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宫颈癌年轻(≤35岁)患者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于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妇科收治的157例宫颈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其年龄,分别纳入≤35岁组(n=82)及〉35岁组(n=75)。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对2组宫颈癌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及宫颈癌相关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比较。对≤35岁组患者随访5年,采用存活和死亡作为其预后判断指标,对可能影响宫颈癌年轻患者预后的16项因素,包括患者年龄、文化程度、居住地、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初次性生活年龄、生育次数、肿瘤直径、肿瘤病理类型、肿瘤病理分级、宫颈间质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肿瘤宫旁转移、脉管浸润、治疗方式、肿瘤复发及宫颈癌家族史,进行单因素分析。结合已有研究结果及临床经验,对单因素分析结果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宫颈癌年轻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的要求。结果(1)≤35岁组宫颈癌患者初次性生活年龄[(21.1±2.6)岁]小于〉35岁组[(22.9±2.1)岁];HPV感染率,接触性出血、腺癌、肿瘤宫旁转移及脉管浸润发生率(92.7%、78.0%、19.5%、56.1%、37.8%)均高于〉35岁组(77.3%、45.3%、6.7%、36.0%、21.3%),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745,χ2=7.381、17.775、5.888、6.360、5.067;均为P〈0.05)。(2)采用存活和死亡作为其预后判断指标,对可能影响宫颈癌年轻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患者年龄、初次性生活年龄、生育次数、肿瘤直径、肿瘤病理类型、肿瘤病理分级、宫颈间质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肿瘤宫旁转移、肿瘤脉管浸润、治疗方式、肿瘤复发及宫颈癌家族史共计13项因素,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21、
简介:目的探讨非综合征性唇腭裂(nonsyndromiccleftlipandpalate,NSCL/P)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筛选可能存在的保护因素,为临床预防该病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病例组(n=76)来源于2006年9月至2007年9月在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潍坊市人民医院、菏泽市立医院、烟台毓璜顶医院口腔科进行唇腭裂矫正手术的非综合征性唇腭裂患儿;对照组(n=76)来源于同一医疗机构门诊或病房,符合配对条件的非唇腭裂儿童。对病例组和对照组患儿的父母进行42项可能导致发生唇腭裂因素的问卷调查,使用条件Logistic回归,首先对病例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对单因素筛选的变量结合非综合征性唇腭裂相关医学专业知识进行多因素分析,筛选主要危险因素及可能存在的保护因素。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作对照分析,进入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的变量包括:母亲孕期感染史(P=0.010)、家族唇腭裂遗传史(P=0.009)、母亲孕期饮食是否规律(P=0.007)、胎次(P=0.004)、母亲孕期异常情绪史(P=0.000)、父亲学历(P=0.000)。结论母亲孕期情绪异常、胎次增加、母亲孕期饮食不规律、家族唇腭裂遗传病史、母亲孕期感染史,是非综合征性唇腭裂发病的促进因素;父亲学历是保护因素。
简介:目的:评估临床病理因素对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新辅助化疗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3年3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和山西省肿瘤医院接受新辅助化疗的62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为研究对象。年龄为35-82岁,中位年龄为50岁。术后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证实均为宫颈鳞癌。按照宫颈癌新辅助化疗是否有效,将其分为有效组(n=47,75.8%)和无效组(n=15,24.2%)。两组患者的年龄、化疗前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水平、宫颈肿瘤最大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和山西省肿瘤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研究分组及化疗征得受试对象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对行新辅助化疗的62例ⅠB2-ⅡB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化疗后的手术情况及术后病理结局,探讨影响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因素。结果有效组新辅助化疗术后宫颈深间质浸润率、淋巴结转移率均显著低于无效组[25/47(53.2%)vs.13/15(86.7%),12/47(25.5%)vs.9/15(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71,4.254;P=0.020,0.039);新辅助化疗的疗效与临床分期、病理学分级和化疗方案无相关性(P〉0.05),但与化疗前血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水平明显相关[OR=0.135,95%CI(0.027-0.667);P=0.014]。结论化疗前血SCCAg水平与新辅助化疗的疗效明显相关,可作为预测局部晚期宫颈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指标。
