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高龄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6月~2017年6月接收的52例高龄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本次观察,所有患者均经过严格的术前评估后开展手术,观察患者的治疗结果。结果本次观察中的52例患者都成功的进行了CEA治疗。术后1周、术后6个月时的颈内动脉狭窄处血管内径、SPV、PI与手术前相比,明显增大;且PSV、EDV与手术前相比,明显降低,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1个月有1例患者出现TIA,采取了保守治疗措施。结论通过严格的术前评估分析后,对高龄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具有较高的手术成功率与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增厚与颅内动脉硬化的相关性及临床检测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36例动脉内膜增厚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来我院进行体检的4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分别行动脉超声、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比较并分析两组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中检出颅内动脉硬化15例,对照组检出2例,观察组颅内动脉硬化检出率41.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0%(P<0.05)。36例观察组患者中,内-中膜厚度1.1mm患者5例,检出颅内动脉硬化1例,检出率20.00%;内-中膜厚度1.2mm患者14例,检出颅内动脉硬化5例,检出率35.71%;内-中膜厚度1.3mm患者13例,检出颅内动脉硬化5例,检出率38.46%;内-中膜厚度1.4mm患者4例,检出颅内动脉硬化4例,检出率100.0%。结论颈动脉内膜增厚与临床颅内动脉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临床中对疑似患者及早行颈动脉内膜增厚检测,可为颅内动脉硬化的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对于改善疾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目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主要发病原因之一,本研究比较CT血管造影(CTA)和颈动脉超声(US)检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颅外颈动脉狭窄的情况.方法:对34例急性颈内动脉支配区脑梗死的住院患者,在发病后2周内作CTA和US检查,并对其中的3例进行了DSA检查.颈内动脉段的狭窄率按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研究(NASCET)法进行计算,颈总动脉及颈膨大的狭窄率根据欧洲颈动脉外科手术研究(ECST)法进行计算.结果:34例中30例(88.2%)发现颈动脉斑块,CTA和US测得颈动脉狭窄率分别为34.6%±17.8%和32.5%±13.9%,两者对狭窄程度判断的一致性为70.9%.以DSA为金标准参考时,CTA正确诊断1例颈内动脉完全闭塞,但被US低估为50%狭窄.CTA发现40/80钙化斑块(50.0%),US发现23/80钙化斑块(28.8%).此外,US发现的1处斑块溃疡,未能在CTA显示.结论:CTA和US作为快速的无创伤的检测血管形态的技术,在诊断颅外颈动脉狭窄方面具有互补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对无症状性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9月至2017年10月期间在该科住院患者150例(≥狭窄程度大于或等于7O%),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在支架置入术前2周内及置入术后3个月采用阿尔茨海默病评估量表认知部分(ADAS-Cog)、简易智能量表(MMSE)、连线测验(TMTa、TMTb)对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评估。结果所有患者均安全、成功的置入颈动脉支架。与术前相比,支架置入术后3个月患者的认知功能均有所改善,术后3个月内无新发脑梗死。结论颈动脉狭窄可能是患者认知功能减退的原因之一,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可以改善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认知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颅内动脉侧支循环超声影像评估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安全性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60例接受CEA治疗的颈动脉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前接受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CD)、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评估者作为观察组(n=40),未接受影像学评估者作为参考组(n=20),观察两组术中、后患侧大脑中动脉平均流速(MVMCA)及血管搏动指数(PIMCA)变化情况,记录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并发症、死亡率。结果术中、术后两组患者MVMCA、PIMCA水平出现波动,参考组波动程度显著大于观察组(P<0.05);参考组术后脑过度灌注综合征(CHS)、患侧再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两组均未出现死亡患者(P>0.05)。结论术前经TCD影像学联合评估患者颅内动脉侧支循环,可提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安全性、成功率,具有显著临床意义。
简介: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亚临床甲减)在老年人中发病率较高,由于亚临床甲减患者缺乏明显临床表现,一般仅在血清学检查中发现,但亚临床甲减可导致动脉硬化等不良后果。防治亚临床甲减是我国内分泌学界医生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本文探讨亚临床甲减与动脉硬化的关系,讨论是否有必要对60岁以上的老年人常规进行甲状腺功能检查。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颈动脉超声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以来我院就医的95例心血管疾病患者(2015年1月21日至2016年12月21日)及40例同期来我院行健康体检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对95例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其分为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高血脂四个亚组,对95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及40例健康体检者均实施颈动脉超声检查,研究对比心血管疾病患者及健康体检者的IMT(颈动脉近端内膜-中层厚度)值、IMT阳性率。结果高血压组、冠心病组、脑卒中组、高血脂组患者的IMT值、IMT阳性率相比体检组明显更高,P<0.05。结论对心血管疾病患者采取颈动脉超声进行筛查具有较显著的意义,值得各医院推广实践。
