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对静脉治疗过程中,静脉留置针精细化管理的效果进行研究和分析。方法选择2016年5月-2017年6月在本院接受静脉治疗的360位病人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利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所有参与调研的病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为对照组的病人提供静脉留置针常规类型的管理,为观察组的病人提供静脉留置针精细化管理,将两组病人不良事件发生的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病人不良事件发生的几率比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的几率低,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治疗过程中进行静脉留置针精细化管理,能够让治疗中的不良事件降低,效果更佳明显,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值得被广泛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经外环口下显微外科治疗精索静脉曲张慢性阴囊疼痛的疗效。方法本研究共纳入21例伴有慢性阴囊钝性疼痛的精索静脉曲张患者,其临床分级均为II-III级,其治疗方法为经外环口下显微外科治疗精索静脉曲张。随访6~12个月,包括疼痛评估和阴囊检查。结果21例患者中,有20例(95%)患者疼痛完全消退,阴囊检查无明显精索静脉曲张。没有患者出现睾丸萎缩或鞘膜积液形成。结论显微外科治疗精索静脉曲张慢性阴囊疼痛安全、有效。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永久性深静脉留置导管用于血液透析中的效果评价及护理对策。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50例需行血液透析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25例。两组均接受血液透析过程中采用永久性深静脉留置导管,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方法,研究组应用综合性护理干预方法。观察两组患者的永久性深静脉留置导管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永久性深静脉留置导管时间比较,研究组(13.60±1.70)个月明显高于对照组(9.20±1.2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研究组(1例),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永久性深静脉留置导管给予血液透析患者行血液透析的同时,给予综合性护理干预方法,可以有效延长导管留置时间,减少不良反应发生,值得临床进一步的推广及应用。
简介:目的:探讨深静脉导管尖端培养的病原微生物流行病学特征及其耐药性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我院所有临床科室送检的4281例次深静脉导管标本的病原学结果及其耐药性特点。结果:4281例次深静脉导管标本中,754例次的标本检出病原菌,阳性率为17.6%,其中检出多种病原菌占10.2%。共检出835株病原菌,革兰阳性(G+)菌、革兰阴性(G-)菌及真菌分别占37.0%、44.8%和18.2%。烧伤病房检出率最高,其次为普外科、心胸外科及ICU。5种最常见的病原菌分别是鲍曼不动杆菌(18.0%)、表皮葡萄球菌(13.4%)、金黄色葡萄球菌(12.0%)、铜绿假单胞菌(9.7%)及白念珠菌(7.5%)。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率极高。第一次送检的阳性标本主要为G+菌,而第二次及以后阳性标本的病原学从G+菌为主逐渐转为以G-菌为主。结论:深静脉导管病原菌分布较以前有所改变,目前以鲍曼不动杆菌、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率极高,预防导管定植、导管相关感染的措施亟需普及。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的临床护理干预与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2月期间新生儿静脉留置针患儿124例进行分组。普通护理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综合护理组采用综合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患儿静脉炎发生率;家长对治疗环境、护理人员服务态度、护理操作技术的满意度评分。结果综合护理组患儿静脉炎发生率显著比普通护理组低,P<0.05;综合护理组家长对治疗环境、护理人员服务态度、护理操作技术的满意度评分显著比普通护理组高,P<0.05。结论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的综合临床护理干预效果确切,可有效减少静脉炎的发生,提高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妇产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性静脉炎预防与护理。方法选取100例我院收治的妇产科手后下肢血栓性静脉炎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编入常规组(n=50)和综合组(n=50)中,对常规组患者施加常规预防和护理措施,对综合组患者施加预防性护理措施,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预防及护理情况,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综合组患者静脉膜损伤、并发症发生率、下肢静脉血栓性静脉炎复发率均要低于常规组患者(P<0.05);综合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常规组患者(P<0.05)结论综合预防和护理措施在应用在妇产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性静脉炎患者的护理中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疾病复发率。
简介:我科于2009—08-07收治一位因静脉注射可达龙引起重度静脉炎患者,女,73岁。查体见左下肢自踝部沿大隐静脉向上出现长约15cm,宽约8cm左右的红肿,表面灼热,胀痛难忍,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初治患者治疗后静脉通畅率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06例下肢生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后静脉通畅率的实际情况对全部患者进行分组。静脉通畅率在50%以下的劣效组(51例),在50%以上的(包括50%)为优效组(55例)。结果优效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浆纤维蛋白原低于劣效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计数、血浆纤维蛋白原、DVT分期、治疗方法、发病部位是下肢DVT治疗后静脉恢复通畅与否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白细胞计数高、血浆纤维蛋白原数值高、DVT分期晚、仅采取单纯药物治疗、受累血管位于膝上时DVT治疗效果差,不利于静脉通畅率的改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护理干预在静脉留置针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到2017年12月接受治疗的100例患者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将这100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主要分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进行服务,n=50),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静脉留置针护理,n=50)与,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以及6d内留置针成功留置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是1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发生率;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在第五天、第六天的成功留置率具有明显的提高,两组数据对比可知,存在明显的差异性(P<0.05)。结论采用静脉留置针护理进行服务,可以起到显著的效果,不仅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还可以在血管内增加留置针的留置时间,该护理方式在临床上值得推广与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比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与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效果。方法研究时间2016年2月--2017年12月,研究对象72例本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随机信封法将其分为实验组(n=36)、对照组(n=36),实验组患者给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心功能、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分级、短袖缩短率。结果心功能对比显示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分级对比显示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短袖缩短率对比显示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比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与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效果,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有一定的优越性,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