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66 个结果
  • 简介:黄骅坳歧口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是大港油田油气勘探主要目的层,该组主要发育辫状河角洲和扇角洲沉积砂体,其中辫状河角洲砂体是有利油气储集体。在区域构造、古地貌和沉积体系等研究基础上,应用沉积模拟技术,再现了研究区孔店物源辫状河角洲形成过程和沉积微相特征,在实验条件下,孔店物源辫状河角洲可划分为3个亚相、7个微相。实验研究表明,基底沉降、相对湖平面升降、流量及流量变幅、加砂量(物源供给)等是影响辫状河角洲形成及其演化控制因素。通过实际砂体和实验砂体厚度展布对比分析,预测了有利储集层分布区域。综合歧口凹陷原始地质模型和实验模拟成果,建立了模拟实验条件下歧口凹陷古近系沙2亚段辫状河角洲沉积模式。

  • 标签: 黄骅坳陷 歧口凹陷 沉积模拟 辫状河三角洲 控制因素 沉积模式
  • 简介:鄂尔多斯盆地叠统延长组为大型拗湖盆沉积,长10油层组为延长组初始期沉积物。但其物源特征、沉积体系划分、沉积相类型等基础问题尚不清楚,严重制约了全盆地长10油层组勘探发现。针对这些问题,作者采用了轻重矿物、锆石测年等分析方法,明确了长10油层组主要发育东北、西北、西南大物源,根据物源特征沉积体系划分为东北、西北和西南沉积体系。综合野外露头、岩心、钻井、测井等资料揭示了长10主要发育河流—角洲沉积,其中,西北沉积体系主要发育辫状河沉积,东北沉积体系发育曲河流—角洲沉积,西南沉积体系发育辫状河—角洲沉积,沉积中心位于太白—宜君一,为浅湖相沉积。

  • 标签: 鄂尔多斯盆地 上三叠统 延长组 长10油层组 物源分析 沉积体系
  • 简介: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众多凹陷均有海陆过渡相沉积,沉积相类型包括海湾辫状河角洲和河口湾一潮坪。本次研究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将崖13—1气田古近系渐新统陵水组段及二段各划分为1个长期基准旋回,并在其内部进一步识别出10个中期基准旋回(S1-S10)。在等时地层格架内,对陵水组段及陵水组二段发育沉积相特征及演化进行深入探讨。陵水组段沉积时期,研究区主要发育海湾辫状河角洲沉积,其具有独特层理构造、富含泥质纹层以及遗迹化石丰富。该沉积体系自下而上潮汐作用越来越强,早期以河流作用为主(S1-S4),中期为河流和潮汐混合作用(S5-S6),晚期逐渐过渡到以潮汐作用占主导(S7-S8)。陵水组二段沉积时期,研究区发生全面海侵,沉积作用方式及沉积特征更加复杂,生物成因构造更加独特,本次研究将其解释为河口湾一潮坪沉积(S9-S10)。研究表明,区域海平面的不断上升是研究区沉积相从海湾辫状河角洲演化到河口湾一潮坪主要控制因素。

  • 标签: 海陆过渡带 沉积特征 沉积演化 陵水组 渐新统 崖13—1气田
  • 简介:利用四川盆地内750口单井资料和26条露头剖面资料,采用单因素编图、多因素综合分析方法,重现了四川盆地小塘子组岩相古地理,为正确评价其天然气资源状况和龙门山演化过程奠定了基础。研究认为,川中和川地区小塘子组发育障壁砂坝—潟湖沉积,川西坳北部和南部发育角洲沉积,中部发育浅海陆棚沉积。晚叠世早期,龙门山北段开始隆升,并为盆地提供物源,从而形成川西北部角洲沉积;川中和川地区由于地势平缓,波浪和潮汐改造强烈,从而形成障壁砂坝—潟湖沉积;川西南部物源来自于康滇古陆。小塘子组烃源岩大面积分布,厚度较大,有机碳含量和成熟度均较高,以Ⅱ型至Ⅲ型干酪根为主,泥质烃源岩具有较高成熟度且有机碳含量范围较宽,为小塘子组大面积生烃提供了物质保障。

