重复铜绿假单胞菌10662株,分析探讨其分离率与分布、耐药性变迁、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检出情况。结果2009-2014年逐年铜绿假单胞菌总分离率分别为13.8%、17.6%、15.2%、15.7%、14.4%和12.6%;主要分布在ICU(46.0%)、呼吸科(21.0%)、普外科(15.0%)和内科(11.0%)等;主要标本来源为痰液(74.7%)、血液(5.9%)、分泌物(5.7%)等;6年间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美罗培南、亚胺培南耐药率呈现整体上升趋势;逐年多重耐药菌株检出率分别为22.5%、22.6%、26.0%、30.9%、32.5%和33.0%,呈升高趋势。结论该院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处于较高水平且增长较快,应加强监测以利于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简介:目的了解国产伏立康唑对北京和我国其他地区临床分离的常见病原真菌体外抗菌活性。方法分别参照CLSIM27-A2和M38-A方案测定伏立康唑对144株酵母和82株产孢丝状真菌的抗菌活性。受试菌株包括念珠菌114株(含氟康唑获得性耐药白念珠菌)、新型隐球菌20株、阿萨希毛孢子菌10株、曲霉62株(含伊曲康唑耐药曲霉及两性霉素B不敏感曲霉)、镰刀菌10株、尖端赛多孢菌10株。结果伏立康唑对念珠菌(不包括氟康唑耐药和剂量依赖敏感白念珠菌)、新型隐球菌、阿萨希毛孢子菌的MIC50≤0.5mg/L、MIC90≤1mg/L;而对氟康唑获得性耐药白念珠菌MIC50和MIC90均〉16mg/L。对曲霉、尖端赛多孢菌的MIC50≤1mg/L、MIC90≤2mg/L,对镰刀菌的MIC50和MIC90分别为4mg/L和〉16mg/L。结论伏立康唑对多数酵母有较强的体外抗菌活性,尤其是对克柔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等氟康唑天然耐药菌株。该药对多数产孢丝状真菌也有较好的体外抗菌作用,包括伊曲康唑耐药及两性霉素B不敏感的曲霉以及对多种抗真菌药物耐药的尖端赛多孢菌;但其对氟康唑获得性耐药白念珠菌有一定交叉耐药。
简介:目的分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临床特征,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防治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对2013年1-1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85例碳青霉烯类耐药铜绿假单胞菌(CRPA)和94例碳青霉烯类敏感铜绿假单胞菌(CSPA)感染病例进行回顾性队列分析。结果CRPA感染组在神经外科(40.0%)和ICU(22.4%)的占比显著高于CSPA感染组(16.0%和9.6%);CRPA感染组原发疾病主要为脑外伤(30.6%)和脑血管意外(21.2%),显著高于CSPA感染组的11.7%和8.5%;CRPA感染组患者的发热、意识状态改变及严重低蛋白血症占比明显高于CSPA感染组;CRPA感染组39例(45.9%)存在复数菌感染,高于CSPA感染组的23例(24.5%);CRPA感染组抗菌药物治疗有效者38例(44.7%),低于CSPA感染组的74例(78.7%);CRPA感染组病情恶化47例(55.3%),包括死亡14例(16.5%)显著高于CSPA感染组的20例(21.3%)和1例(1.1%)。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临床感染CRPA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先前应用碳青霉烯类、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留置鼻饲管和机械通气。结论CRPA感染临床表现无特征性,但治疗困难,预后更差,其控制关键在于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并针对危险因素做好医院感染防控。
简介:目的分析心脏瓣膜手术后发生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临床及病原学特点。方法分析本院成年心脏瓣膜手术患者临床资料、病原学特点和发生VAP的危险因素。结果77例患者心脏瓣膜手术后发生VAP34例,发生率为44.2%,其中早发VAP11例,晚发VAP23例。多因素分析表明重度肺动脉高压、手术时体外循环≥120min、红细胞输注≥6u、氧合指数(PaO2/FiO2)≤300mmHg、机械通气时间大于4d、气管切开是VAP发生的危险因素。早发VAP与晚发VAP痰培养病原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34,P=0.030),早发VAP痰培养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占69.2%,晚发VAP则以革兰阴性菌及真菌为主,分别占45.5%及27.3%。结论严重肺动脉高压、长时间体外循环、红细胞大量输注、术后低氧血症、长时间机械通气及气管切开是心脏瓣膜术后VAP发生的危险因素。术后早发VAP与晚发VAP痰病原菌有一定的差异。
简介:目的分析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临床特点,以期为早期预防和临床诊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4月收治住院的7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相关资料,对患者的肺部感染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病原菌分布、感染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发生肺部感染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可以表现为正常,红细胞沉降率明显增高,影像学提示以双肺感染较常见,常见病原菌是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的革兰阴性菌。发生肺部感染的易感因素主要是:粒细胞缺乏、Ⅲ期多发性骨髓瘤、合并症。结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临床症状多样;其易感因素主要是机体免疫力低下;常见病原菌是革兰阴性菌。在病原菌未检出前,经验性使用β内酰胺类-酶抑制剂复合制剂或喹诺酮类药物治疗可有效控制感染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