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66 个结果
  • 简介:通过对藏地区上白垩统沉积特征及沉积相进行综合分析,初步恢复了该地区晚白垩世岩相古地理。该地区自南向北沉积水体逐步变深,沉积相展布依次为滨海相、浅海陆棚相(外陆棚和内陆棚亚相)、大陆斜坡相及深海盆地相,局部地区浅海陆棚相之上发育碳酸盐岩礁滩相和孤立台地相等。盆地性质总体上仍然为被动大陆边缘海盆,但已具备周缘前陆盆地雏形。

  • 标签: 藏南地区 晚白垩世 岩相古地理 被动大陆边缘海盆 周缘前陆盆地
  • 简介:通过对扬子台北缘寒武系剖面实测以及前人资料综合分析,研究了同沉积断裂控制斜坡沉积特征。斜坡区岩石类型丰富,包括砾屑石灰岩、灰泥石灰岩、硅岩和页岩等,沉积构造丰富,沉积厚度远大于台地区以及深海盆地区。断裂带在宏观上控制了扬子台北缘寒武纪古地理分区,台地区、斜坡-深海盆地古地理位置在寒武纪不同地质时期基本保持不变。寒武纪持续拉伸构造环境造成斜坡区持续下降拗,从而为沉积物堆积提供了足够大可容空间,同时来自台地区沉积物补给充足,导致了斜坡区相对于台地区以及深海盆地区而言具有巨厚沉积层。

  • 标签: 寒武纪 扬子地台北缘 斜坡 同沉积断裂 沉积特征
  • 简介:以渤海湾盆地黄骅坳22条区域地震剖面的构造解释为基础,利用平衡剖面技术计算了不同位置剖面的伸展量、伸展率和伸展系数,并分析了伸展量时空分布规律。研究表明,黄骅坳新生代具有幕式伸展特点,而且伸展量时空分布极不均匀。空间上,伸展量主要是由盆地主边界断层伸展位移造成,主边界断层位移较大处伸展量也相应较大;时间上,水平伸展运动可以分为始新世、渐新世和新近纪3个时期,其中,始新世伸展主要发生在盆地南部,渐新世发生在中北部,新近纪伸展量较小,主要发生在中部。伸展量时空分布是受盆地构造变形、构造演化控制。始新世,NNE向沧东断层伸展位移是控制盆地伸展变形主要因素,且沧东断层在盆地南区伸展位移量较大。渐新世,NNE向沧东断层在盆地中北区伸展位移量相对较大,同时盆地内部NNE向基底断层右旋走滑诱导NE向基底正断层对盆地伸展变形做出贡献。新近纪,盆地在后裂热沉降过程中NNE向基底断层仍然有右旋走滑位移,致使盆地中部发育NE向盖层正断层。