简介:目的探讨初发过敏性紫癜(HSP)患儿发病早期肾脏受累的危险因素,为合并肾脏受累危险因素的HSP患儿的临床早期干预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儿科接受住院治疗的1402例初发HSP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HSP患儿发病早期是否合并肾脏受累,将其分为肾脏受累组(n=423)与对照组(n=979,肾脏未受累)。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所有患儿的临床病例资料。2组患儿性别、发病年龄、居住地区、发病季节、发病至确诊时间的构成比,发病早期皮疹、胃肠道症状、关节肿痛、肾脏受累、血管神经性水肿、神经系统受累发生率等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HSP患儿发病早期肾脏受累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并与所有受试儿监护人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①本研究1402例患儿中,发病早期合并肾脏受累为423例(30.17%),合并胃肠道症状为937例(66.84%),合并关节肿痛症状为609例(43.33%),合并血管神经性水肿为352例(25.11%),合并神经系统受累为31例(2.21%),所有患儿合并皮疹。②发病早期肾脏受累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组HSP患儿的发病年龄、发病季节、发病至确诊时间的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3.682,P<0.001;χ^2=11.990,P=0.007;χ^2=14.635,P<0.001)。肾脏受累组患儿居住于农村、无关节肿痛症状、合并血管神经性水肿所占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032,P=0.002;χ^2=6.514,P=0.011;χ^2=6.362,P=0.012)。③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SP患儿的发病年龄为≥5~7岁(OR=2.23,95%CI:1.42~3.51,P<0.001),≥7~9岁(OR=2.38,95%CI:1.51~3.76,P<0.001),≥9岁(OR=4.11,95%CI:2.65~6.36,P<0.001),以及于秋季发病(OR=1.61,95%CI:1.09~2.37,P=0.014)与冬季发病(OR=1.79,95
简介: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CD24和雌激素受体(estrogenreceptor,ER)蛋白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对2007年7月至2009年8月在淮南新华医疗集团第二矿工医院被确诊为乳腺癌,并行手术治疗的43例患者的乳腺癌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D24和雌激素受体表达情况,并对二者检测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乳腺癌组织中,雌激素受体阳性率为69.8%。其中,雌激素受体表达的阳性强度(+)、(++)和(+++)分别为32.6%,20.9%和16.3%;乳腺癌组织中,CD24的阳性率为74.4%。其中,CD24的阳性强度(+)、(++)和(+++)分别为32.6%,23.3%和18.6%;雌激素受体表达程度不同的乳腺癌组织中,CD24的表达程度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意义(x^2=38.696,P=0.001),乳腺癌组织中,雌激素受体和CD24的表达,具有线性趋势关系(x^2=23.258,P=0.001)。结论乳腺癌中,CD24和雌激素受体表达有一定的相关性,CD24的表达随着雌激素受体表达强度增加而逐步增加。联合检测CD24和雌激素受体对患者预后评价。可能更具有临床价值。
简介: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E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淋巴结转移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10年4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妇科收治,并经术后组织病理学结果确诊为EC的358例患者的完整临床病历资料。其初治为系统分期手术,并进行盆腔及腹主动脉旁各组淋巴结计数。对本组EC患者进行临床病理特点分析,并进行随访,对EC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可能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征得受试对象本人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本组358例EC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为52岁(20-78岁)。对本组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8个月,其中位生存期为18个月(7-43个月),3年总体生存(OS)率为90.1%(323/358)。本组盆腔淋巴结病理学检查结果呈阳性和呈阴性患者的3年OS率分别为76.2%(16/21),97.3%(327/336),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423,P〈0.01)。