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Bmi-1蛋白在胰腺癌组织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2年1月至2009年1月间有3年以上保存完整病历资料的胰腺癌术后患者81例,所有病例均经术后组织病理学确诊,且不合并其他系统肿瘤转移,采用免疫组化法对胰腺癌组织标本进行染色,所有组织标本均经10%甲醛固定,石蜡包埋,用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胰腺癌组织Bmi-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免疫组化分析表明胰腺癌组织存在Bmi-1蛋白的过度表达;Bmi一1蛋白在胰腺癌组织的表达中阳性率为75.3%(61/81)。Bmi一1的表达与胰腺癌大小、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和浸润深度密切相关(P<O.05),而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分化程度等无(P>O.05)Bmi-1阳性患者生存率明显低于Bmi-1阴性患者(P<0.01)。结论在胰腺癌组织中有Bmi-1蛋白的表达,其阳性表达情况与胰腺癌患者寿命及肿瘤细胞浸润转移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胰腺癌患者预后的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瘦素功能性受体Ob-Rb表达对胰腺癌细胞迁移的影响。方法培养人胰腺癌细胞PANC-1,抽提RNA的逆转录后以cDNA作为模板,使用RT-PCR验证Ob-Rb的mRNA表达情况;使用蛋白印迹(WesternBlot,WB)法检测Ob-Rb与瘦素蛋白的关联性;使用细胞划痕测定法检测瘦素处理对胰腺癌细胞迁移情况影响。结果Ob-Rb全长1071bp,WB显示Ob-Rb识别瘦素蛋白受体的抗体;瘦素处理后,胰腺癌细胞相对迁移距离明显长于未用瘦素处理的胰腺癌细胞(P<0.05)。结论瘦素功能性受体Ob-Rb能在人胰腺癌细胞中表达,瘦素处理能增加胰腺癌细胞迁移距离,Ob-Rb表达与胰腺癌细胞迁移显著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分析螺旋CT、MRI应用在原发性胰腺癌中取得的诊断效果,探究螺旋CT、MRI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1月—2018年11月在我院治疗的原发性胰腺癌60例纳入本次研究范围之内,在入院之后均60例患者均接受MRI和螺旋CT检查,将MRI检查作为第一组,螺旋CT检查作为第二组,将手术病理作为此次诊断的金标准,对患者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两组的诊断准确率分析之中,第二组经过诊断后其诊断准确率和第一组之间无差异,组别对比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病灶检出率和误差率结果分析之中,手术病理之中共发现69个病灶,病灶的直径大于1厘米共61个病灶,其余的8个病灶其直径小于1厘米。第一组(MRI)诊断病灶的直径大于1厘米共63个病灶,其余的6个病灶其直径小于1厘米,误差率和检出率分别为为5.80%、94.2%;第一组(螺旋CT)诊断病灶的直径大于厘米共58个病灶,其余的11个病灶其直径小于1厘米,误差率和检出率分别为为8.69%、91.31%;第二组的病灶检出率和误差率和第一组无差异,组别对比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原发性胰腺癌应用螺旋CT、MRI进行诊断,均可准确完成患者的诊断,两者均可取得理想的诊断效果,可更清晰的表现出胰腺肿瘤形态特征、周围征象,了解胰腺癌侵犯转移征象,两种方式对微小病灶的检出率比较高,可准确的预测肿瘤可切除性。在临床之中若对诊断结果存有疑虑,则可进行二者联合诊断,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胰腺囊性肿瘤临床诊治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5年间收治住院并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7例,女性43例,男女比例为12.53。结果该病无特征性的临床表现,B超、CT和MRI等影像学检查也能发现胰腺囊肿病灶但不能确定具体类型。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治疗,其中胰十二指肠切除24例,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2例,胰腺肿瘤局部切除术3例,胰体尾切除加脾脏切除25例,肿瘤摘除术5例,1例因肿瘤侵及周围脏器及大血管行胃空肠及胆肠吻合术。本组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均进行随访。结论B超、CT和MRI等影像学技术是胰腺囊性肿瘤的主要诊断方法。手术切除为治疗该肿瘤的最有效手段。正确的诊断和合理手术方式(应根据肿瘤所在部位、病理类型、与主胰管的关系)的选择是提高其临床治愈率的关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双期扫描强化模式对节段性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胰腺癌及胰内分泌肿瘤(PEC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14例节段性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43例胰腺癌患者及22例胰内分泌肿瘤患者的CT双期扫描资料,对比研究CT双期扫描强化模式对三种疾病的诊断价值。结果节段性自身免疫性胰腺炎、胰腺癌及胰内分泌肿瘤三组患者影像密度均匀度、形态、平扫密度、门脉期密度、动脉期密度方面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IP、胰腺癌、PECT患者的CT双期扫描结果差异明显,该检查方法可为三种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研究胰腺癌组织中PSCA表达情况与动物肿瘤恶病质的发展关系,从而为胰腺癌的早期诊断提供新的依据。方法进行实验探索,首先建立裸鼠胰腺癌模型作为试验组,正常裸鼠作为对照组,每组各80只,随后运用数据统计观察分析裸鼠正常胰腺组织及原位胰腺癌组织中PSCA的表达情况,模型瘤块生长的速度、瘤块的体积以及裸鼠死亡率等指标差异。结果试验组裸鼠原位胰腺癌组织中PSCA高表达率为91.25%,对照组裸鼠正常胰腺组织PSCA高表达率为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SCA基因高表达的裸鼠死亡率为67.12%,PSCA基因中低表达的裸鼠死亡率28.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SCA在正常与胰腺癌裸鼠中的表达存在差异,提示PSCA与胰腺癌密切相关,因此可将PSCA作为肿瘤生物标志物应用于临床上,可通过检查PSCA基因的表达情况,对胰腺癌进行早期诊断。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联合血清糖类抗原199(CA199)、糖抗原242(CA242)、糖抗原125(CA125)在胰腺癌术前分期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2015年1月-2017年3月收治的胰腺癌患者49例,均进行磁共振常规扫描T1WI与T2WI、MRCP、增强扫描,对比术中及病理结果,并与肿瘤标志物CA199、CA242、CA125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血清CA199、CA242、CA125的测量值于Ⅰ期、Ⅱ期明显高于正常值,Ⅲ期、Ⅳ期测量值显著高于Ⅰ期、Ⅱ期,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磁共振成像后,Ⅰ期8例、Ⅱ期24例、Ⅲ期13例、Ⅳ期4例,对Ⅱ期和Ⅲ期胰腺癌诊断准确率、灵敏性、特异性分别为93.1%与93.1%、91.5%与86.4%、91.9%与94.1%,磁共振术前分期与术中、病理诊断一致性高,准确率高达89.2%;磁共振成像结合血清CA199、CA242、CA125的检测,准确率达94.8%。结论磁共振成像对胰腺癌的术前分期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高,CA199、CA242、CA125水平可以有效判断术前分期,磁共振成像联合血清糖类抗原199、糖类抗原242、糖类抗原125可明显提高胰腺癌术前分期诊断的准确率,具备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