  • 标签: 渤海湾盆地 黄骅坳陷 新生代 伸展量 时空差异性
  • 简介:早在上世纪60年代,沉积学家Pettijohn和Potter曾经将形成原生沉积构造地质作用划分为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变形作用.在沉积期间和沉积之后到沉积物还未固结之前由上述作用所产生沉积构造定义为“原生沉积构造”,包括各种类型层理、层面上各种作用痕迹以及各种变形现象.在该分类之中,叠层石定义为突出沉积面的正生长构造,这种构造由微生物与同沉积胶结作用共同构建而成.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随着研究程度深入,沉积学家们越来越认识到除了叠层石以外,微生物还会形成一种并不突出于底层面的原生沉积构造,并认为是微生物席或微生物膜与各种物理作用营力共同作用产物.这些作用营力包括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变形作用.该类沉积构造定义为微生物形成原生沉积构造归为第五类原生沉积构造.正如叠层石主要产在前寒武纪以及显生宙未受到后生动物强烈改造浅水环境中一样,微生物形成原生沉积构造也主要发育在前寒武纪,以及显生宙一些未受到后生动物强烈改造潮坪和潟湖等环境之中.因此,该类沉积构造(第五类原生沉积构造研究,对于前寒武纪沉积环境重塑具有重要意义.燕山地区元古界串岭沟组和大红峪组碎屑岩中变余波痕、皱饰构造和纺锤状裂缝,是碎屑岩中微生物形成原生沉积构造代表;高于庄组第段非叠层石碳酸盐岩(以灰岩为主)层面上发育大型皱饰构造和变余波痕,是碳酸盐岩中微生物形成原生沉积构造代表.这些沉积构造发现和初步研究,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 标签: 微生物 原生沉积构造 研究进展
  • 简介:以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彬县地区侏罗系直罗组下段为研究对象,采用层拉平法精细恢复彬县地区直罗组下段各个时期古地貌特征并划分古地貌单元,探讨古地貌特征对有利沉积相分布控制,揭示直罗组下段铀储集层空间演化特征,明确不同时期地下水流流向,探讨古地貌特征对层间氧化控制作用。辫状河道砂体为有利铀储集层,铀矿(化)体主要赋存于辫状河砂体中,受沉积古地貌控制,主要发育在下切谷中。古地貌控制了地下古水流流向,从而控制着氧化发育和铀成矿。晚侏罗世,彬县地区北部为古隆起区,容易淋滤氧化,不利于铀矿预富集;早白垩世—古新世主成矿阶段,直罗组底部古地貌变为"东南高、北西低"特征,含氧含铀水主要来自盆地东南缘,呈扇形沿着直罗组下段辫状河道砂体渗流,形成层间氧化。古地貌恢复对铀储集层砂体分布特征和铀成矿规律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标签: 鄂尔多斯盆地 彬县地区 侏罗系 古地貌 有利铀储集层 成矿模式
  • 简介:松辽盆地中央坳南部下白垩统泉头组四段沉积时期,松辽盆地地形平缓,基底沉降缓慢,在湖平面整体扩张及浅水背景下河流入湖形成角洲沉积。通过岩心观察、相标志与测井相研究,该区储层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识别出角洲平原、角洲前缘、前角洲3种亚相,以及分支河道、天然堤、决口扇、分支河道间湾、水下分支河道、水下决口扇、河口坝、远沙坝、水下分支河道间湾9种微相。角洲平原、角洲前缘广泛发育,前角洲不发育。角洲平原分支河道通过填积和频繁分叉改道,向湖盆中心方向长距离推进,在角洲前缘浅水区域发育了大量水下分支河道,分支河道与水下分支河道砂体相互切割、叠加,形成了平均宽度200~600m、平均厚度3~8m河道单砂体,(水下)分支河道砂体构成了油气富集主要储集体。该区沉积相精细研究,为进一步调整开发井网奠定了基础。

  • 标签: 松辽盆地 中央坳陷 下白垩统 泉头组 沉积微相 (水下)分支河道
  • 简介:陆相盆地层序发育是在湖盆蓄水量周期性变化条件下实现。层序发育过程实际上是代表在湖水进—退背景下湖泊冲积沉积作用此消长过程。油气成藏与烃源岩形成及储集体发育有关。维层序地层格架为烃源岩和储集体配置提供了约束,形成了各种类型圈闭,从勘探角度可称为油气勘探模型。松西部斜坡区划分出2个巨层序、4个超层序和8个层序。层序Ⅵ由湖进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和湖退体系域组成,本文即以此为例,论速层序地层格架中油气勘探模型。模型I、Ⅱ、Ⅲ分别对应于湖退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和湖进体系域,其中湖进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可作为主要烃源岩.而湖退体系域可提供储集岩。