子宫内膜样癌和非子宫内膜样癌患者的3年OS率分别为:96.2%(306/318)与95.0%(38/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8)。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不同患者的3年OS率分别为:Ⅰ期为97.1%(304/313),而Ⅱ期为91.7%(11/12);Ⅲ期为85.2%(23/27)。本组患者随访期内EC的相关复发率为3.9%(14/358),死亡率为3.1%(11/358),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5.9%(21/357)。对导致21例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可能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IGO分期[OR=4.169,95%CI(2.693-6.454),P=0.000],肿瘤体积(肿瘤直径〉2cm)[OR=7.175,95%CI(2.590-19.876),P=0.000],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VSI)[OR=6.277,95%CI(2.410-16.348),P=0.000],宫体肌层浸润深度[OR=3.598,95%CI(1.651-7.841),P=0.001]和宫旁浸润[OR=9.382,95%CI(3.349-26.284),P=0.000]是导致EC患�
简介: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EC)术中冷冻切片病理检查的诊断准确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14年12月,北京军区总医院妇产科诊治的170例EC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术后石蜡包埋切片病理检查结果为诊断金标准,比较所有EC患者术中冷冻切片病理检查在诊断肿瘤细胞级别、组织学类型、肌层浸润深度及宫颈累及方面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差异,及影响术中冷冻切片病理检查粗符合率的临床因素。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北京军区总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并与患者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1在肿瘤细胞级别的诊断上,术中冷冻切片病理检查诊断低分化的敏感度(87.5%)分别较诊断高分化、中分化的敏感度(74.7%、56.1%)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8、23.97,P=0.028、0.000);诊断低分化的特异度(98.4%)较诊断高分化的特异度(75.4%)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65,P=0.000)。2在肿瘤组织学类型的诊断上,术中冷冻切片病理检查诊断为Ⅰ型的敏感度(88.5%)较诊断为Ⅱ型的敏感度(33.3%)高,诊断为Ⅰ型的特异度(45.5%)较诊断为Ⅱ型的特异度(88.8%)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3.99、43.03,P=0.000、0.000)。3在诊断肿瘤肌层浸润深度上,术中冷冻切片病理检查诊断深肌层浸润的敏感度(95.0%)较诊断浅肌层浸润的敏感度(86.5%)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1,P=0.032);诊断深肌层浸润的特异度(99.2%)与浅肌层浸润的特异度(95.5%)比较,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χ2=1.52,P=0.218)。4在诊断宫颈累及方面,术中冷冻切片病理检查诊断宫颈累及的敏感度(20.0%)较诊断无宫颈累及的敏感度(100.0%)低,诊断宫颈累及的特异度(100.0%)较无宫颈累及的特异度(20.0%)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33.33、133.33,P=0.000、0.000)。5研
简介:目的了解影响3~6岁反复上呼吸道感染(recurrentupperrespiratorytractinfections,rURTIs)儿童的饮食、家庭育儿方式及生活环境因素等,探讨导致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的危险与保护因素,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8年12月至2009年5月在山西省儿童医院(山西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因呼吸系统疾病就诊的3~6岁儿童23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儿童为151例(65.7%),女性为79例(34.3%)。按照2008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对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确诊230例儿童中,118例为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纳入病例组),其中男性患儿为82例(69.5%),女性为36例(30.5%)。另外112例为同期在山西省儿童医院(山西省妇幼保健院)儿保科健康检查的3~6岁正常儿童,将其纳入对照组,其中男性儿童为69例(61.6%),女性为43例(38.4%)[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山西省儿童医院(山西省妇幼保健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监护人的知情同意,并与其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采取问卷调查单因素与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式,分析病例组、对照组儿童的一般人口学特征、营养状况、家庭育儿方式及生活环境等因素,确定影响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与保护因素。结果影响3~6岁儿童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的因素有①危险因素:每周摄入蔬菜1~3次[OR一5.195,95%CI(1.193,22.624)],入托[OR一5.642,95%CI(1.149,27.702)],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病史[OR-8.129,95%CI(2.725,24.256)],每日户外活动少于30miniOR-4.583,95%CI(0.857,24.499)]或不足2h[OR-5.291,95%CI(1.576,17.763)]。②保护因素:父亲文化程度高中以上[OR-0.134,95%CI(0.034,0.527)],每�
简介:目的探讨超重或单纯性肥胖儿童人体质量指数(BMI)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因子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5年1月,在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初次就诊即诊断为超重或单纯性肥胖的62例儿童纳入观察组,以及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46例正常体重儿童纳入对照组。统计学比较两组儿童一般临床指标[年龄、人体质量指数(BMI)、腰围、收缩压、舒张压],脂代谢指标[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三酰甘油(TG)],以及糖代谢指标[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OGTTGLU2h)、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差异;并对观察组儿童BMI与上述9项心血管疾病风险因子(脂代谢和糖代谢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两组儿童年龄及性别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参与本次研究的儿童,均由其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获得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结果1观察组儿童一般临床指标BMI[(31.8±2.3)kg/m2]、腰围[(86.7±12.3)cm]及收缩压[(128.0±11.2)mmHg(1mmHg=0.133kPa)]均较对照组[(19.4±0.8)kg/m2、(61.1±8.0)cm、(102.0±12.9)mmHg]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171、-12.770、-2.120,P〈0.05)。2观察组儿童脂代谢指标AI(4.0±0.8)及TC、LDL、TG浓度[(4.9±0.6)mmol/L、(3.07±0.23)mmol/L、(1.85±0.13)mmol/L]均较对照组高[(1.0±0.4)、(4.0±0.4)mmol/L、(1.46±0.13)mmol/L、(0.80±0.21)mmol/L],而HDL浓度[(0.89±0.09)mmol/L]则较对照组[(2.14±0.49)mmol/L]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5.96、-7.66、-51.29、-22.03、36.62,P〈0.01)。3观察组儿童糖代谢指标HOMA-IR(12.5±1.3)及OGTTGLU2h、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浓度[(7.5±0.9)mmol/L、(5.97±0.22)mmol/L、(47.0±4.2)pmol/L]均较对照组高[(2.8±0.3)、�
简介:目的探讨葡萄糖激酶调节蛋白(GCKR)基因rs780094(C〉T)多态性与妊娠期糖尿病(GDM)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3年2月至2016年7月,于西北妇女儿童医院妇产科就诊的252例孕妇为研究对象。其中127例为GDM孕妇,纳入GDM组;125例为健康孕妇,纳入对照组。收集2组孕妇的相关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测结果。GCKR基因rs780094(C〉T)多态性基因型频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进行检测。采用成组t检验,对2组孕妇人体质量指数(BMI),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尿素浓度,以及总蛋白、白蛋白水平进行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对2组孕妇空腹血糖、75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h血糖、三酰甘油、肌酐、尿酸浓度进行比较。采用χ2检验,对2组孕妇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有糖尿病家族史所占比例,以及GCKR基因rs780094(C〉T)多态性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进行比较。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的要求,并与所有孕妇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2组孕妇年龄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1)与对照组孕妇相比较,GDM组孕妇BMI、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有糖尿病家族史所占比例及空腹血糖、75gOGTT2h血糖、三酰甘油、尿酸浓度均显著升高,而总蛋白、白蛋白水平及肌酐、尿素浓度均显著降低,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087,χ~2=7.280、135.428,Z=-2.752、-3.764、-4.657、-2.631,t=5.957、11.810,Z=2.389,t=6.528;P〈0.05)。(2)GDM组和对照组孕妇GCKR基因rs780094(C〉T)多态性基因型频率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χ~2=0.758、P=0.685,χ2=1.440、P=0.487)。在共显性模型下,GDM组孕妇GCKR基因rs780094(C〉T)多态性CC、CT、T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50.4%(64/127)、37.8%�
简介:目的探讨儿童急性B前体淋巴细胞白血病(BCP-ALL)铁转出蛋白(Fpn)表达水平与其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1年2月至2014年6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收治的64例BCP-ALL患儿为研究对象,纳入研究组。对其统一按照中国儿童白血病协作组(CCLG)-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2008方案进行分型诊断和治疗。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选择同期于本院健康体检的21例健康儿童,纳入对照组。采用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分别检测研究组BCP-ALL患儿初诊时及对照组受试者体检时骨髓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Fpn表达水平。以Fpn相对表达量(0.18)为界值进行划分,研究组Fpn相对表达量〉0.18为Fpn高表达患儿,纳入Fpn高表达亚组(n=32),Fpn相对表达量≤0.18为Fpn低表达患儿,纳入Fpn低表达亚组(n=32)。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研究组患儿无复发生存(RFS)率、无事件生存(EFS)率和总生存(OS)率。统计学分析Fpn表达水平与研究组BCP-ALL患儿的临床特征、免疫表型、ALL相关融合基因、早期治疗反应、临床危险度及其预后的关系。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结果1研究组与对照组受试者,以及Fpn高、低表达亚组患儿的性别构成比和年龄分布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研究组Fpn中位相对表达量(0.18)显著低于对照组(2.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415.0,P〈0.001)。3研究组患儿初诊时白细胞计数〈50×109/L(47例)和白细胞计数≥50×109/L(17例)患儿的Fpn中位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23和0.04,二者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U=399.0,P=0.02)。分别按照初诊时中位白细胞计数(21.1×109/L)和中位初诊幼稚细胞绝对计数(14.1×109/L)进行划分,研究组初诊时高、低中位白细胞计数和�
简介:目的探讨发生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早产儿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选择2009年10月至2013年6月浙江省金华市中心医院(浙江大学金华医院)和温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育英儿童医院收治的生后24h内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治疗的60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早产儿是否为BPD,将其分为BPD组(n=22)和非BPD组(n=38)。两组患儿的胎龄、出生体质量、性别构成比、生后5minApagar评分、肺表面活性物质(PS)应用次数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均于在气管插管拔除之前采集BALF,采集时间点分别在生后第1,3,7,14天。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BALF上清液中HGF、VEGF及sIgA水平,并对两组进行对比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金华市中心医院(浙江大学金华医院)和温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育英儿童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征得受试对象监护人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①BPD组患儿接受呼吸机治疗时间明显较非BPD组长(Z=3.283,P=0.001)。②早产儿生后2周内不同时间点,BPD组患儿BALF中HGF及VEGF水平均低于非BPD组(P〈0.05),且随着日龄的增加,BPD组的HGF水平逐渐下降,而VEGF水平逐渐升高。③出生后第3天HGF及VEGF水平与BPD转归呈负相关关系(OR=0.806,95%CI:0.764~0.851,P〈0.01;OR=0.288,95%CI:0.189~0.439,P〈0.01)。结论BPD早产儿BALF中HGF、VEGF水平明显低于非BPD早产儿。出生后第3天的HGF、VEGF低水平表达与BPD发生具有相关性。