  • 标签: 古地理 烃源岩 小塘子组 上三叠统 四川盆地
  • 简介: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9油层组发育角洲—湖泊沉积相,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和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是最有利储集砂体。在沉积相研究基础上,根据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选取了地层厚度、较深水沉积岩含量、砂岩厚度、砂比、自生绿泥石分布、古生物化石分布和沉积构造分布等单因素,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9油层组上下2段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探讨了其演化规律。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以发育多水系、多物源注入环湖分布多个角洲为特色,东北部地区主要发育曲流河角洲,西部发育辫状河角洲,其中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和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微相较为发育。长92沉积期,半深湖沉积在盆地内较为局限,长91沉积期湖盆初始扩张达到最大范围,湖岸线向陆推移,湖域面积扩大,半深湖沉积较发育。由长92沉积期到长91沉积期,鄂尔多斯盆地沉积水体经历了由浅变深过程,由此在长92顶部沉积了一套具有生烃潜力油页岩。

  • 标签: 鄂尔多斯盆地 三叠系 延长组 9 油层组
  • 简介: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下部(长8-长10油层组)沉积特征与中、上部(长1-长7油层组)存在较大差异。延长组下部沉积时,盆地西部和西南地区地形相对较平坦,以辫状河、辫状河角洲及滨浅湖沉积为主,碎屑岩中化学性质不稳定组分含量较高;长7沉积期,沉积格局发生重大变革,盆地西缘、西南缘地区发育冲积扇、扇角洲沉积体系,拗幅度急剧增大,半深湖-深湖区范围可达10×10^4km^2以上,而且湖盆中心向西南迁移了几十公里,碎屑岩成分成熟度增高,岩矿组合具有显著东西分异性。此外,从延长组凝灰岩分布特征分析,长7底部沉凝灰岩分布稳定,为同期火山作用产物,厚度由盆地西南向东北方向逐渐减薄至不发育。上述分析表明,长8沉积末期为湖盆沉积演化重要转折期,盆地西缘和西南缘存在一次强烈构造地质事件,火山活动频繁,为印支运动第一幕重要表现形式。

  • 标签: 鄂尔多斯盆地 延长组 沉积演化 凝灰岩 早印支运动
  • 简介:根据四川盆地西北部中叠统雷口坡组野外剖面及钻井岩心宏观及微观特征,结合常规物性资料,对其储层储集空间类型、岩性与物性、纵向分布等基本特征以及沉积和成岩作用等主要控制因素进行了较为深入研究,探讨了主要储层形成与演化过程,预测了有利储层分布。该套地层储层集中分布于雷口坡组雷段中亚段,主要岩石为砂屑白云岩、藻粘结白云岩和晶粒白云岩;以溶蚀孔隙占绝对优势,溶洞和原生孔隙较少,裂缝起到连通孔隙作用。该套储层属于中孔中低渗孔隙型和中孔高渗裂缝-孔隙型。它是在内碎屑滩和藻粘结颗粒滩沉积体基础上经受了表生期和埋藏期岩溶作用改造,以粒间溶孔、藻粘结“格架”溶孔和晶间溶孔为主岩溶型储层,主要受沉积和成岩作用及其他因素控制,滩体和岩溶发育部位相叠合中坝-双鱼石区块,为良好储层分布区