  • 标签: 层序地层 油气勘探 烃源岩 储集岩 圈闭
  • 简介:文中报道了天津市北部燕山山前地带共4个高岩心采取率钻孔沉积学、地层学、年代学和微体古生物综合研究。420个热退磁样品磁倾角曲线显示,具147 ̄ ̄m厚松散地层标准孔Z3孔下部地层属于2.58 ̄ ̄Ma松山(Matuyama)极性。随着地壳沉降,只是从早更新世,冲积扇侧缘泥质沉积物才开始充填了底砾岩层之上沉积空间,形成广义山前盆地泛滥平原;与传统上视为上新统特征沉积红棕色黏土类似的亮黄橙—黄橙色—亮红棕色黏土,延续出现到早更新世中期,当时区域沉降中心位于距离山前断裂不足4 ̄ ̄km处。0.78 ̄ ̄Ma以来布容(Brunhes)极性厚57.8 ̄ ̄m。谨慎依据120 ̄ ̄ka布莱克(Blake)亚时确定上更新统后,可见中更新统大部缺失,与天津市区沧县隆起和北京永定河冲积平原南部所见此时地层间断十分相近。3个钻孔7个14C测年数据证实,距离山前断裂不足2 ̄ ̄km钻孔45 ̄ ̄ka以来地层最厚达41 ̄ ̄m;显示自MIS3初始期,沉降中心向北迁移更靠近山前断裂,且在构造断裂作用下形成了新狭义山前盆地。研究区可见15 ̄ ̄ka富有机质黏土及上覆泥炭,表明末次冰消期开始气候转暖首先影响到华北平原山前地区。此项工作为研究晚新生代以来“源到汇”过程中渤海湾西岸沉降提供了一个基准点。

  • 标签: 燕山山前盆地 磁性地层 14C年代学 燕山隆升 中更新世地层间断 渤海湾西岸
  • 简介:鄂尔多斯盆地叠统延长组长6油层组是盆地内中生界最重要含油层段之一。长6油层组以储集砂体发育、成因类型多样为特征。其中,位于湖盆中部华池—庆阳地区在长6油层组沉积演化过程中广泛发育了一套与古地震事件有关液化变形构造砂体。该地区长6油层组砂体中所发育液化变形构造类型主要包括:负荷及砂球构造、振动液化卷曲变形构造、沙侵蘑菇、液化岩脉、液化摆动构造等。地震事件与重力滑塌所形成变形构造区别主要表现在:变形构造优势方位、是否存在滑动和是否存在均一化层。与古地震事件有关液化变形构造砂体和其他成因类型砂体叠置,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为地震事件成因砂体与正常沉积作用所形成砂体(角洲前缘砂体)叠置;二为地震事件成因砂体与由地震作用导致角洲前缘滑塌再搬运而形成浊积砂体叠置。最后,建立了不同沉积作用所形成砂体成因模式。

  • 标签: 鄂尔多斯盆地 长6油层组 液化变形构造 变形构造成因 砂体叠置关系 成因模式
  • 简介:依据渤海湾盆地车镇凹陷车西洼陷陡坡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下段岩心、测井以及维地震资料,对研究区“源-汇”系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车西洼陷沙下段为一个级层序,并可进一步划分为低位、湖侵与高位3个体系域,其陡坡下段发育杂基支撑中砾岩、碎屑支撑中砾岩、杂基支撑细砾岩、碎屑支撑细砾岩、砂质砾岩、含砾砂岩、粗砂岩、中砂岩、细砂岩、递变层理砂岩、滑塌岩等11种重力流成因岩石类型及深湖泥岩,表现为典型近岸水下扇沉积;不同体系域时期扇体规模整体呈“由大变小,再变大”演化趋势。(2)车西洼陷陡坡自西向东识别出6套供源体系,可分为有沟道为主供源体系和滑塌为主供源体系,分别形成沟道供源为主近岸水下扇和滑塌供源为主近岸水下扇类型,其中滑塌供源为主近岸水下扇中滑塌变形构造更发育、更普遍,但其扇体规模较沟道供源为主近岸水下扇小。(3)进一步“溯源”分析结果表明,沙下段沉积时期,研究区物源区母岩以碳酸盐岩为主,其在强烈构造活动、湿热气候作用下,易于发育石漠化古地貌,剥蚀作用较为强烈,由此形成频发季节性重力流进入湖盆,形成该地区近岸水下扇沉积;不同体系域时期扇体规模差异主要受物源区气候和植被覆盖控制。