简介:对我院2004—10~2005—10采用硬化剂治疗鼻腔海绵状血管瘤3例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3例均为男性,年龄23~39岁,病程4~11个月。起病为血管瘤发生侧渐重性鼻阻塞伴鼻出血。每次出血量10~30ml,用卫生纸、棉球填塞后血止,不规律或间隙性头痛各1例。检查:1例左鼻腔2例右鼻腔可见新生物,色红或暗红,质软,触之易出血,未能窥及新生物蒂部。副鼻窦薄层CT;左鼻腔1例为3.5cm×2.8cm大小,2例右鼻腔分别为5.0cm×3.0cm、5.4cm×3.5cm大小的新生物,软组织密度影,新生物侧上颌窦均有积液,新生物周边骨质均未见吸收象。病理检查报告均为鼻海绵状血管瘤。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硬化并胆囊结石的临床特点和成因。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6年8月~2017年8月接收的肝硬化患者126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6例肝硬化患者中,肝硬化并胆囊结石32例(25.4%),其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29~78岁,其中年龄>60岁27例,年龄<60岁5例;肝硬化并胆囊结石患者中,单纯胆囊结石20例(62.5%),胆囊联合胆管结石12例(37.5%);症状不明显15例(46.9%),临床症状显著的主要表现为上腹部隐痛或胀痛、肝部不适、厌烦油腻食物17例(53.1%)。94例单纯肝硬化患者,肝门静脉内径(12.41±2.46)mm、胆囊壁厚度(3.84±1.31)mm、血浆白蛋白(42.45±8.24)g/L,32例肝硬化并胆囊结石患者,肝门静脉内径(14.29±2.13)mm、胆囊壁厚度(5.28±1.73)mm、血浆白蛋白(36.12±7.23)g/L,单纯肝硬化患者肝门静脉内径、胆囊壁厚度、血浆白蛋白水平与肝硬化并胆囊结石患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有效治疗后,单纯肝硬化患者死亡2例(2.1%),肝硬化并胆囊结石患者死亡5例(15.6%),单纯肝硬化患者死亡率低于肝硬化并胆囊结石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并胆囊结石有着较高的发病率,临床症状不具有典型性,与患者年龄、胆囊壁厚度、肝门静脉内径、血浆白蛋白水平相关,加强肝硬化并胆囊结石诊断,及时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对微创介入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狭窄的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60例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狭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每组各30例。常规组接受内科药物保守治疗,实验组接受微创介入治疗,统计并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比例显著低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NIHSS评分、mRS评分均显著低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意外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介入治疗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狭窄效果显著,能够降低颈动脉狭窄程度,恢复颈动脉畅通,减少心脑血管意外,具有较高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择从2016年5月-2017年5月间我院超声科收录治疗的5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实验组,选择同期就诊的正常就诊者50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两侧颈动脉,测量并比较两组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粥样硬化斑块数量、面积、管腔内径(AD)、收缩期峰值流速(Vs)、舒张末期流速(Vd)及阻力指数(RI)。结果实验组患者的颈动脉IMT、粥样硬化斑块数量及面积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的AD明显小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的Vs、Vd值较对照组明显减慢,实验组患者的RI值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00例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三年随访结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颈动脉狭窄患者20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100例应用药物治疗,研究组100例应用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治疗,随访三年对比治疗结果。结果两组患者术前狭窄程度无明显区别(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均得到一定改善(P<0.05),其中研究组术后1个月以及术后3年的狭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三年随访过程中,研究组患者卒中再发率以及狭窄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前脑灌注无明显区别(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均得到一定改善(P<0.05),其中研究组术后3年的脑灌注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前ADL评分、NIHSS评分无明显区别(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均得到一定改善(P<0.05),其中研究组术后3个月以及术后3年的ADL评分、NIHSS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动脉狭窄患者应用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狭窄程度以及脑灌注情况,同时长期效果安全可靠。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颈动脉超声和心脏左室舒张功能对冠心病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抽选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20例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为2015年4月至2016年7月期间入院,同期为患者先后开展颈动脉超声以及心脏左室舒张功能测定,此外为患者增加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将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结果作为标准,对比分析颈动脉超声与心脏左室舒张功能测定检查的结果。结果颈动脉超声检查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误诊率以及漏诊率分别为78.33%、91.55%、59.18%、40.82%以及8.45%;心脏左室舒张功能测定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6.67%、93.85%、56.36%,其误诊率及漏诊率分别为43.64%与6.15%,两种检查方式的各数据对比,差异均不明显,P>0.05。结论颈动脉超声和心脏左室舒张功能对冠心病的早期预测均有较高的敏感性与准确性,且疾病预测的价值较高,值得今后临床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