  • 标签: 四川盆地西北部 中三叠统 雷口坡组 储层 沉积作用 成岩作用
  • 简介:中上扬子地区上奥陶统主要发育庙坡组、宝塔组、临湘组(涧草沟组)、五峰组和观音桥组。笔者通过对研究区野外露头及钻井剖面的考察,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利用岩石学、古生物学、生态学及室内分析等方法将其划分为潮坪相、浅海陆棚相和深水盆地相3种沉积相类型。潮坪相以沉积灰岩、白云岩、钙质粉砂岩和粉砂岩等为特征。浅海陆棚相主要沉积龟裂纹灰岩、瘤状灰岩、页岩和粉砂质页岩。深水盆地相主要岩性为黑色碳质页岩、粉砂质页岩与硅质页岩,产以营漂浮生活笔石为主生物组合。岩相古地理研究表明,晚奥陶世桑比-凯迪早中期,受加里东构造运动影响,华南板内碰撞挤压作用显著,汉隆起、川中隆起、川西-滇中-黔中-雪峰隆起不断抬升扩大,中上扬子地区表现为海平面相对上升,原本镶边型碳酸盐台地被淹没,沉积了大范围浅海陆棚相龟裂纹灰岩和瘤状灰岩。凯迪晚期-赫南特期,隆起面积继续扩大,构造作用加剧,中上扬子地区发育大面积黑色碳质页岩、粉砂质页岩和硅质页岩。尤其川东南宜宾-泸州,川北旺苍-南江及黔北渝东武隆道真地区五峰组黑色碳质和硅质页岩,具很好生烃潜力,应视为下一步烃源岩及页岩气勘探开发重点研究区域。

  • 标签: 中上扬子地区 晚奥陶世 岩相古地理 油气地质
  • 简介:扬子地区在寒武纪处于相对稳定克拉通盆地背景,盆地沉积格局基本上为两坳夹一隆特点,中部以碳酸盐岩台地沉积为特征,南北为深水碎屑沉积与碳酸盐沉积为特征。作者以下扬子发育野外露头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精细测量与观测南京、巢湖、杭州等12个露头点露头资料,建立了下扬子地区寒武纪层序地层格架。寒武纪可划分为2个二级层序及14个级层序,作者首次以二级层序体系域为单元对寒武纪进行了岩相古地理编图,并对寒武纪层序-古地理演化3个关键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下扬子区寒武纪古地理格局相对稳定,继承性地发育了开阔台地、局限台地、台地边缘斜坡、盆地等沉积相类型。

  • 标签: 下扬子区 寒武纪 层序 岩相古地理
  • 简介:鄂尔多斯盆地神木地区太原组是在北隆古地形背景下形成以浅水角洲为主充填沉积。携带沉积物河流进入海水后,由于河水与海水之间存在着较大密度差异、侧向扩散较少,其角洲前缘沿着海底继续向前快速推进,使水下分流河道延伸较远。研究区地形坡度平缓、水体浅,角洲平原向前推进并进一步降低了地形坡度,从而减弱了携带沉积物流体动能,使得大部分沉积物在角洲平原分流河道中沉积下来。同时因水体浅,河口坝、席状砂等前缘沉积物常遭受进积水下分流河道冲刷和侵蚀而难以保存。研究区角洲平原分流河道沉积极为发育,前角洲相对不发育,角洲前缘也以水下分流河道沉积为主。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常对下伏沉积物强烈冲刷,切割先期沉积物乃至包括海相沉积物在内深水沉积物。在角洲废弃期,角洲前缘沉积物常被潮汐作用改造。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及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呈带状分布,是天然气勘探有利目标。

  • 标签: 鄂尔多斯盆地 神木地区 太原组 浅水三角洲
  • 简介:论文以盆地充填动力学为指导,从层序界面与盆山转换、层序级别与盆地规模、层序格架与盆地类型、层序充填与盆地演化四方,对层序与盆地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层序作为盆地识别标志主要包括:1)不同成因类型和规模级别的界面作为划分相应成因级别层序重要标志,他们反映地壳演化过程中动力转换事件,其中超级、I级、Ⅱ级界面分别反映盆地域之间、盆地之间、盆山之间应力转换机制,Ⅲ-Ⅳ级界面揭示了构造、海平面、气候、物源联合引起盆地容纳空间和沉积机制转变过程;2)作为板间、板缘、板内过程沉积记录,层序与盆地之间存在特定耦合关系:超级层序相当于沉积盆地域,I级层序相当于沉积盆地,Ⅱ级层序对应于盆地构造沉积幕,Ⅲ级层序对应于盆地充填幕,Ⅳ-Ⅴ级层序相当于盆地充填韵律;3)不同成因沉积盆地,层序成因格架及内部构型各异,因而根据层序特征研究,可判识盆地成因属性;4)在盆地演化不同阶段,盆地性质、构造特征、沉积格局存在差异,所形成层序构型、界面属性及组合特征等亦不同,因而通过层序充填序列研究,可揭示盆地演化过程。