  • 标签: “源-汇”系统 沙三下段 陡坡带 车西洼陷 车镇凹陷 渤海湾盆地
  • 简介:摘要通过岩心和测井资料分析,系统研究了松辽盆地中央坳滨北地区上白垩统青山口组沉积特征;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编制出了研究区上白垩统青山口组各亚段砂岩含量、暗色泥岩含量和紫红色泥岩含量等单因素图件,在此基础上做出沉积相图,深入分析了研究区沉积演化规律。研究表明,青山口组主要发育角洲和湖泊2种沉积相,进一步分为角洲平原、角洲前缘、滨浅湖和半深湖-深湖4种沉积亚相。从研究区边缘到中心,沉积相类型由角洲平原亚相渐变为角洲前缘、滨浅湖和半深湖-深湖亚相;自下而上由半深湖-深湖亚相逐渐变为滨浅湖、角洲前缘、角洲平原亚相。青山口组沉积时期可划分为青山口组沉积早期、青山口组沉积中期和青山口组沉积晚期。不同时期、不同构造单元沉积特征表现各异,从青山口组沉积早期到青山口组沉积晚期,研究区湖盆发育总体表现出规模由大到小特点。

  • 标签: 沉积相 沉积演化 青山口组 滨北地区 松辽盆地
  • 简介:在详细野外剖面工作基础上,通过岩性特征、沉积构造及沉积序列等系统观察研究,发现济源盆地下侏罗统鞍腰组重力流沉积由滑塌沉积、砂质碎屑流沉积和浊流沉积构成。滑塌沉积以砂岩和泥岩混杂、岩层滑动变形以及泥岩呈碎块卷入砂岩层中为特征;砂质碎屑流沉积常呈厚层块状,颗粒分选和磨圆较差,杂基较多,可见漂浮于层内石灰岩砾石;常见浊流沉积分为2种类型:具有明显正粒序结构浊流沉积和砂泥岩薄互层浊流沉积,可用鲍马序列来描述。鞍腰组重力流沉积可划分为3个沉积序列:序列A记录了滑塌沉积→砂质碎屑流沉积→浊流沉积→深湖沉积转换过程;序列B表现为砂质碎屑流与浊流沉积叠覆;序列C由浊流及湖泊沉积构成,并经历了由序列A→序列B→序列C沉积演化过程。重力流形成受秦岭造山于早侏罗世沿门峡—鲁山—舞阳断裂发生逆冲推覆作用控制,其沉积演化指示了秦岭造山造山作用由强到弱过程。

  • 标签: 济源盆地 秦岭造山带 早侏罗世 鞍腰组 重力流沉积
  • 简介:四川盆地寒武纪台地滩相储集体是一套重要油气勘探目的层,准确预测其发育部位、储集性能与分布规律是其油气勘探重要基础,其中,寒武纪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古地理与构造一沉积环境研究是储集体预测关键。根据野外实测剖面、钻井和测井分析、地震资料,应用活动论构造一古地理思想,在沉积地质条件、区域连井地层剖面,地层厚度与沉积相等分析基础上,综合编制了寒武纪各个时期构造一沉积环境图件,反映了四川盆地寒武纪古地理特征及盆地演化。四川盆地寒武纪整体呈现西高东低、北高古地理格局,西部发育潮坪和滨岸等碎屑岩沉积相,中东部发育缓坡相、台地相及台地边缘浅滩相等。沉积相在时空上响应为由早寒武世梅树村期局限台地-筇竹寺期碎屑岩台地和深水盆地-早寒武世沧浪铺期滨岸一混积台地-早寒武世龙王庙期碳酸盐岩缓坡-中寒武世陡坡寺期蒸发局限镶边台地-中晚寒武世洗象池期成熟镶边台地演化过程。其中,筇竹寺期为巨厚烃源岩生成期;龙王庙期和洗象池期,为碳酸盐岩储集层发育有利时期;龙王庙期及陡坡寺期发育蒸发岩可形成良好盖层。