简介:目的探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早产儿在INSURE治疗方式中使用双水平正压通气(DuoPAP)和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模式,是否可降低有创呼吸支持率.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2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附属八一儿童医院住院的胎龄为(30~34+6/7)孕周,患有NRDS,生后6h内至少需要无创呼吸机支持的早产儿201例为研究对象,其中129例患儿不符合纳入标准故排除,另72例患儿全部气管插管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后,按压30min,并查阅随机数字表,将其随机分为DuoPAP组(n=38)和NCPAP组(n=34),若DuoPAP和NCPAP不能维持,则再次使用气管内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主要观察指标为患儿生后24h内,48h内,72h内的总插管有创呼吸支持率,使用无创呼吸支持后1h,12h,24h,48h,72h的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分压(PaO2),氧合指数(OI)等比较.结果DuoPAP组48h内,72h内的总有创呼吸支持率明显低于NCPAP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9,4.09;P=0.04,0.04),但2组在24h内有创呼吸支持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0,P=0.37).DuoPAP组1h,12hPaO2明显大于NCPAP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9,2.56;P=0.00,0.01),但24h,48h,72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0,1.39,0.96;P=0.69,0.17,0.34).DuoPAP组PaCO212h,24h明显小于NCPAP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5,-2.84;P=0.01,0.01),但1h,48h,72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2,-0.99,0.09;P=0.09,0.33,0.93).DuoPAP组氧合指数(OI)在1h,12h高于NCPAP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4,2.46;P=0.01,0.02),24h,48h,72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3,1.04,0.85;P=0.67,0.30,0.40).2组患儿的用氧总时间、无创呼吸机支持时间、有创呼吸机支持时间、气胸发病率、NEC发病率、IVH发病率(Ⅲ级以上)、败血症、痰培养呈阳性率、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持续肺动脉高压�
简介:目的观察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血清、脑脊液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水平的变化及相关性,探讨IGF—I在新生儿HIE发病机制及预后中的作用。方法用放射免疫法(RIA)检测41例HIE组新生儿生后12h~24h及10d~12d血清、脑脊液及10例正常足月新生儿(对照组)血清中IGF—I的水平变化。结果①生后12h~24h,轻、中、重度HIE组血清IGF—I的水平分别为(32.94±8.43)ng/ml,(22.56±5.51)ng/ml,(15.77±3.60)ng/ml,明显低于对照组(79.28±13.28)ng/ml(P〈0.01);且HIE程度越重,IGF-I的水平越低(P〈0.05)。②生后10d~12d,轻、中度HIE组及重度HIE无症状组血清中IGF-I的水平分别为(67.22±21.52)ng/ml,(68.54±22.88)ng/ml,(52.58±14.11)ng/ml,分别较各组生后12h~24h的水平增高(P〈0.01),仍低于对照组(P〈0.01),其脑脊液中的水平分别为(6.18±0.87)ng/ml,(5.74±0.94)ng/ml,(5.08±0.87)ng/ml,也较生后12h~24h时的水平,分别为(4.43±1.16)ng/ml,(3.19±0.84)ng/ml,(1.97±0.45)ng/ml均明显增高(P〈0.01);重度HIE有症状组血清和脑脊液的IGF—I水平分别为(22.49±10.58)ng/ml和(2.26±0.70)ng/ml,虽较生后12h~24h增高,分别为(14.22±3.37)ng/ml,(1.87±0.80)ng/ml,但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然而却明显低于其他各组的水平(P〈0.01)。③HIE组血清与脑脊液的IGF-I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84,P〈0.05)。结论IGF-I是一种重要的神经保护因子,其水平的改变可能与新生儿HIE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关。
简介:目的:探讨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后,患儿发生口腔黏膜炎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预防和减少HD-MTX治疗后口腔黏膜炎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0年5月至2011年1月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住院并采用CCLG-ALL2008化疗方案治疗的儿童ALL患儿200例为研究对象(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国家卫生和计划委员会《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试行)》的规定,并得到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征得受试对象监护人知情同意,并与监护人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记录其年龄、性别、临床分度、漱口液的选择等口腔黏膜炎相关因素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受试对象中,口腔黏膜炎的发生率为14.5%(29/200);发生部位以颊部最为常见,占41.4%(12/29);口腔黏膜炎严重程度以Ⅱ度最多,占41.4%(12/29);漱口液的选择是发生口腔黏膜炎的影响因素[OR=2.450,95%CI(1.038-5.784),P=0.041]。结论HD-MTX治疗儿童ALL后,应加强对患儿的口腔护理,并重视对漱口液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