  • 标签: 层序地层 沉积盆地 界面级别 盆地演化
  • 简介: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是对沉积盆地水体环境以及古气候条件变化响应。根据元素Al、Fe、Mg、Ca、K、Na、P、V、Ni、Co、Cr、Cu、Zn、Sr、Ba、Cd、Li、Mn、Pb、Ti含量及其比值Al/Ti、Fe/Mn、Sr/Ba、Mg/Ca、Sr/Ca、Na/Ca、V/Cr、Ni/Co、Ni/V变化,对盆地古近系始新统bu心组红岗段生油岩沉积条件进行了系统分析。bu心组红岗段下部(亚段A)表现为较稳定地球化学特征。各元素丰度及其比值指示这一时期陆源输入持续较高、且物源组成变化不大。由于海水入侵影响,湖盆水体盐度相对较高,底部水体以弱氧化条件为主,O2-H2S界面位于水/沉积物界面附近。红岗段中上部(亚段B、C)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变化较为频繁且幅度很大,反映古气候和湖盆沉积条件迅速变迁。在潮湿气候条件下,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表现为以Al、Ti为代表外源元素含量及其比值较高,而Mg、Ca等盆内化学沉积元素含量较低。古氧气指标指示底部水体为还原环境,有利于有机质保存,因而有机碳含量较高。在间歇性干旱时期,陆源输入减少,外源元素含量及其比值显著降低。随着蒸发作用加强,水体盐度加大,内源元素丰度以及Mg/Ca、Sr/Ba、Sr/Ca和Na/Ca比值大幅度上升。底部水体为氧化环境,O2-H2S界面多位于水/沉积物界面或沉积物中。上述两种气候条件在红岗段中上部沉积时期交替出现。红岗段沉积后期由于淡水长期输入,湖水呈现逐渐淡化趋势。

  • 标签: 元素地球化学 生油岩 三水盆地 元素丰度 古气候 地球化学特征
  • 简介:传统沉积相分析方法人为影响因素较大,对于相同沉积构造、曲线形态及地震反射特征,不同人可能会有不同认识,而岩性相对比较容易识别,并且能通过精密仪器准确获得,因此,利用岩性数据进行沉积相判别,可以避免沉积相分析过程中人为认识相标志不同造成差异。作者以珠江口盆地角洲沉积岩性数据为基础,通过对能够反映沉积速率、沉积物供给量及沉积水动力条件不同岩性地层厚度和层数统计,选取单层厚度、地层厚度比、出现频率及层数比等统计参数,以交汇图、岩性百分含量角图及箱线图为依托,最终建立各沉积亚相定量判别标准。通过检验,其准确率在75%左右,可见该方法基本可行,为沉积相定量化研究提供了一种可供借鉴方法。

  • 标签: 珠江口盆地 三角洲 沉积亚相 岩性统计 定量判别
  • 简介: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上叠统延长组长8油层组主要受西北沉积体系控制,沉积期构造背景稳定,发育浅水角洲沉积。大量岩心观察表明,煤线、植物叶片、根系、虫孔、沉积构造等浅水环境标志广泛分布,反映了沉积时水体较浅(数米至十余米)。研究区长8油层组主要发育浅水角洲前缘亚相沉积,水下分流河道是主要沉积微相。与典型河控角洲不同,其沉积相分布范围宽广,角洲平原与角洲前缘、前角洲在平面上平缓相接,无明显转折。其中角洲前缘可进一步细分为角洲内前缘和角洲外前缘。长8油层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延伸较远,规模较大,具有顺河道方向局部厚层砂体呈坨状分布、垂直河道方向坨状砂体围绕湖盆呈环带状展布特征,这种砂体展布特征主要受湖岸线位置控制,即湖岸线控砂,与拗湖盆坡折控砂特征明显不同。