  • 标签: 古地理 构造一沉积环境 构造演化 寒武纪 四川盆地
  • 简介:油田位于济阳坳洼陷内,是山东省胜利油田储量最大亿吨级深层低渗透块岩性油藏,主要含油层系为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二段和沙段,属中孔低渗透砂岩储层.低渗透砂岩储层成因机理十分复杂,为了更精确预测有效储层分布及其内部储集性能差异,应用成岩储集相概念在渤油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开展了低渗透储层质量评价研究.该项研究是建立在储层沉积相、成岩作用研究基础上,通过分析低渗透储层成岩作用对储集物性影响及成岩作用阶段划分,认为造成本区储层砂岩渗透率较低主要原因是成岩期各种自生矿物充填和胶结作用.选用流动层指标、孔隙度、渗透率、粒度中值、泥质含量、孔喉半径均值和变异系数等七项参数,采用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方法,将渤油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划分为四类成岩储集相,阐述了各类成岩储集相特征,并结合沉积相,实现了成岩储集相时空展布.研究成果将对低渗透砂岩储层开发起到指导作用.

  • 标签: 成岩 渤南油田 沙河街组 低渗透储层 低渗透砂岩储层 沙二段
  • 简介:微生物碳酸盐岩是当前沉积学研究热点之一,但关于古近系湖相微生物碳酸盐岩报道还非常少。为探讨山东平邑盆地古近系官庄组中段湖相微生物碳酸盐岩形成机理,笔者进行了野外实测以及室内偏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研究结果认为:(1)研究区微生物碳酸盐岩主要有核形石、叠层石和凝块石;(2)在核形石、叠层石和凝块石内部均发现了球状微生物化石、席状体和凝块状泥晶等微生物成因显微组构,表明了它们形成过程中共同生长、粘结和钙化等微生物作用;(3)微生物作用对环境变化比较敏感,水体较小、变化频繁湖泊环境,对微生物碳酸盐岩结构和形态发育有很大影响;核形石、叠层石和凝块石形成环境大致呈现出水动力依次减弱、陆源碎屑物质依次减少、水深依次加大规律;(4)提出了研究区微生物碳酸盐岩成因模式,认为这3种微生物碳酸盐岩正是以微生物活动为共同基础,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形成

  • 标签: 微生物碳酸盐岩 形成机理 微生物作用 形成环境 古近系 平邑盆地
  • 简介:浅水角洲储集层在陆相湖盆油气勘探中具有重要意义,但基于密井网资料精细研究仍十分缺乏。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理论为指导,以松辽盆地扶余油田DT91区块白垩系泉头组四段第Ⅲ砂组14余口取心井岩心资料和700余口密井网测井资料为对象,分析了高频基准旋回下浅水角洲及其砂体发育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浅水角洲储集层主要发育在河道、漫溢砂、分流砂坝、天然堤、决口扇和席状砂等6种成因砂体,以河道砂体和分流砂坝砂体为主。(2)在岩心和测井曲线上可识别出河道底部冲刷、进积—退积作用、退积—进积作用和湖泛等4种基准旋回物理界面;并识别出3大类、7亚类超短期基准旋回类型。(3)高频基准旋回演化过程中,湖泊浅水角洲沉积区可容空间变化不大,沉积物供给通量在可容空间增长速率(accommodationincreasingrate,A)和沉积物供给通量(sedimentsupplyrate,S)比值A/S变化中起着主导作用,进而控制着成因砂体数量和空间接触关系。当A/S值由小变大时,浅水角洲规模快速变小,成因砂体数量也相应减少;同时,成因砂体垂向接触方式由下切叠加式→加积叠加式→孤立式变化,砂体平面分布复合连片程度也发生由高到低变化。