  • 标签: 鄂尔多斯盆地 上三叠统延长组 长8油层组 浅水三角洲 湖岸线控砂
  • 简介:用野外露头剖面、钻井剖面和地震剖面相结合综合研究方法,首先用人工合成记录结合11口井VSP资料,对鄂尔多斯下古生界进行层位标定。在此基础上,对鄂尔多斯全区下古生界371条共长15683km地震剖面进行了重新处理和地层解释,这大大提高了解释精度。以此为基础,把鄂尔多斯下古生界划分为5个地层单位,即寒武系中下部、寒武系中上部及冶里组和亮甲山组、马家沟群下部、马家沟群上部、平凉组和背锅山组,并作出了它们等厚图。从这些等厚图可以看出:前4个地质时期构造格局为“一隆凹”,即西缘凹陷、南缘凹陷和东缘凹陷(或东部凹陷)呈“U”形从西南东包围着一个中部隆起。最后一个地质时期构造格局为“一隆二凹”,即西缘凹陷和南缘凹陷呈“L”形镶嵌在一个巨大鄂尔多斯隆起西缘和南缘。到奥陶纪末,鄂尔多斯全区以及整个华北地区均变为隆起区,从而结束了鄂尔多斯隆起和凹陷并存历史。

  • 标签: 鄂尔多斯 早古生代 古构造 地震剖面 地层解释 厚度等值线图
  • 简介:江口冰期和南沱冰期是华南地区引人注目的2次成冰纪冰川事件,但其确切启动时间及其全球对比关系仍未有定论。为此,对桂北地区成冰系(南华系)长安组底部和南沱组底部冰成杂砾岩开展了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长安组碎屑锆石U-Pb年龄集中分布于958—717Ma,显著峰值为720、753、805及848Ma,最年轻一组^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719.6±6.1Ma,可解释为长安组最大沉积年龄;沱组碎屑锆石U-Pb年龄集中分布于987—649Ma,显著峰值为650、720、753、779、803、823及848Ma,最年轻一组^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649.3±6.2Ma,可解释为沱组最大沉积年龄。结合已发表相关年龄数据可知,江口冰期很可能启动于ca.715Ma,与塔里木、阿拉伯—努比亚、劳伦等陆块Sturtian冰川作用高度同步;沱冰期启动应晚于650Ma,与西伯利亚、澳大利亚、劳伦等陆块Marinoan冰川作用基本同步。另外,碎屑锆石U-Pb年龄谱与CL图像显示,长安组和南沱组物质来源主要为下伏新元古界岩浆—沉积记录,揭示出冰川对下伏地层强烈刨蚀作用和华南新元古代幕式构造岩浆热事件。扬子陆块成冰纪冰川刨蚀作用可能与Rodinia超大陆"裂离"有关强烈伸展活动存在联系,并可能持续至Marinoan冰期结束。

  • 标签: 成冰纪 冰成杂砾岩 碎屑锆石 江口冰期 南沱冰期 扬子陆块
  • 简介:作为当今油气勘探开发重要目标,海底水道沉积构型样式复杂多变,其控制因素目前尚无定论,这大大增加了相关油气藏钻探风险和开发难度。以尼日尔角洲盆地陆坡区为例,以近海底高频地震信息为原型,揭示了海底水道体系外部形态样式和内部结构样式,探究了水道体系与复合水道形态特征参数间相互关系,分析了海底水道体系沉积构型控制因素。研究认为:(1)水道体系可分为限制性、半限制性和非限制性3个大类,限制性水道体系边界为一明显大型下切谷界面(或峡谷),半限制性水道体系边界也发育明显大型下切谷,但其界面两侧发育大型天然堤沉积,非限制性水道体系则不发育大型下切谷,其中每个大类又可依据其内部复合水道类型,细分为2个小类(下切式和包络式)。(2)水道体系内部复合水道间存在垂向和侧向2种类型叠置,前者可细分为孤立式、叠加式和切叠式3类,后者则包括叠合式和分离式2类。(3)地形坡度与水道体系类型和规模具有一定耦合与关联,在类似油藏规模局部沉积体内部,陡坡段(坡度大于1°)主要发育限制性水道体系,缓坡段(坡度0.5°~1°)主要发育半限制性水道体系,平坦段(坡度小于0.5°)主要发育非限制性水道体系;随着地形坡度增大,水道体系宽度减小、深度增加、宽深比减小,即向“窄深型”形态发展。该项研究不仅对深水沉积学发展具有较大理论意义,而且对高效开发海底水道油气藏具有重要实际意义。