  • 标签: 基准面旋回 浅水三角洲 成因砂体 发育规律 扶余油田 松辽盆地
  • 简介:中下扬子区广泛分布着叠纪滩相、潮坪相和岩溶3类碳酸盐岩。根据成岩作用类型、成岩组构、孔隙类型和成岩环境等特征对3类岩石进行比较。滩相碳酸盐岩主要成岩作用是在海水渗流、潜流和淡水渗流、潜流成岩环境下产生胶结、云化和溶解作用。潮坪相白云岩和富含石膏蒸发岩则以高盐度海水渗流同生毛细管蒸发浓缩云化作用为主,在大气淡水渗流或潜流成岩环境下则以去云化、去膏化和溶解作用为主。岩溶碳酸盐岩-蒸发岩及其岩溶堆积角砾岩主要经历早期海水强烈蒸发作用下同生云化作用和晚期表生淡水环境下岩溶作用。上述主要成岩作用使3类岩石次生孔隙率增加。因此,成岩作用对其成为有希望储层起到了主导作用。

  • 标签: 中下扬子区 三叠纪 碳酸盐岩 成岩作用 成岩环境 岩溶带
  • 简介:济阳坳孤东油田七区西馆陶组上段为典型曲流河沉积,其中Ng5^22单层发育2个大型点坝砂体,在系统点坝砂体构型表征基础上,探索了储集层构型界面的几何建模方法,将构型界面模型嵌入到基于维结构化网格体相模型中,建立了研究区26—295井区真正意义上、更符合地下实际维储集层构型模型,再现了成因微相内部构型单元及界面的空间分布特征,满足了维油藏数值模拟需要。点坝内部侧积层向废弃河道方向倾斜,延伸到距点坝顶分之二位置,点坝砂体表现为“半连通体”特征。建立了点坝内部剩余油分布模式,并指出挖潜措施。该方法在研究区应用效果较好,并可以推广到其他相似油田,这对丰富储集层地质学理论及提高油田开发效率均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济阳坳陷 孤东油田 储集层构型 剩余油 储集层建模 点坝
  • 简介:下切谷是陆上一种常见侵蚀地貌,古今均十分发育,但是不同盆地、不同时代发育下切谷,无论是在沉积充填特征还是平面展布形态等多个方面都大相径庭。为此,作者依据曼宁公式进行理论推导,再结合分析北海盆地维京堑发育典型下切谷实例以及前人进行相关水槽实验结果总结认为:地形坡度、基准下降速率及幅度与下切谷所侵蚀地层岩性是影响下切谷发育模式最主要因素。这些因素共同控制了:(1)下切谷弯度指数及宽深比,(2)下切谷平面上发育密度及其规模,(3)与下切谷伴生陆棚角洲、陆棚边缘角洲沉积厚度及展布范围。海侵过程中下切谷沉积充填类型及岩性,受平均基准面上升速率及沉积物供应量共同控制,根据沉积充填类型及岩性不同可将其划分为富砂型陆棚角洲充填及富泥型河口湾充填两类。

  • 标签: 北海盆地 维京地堑 下切谷 主控因素 陆棚坡度 基准面变化
  • 简介:综合地震反射时间突变、岩石类型与沉积微相和地层厚度等多种方法来识别断裂坡折,并通过构造平衡剖面恢复方法对所识别的断裂坡折带进行进一步确定,认为柴达木盆地西南地区在古近纪和新近纪发育了七个泉、红柳泉、阿拉尔、阿拉尔东、Ⅷ号、昆北和Ⅺ号断裂坡折。由于青藏高原隆升远程效应,柴达木盆地西南地区断裂坡折可以分为萌芽期和繁盛期2个发展期,分别对应于古近纪和新近纪,且断裂坡折活动强度依次增强。依据断裂坡折发育部位及对沉积相分布控制作用不同,可将断裂坡折划分为浅水坡折和深水坡折:浅水坡折之上发育辫状河相和角洲平原亚相;深水坡折之下发育深水重力流沉积;两者之间以角洲前缘和滩坝亚相为主,是目前油气勘探重点。XI号断裂坡折中部以下地区具备形成深水浊积条件,极有可能是岩性油气藏勘探接替区。

  • 标签: 断裂坡折带 柴达木盆地 古近纪 新近纪 沉积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