  • 标签: 海底水道 沉积构型 构型样式 地形坡度 演化模式
  • 简介: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6油层组储集层是受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共同控制典型低孔低渗储集层。长6油层组储集层主要为长石砂岩、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盆地北部砂体具有长石含量高和石英含量低特点,西南地区具有长石含量低、石英含量高和杂基含量高特点。储集空间以剩余粒间孔和次生溶蚀孔为主。主要成岩作用类型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以及溶蚀作用,其中绿泥石胶结和长石、浊沸石溶蚀是有利成岩作用,压实作用和碳酸盐胶结作用是使原生孔隙减小和储集层致密重要因素。成岩相平面分布有安塞地区与华池地区两种不同模式。影响成岩作用因素有物源成分、沉积环境、构造活动、生烃作用以及大气水淋滤作用等,其中沉积环境控制了砂体分布,并进一步影响到储集层成岩作用类型及物性特征。

  • 标签: 储集层 成岩作用 成岩相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 简介: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屯组与松辽盆地孤店CO2气田泉头组发育大量含片钠铝石砂岩。通过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茜素红-S染色、X射线衍射、电子探针与INCA能谱分析等,对含片钠铝石砂岩骨架碎屑组分、胶结物与自生矿物、成岩共生序列等岩石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表明,含片钠铝石砂岩岩石类型为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粒度以细粒、细—中粒为主,分选差—中等。砂岩中胶结物主要为次生加大石英、自生石英、片钠铝石、铁白云石和粘土矿物。其中,片钠铝石最高可达砂岩总体积22%,在砂岩中或以放射状、束状、菊花状、杂乱毛发状、毛球状、板状等集合体充填孔隙,或呈束状和板状交代长石和岩屑。电子探针与INCA能谱综合分析表明,片钠铝石主要由Na、AI、O、C等组成。在含片钠铝石砂岩中,成岩共生序列依次为粘土矿物包壳~次生加大石英、自生石英、自生高岭石—油气充注-CO2充注——片钠铝石——铁白云石。其中,CO2注入前形成自生矿物组合主要为次生加大石英、自生石英和自生高岭石,CO:注入后形成自生矿物组合主要为片钠铝石和铁白云石。

  • 标签: 海拉尔盆地 松辽盆地 含片钠铝石砂岩 片钠铝石 岩石学
  • 简介:新疆伊犁盆地蒙其古尔矿床是近年来发现大型砂岩型铀矿床。以下侏罗统工河组为主要研究层位,通过岩性特征、沉积构造和沉积序列分析及露头描述和剖面对比,从沉积学角度解释蒙其古尔矿区铀矿化发育条件和成矿机制。研究认为,蒙其古尔地区工河组以扇角洲前缘沉积为主,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水下决口扇等为主要沉积微相类型,河口砂坝不发育。该沉积微相对研究区铀矿化影响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1)砂体连通性为成矿流体提供运移空间;(2)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是控制氧化发育及矿体富集程度主要影响因素;(3)沉积微相变化导致砂体变异部位是矿体厚度、宽度与富集程度增大主要原因;(4)由决口扇形成泥岩天窗是越流形成关键因素之一。

  • 标签: 沉积微相 水下分流河道 越流 砂岩型铀矿 侏罗系 伊犁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