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各地经常举办各种各样不同级别的文化活动和文艺比赛。参与者不分年龄大小,也没有社会阶层之分。只要你喜欢都可随时随地唱上几句,舞动几下,玩上几段,从而抒发情感,愉悦身心,丰富生活。作为现代人,更多的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尤其是文化活动,应该说是一种趋势,一种潮流,更是一种时尚。人们通过一些公共文化活动,从中可以发现自我、提升自我,使自己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增添更多的自信和本领,能够更大地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更广阔地拓展个人的生活空间。因此,每逢有文艺比赛,参与者总是趋之若鹜。然而,作为众多的文艺爱好者来说,他们平时喜欢唱歌和跳舞以及其它各种表演,只是出于一种兴趣和爱好而已,当中更多是感性的模仿,而缺少理性的、系统的训练和学习。所以,他们的表演水平都一直停留在比较初级的阶段而少有突破。作为政府部门,尤其是作为群众文化的职能部门,如何去为这众多的文艺爱好者服务?如何去引导和提高这些文艺爱好者的表演水平和整体表演能力?应该说,这是摆在我们文化工作者面前一项重要的工作和任务。
简介:20世纪80年代中叶,我国思想界陆续冲破一些禁区和摆脱"左"的樊篱,各地开始大量发掘和公布了许多过去不敢问津的民间文化遗存,包括常被误解为封建迷信的民间宗教和巫术巫蛊等文化现象.1983年,周扬先生生前曾把这次思想解放,称为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加以论述.正是在这次思想解放运动开始不久,贵州的文化界人士就把安顺地区的军傩--地戏介绍到了全国,从而使我们知道,在那里的乡野民间,至今还保存着五六百年前明代初年朱家王朝以"调北征南"和戍边名义由原居地安徽等地派去的皇家军队的后裔,他们的文化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被保存下来.80年代末,台湾清华大学教授、人类学和民俗学家王秋桂先生主持启动一个庞大的"中国地方戏与仪式研究"计划,安顺地区的军傩--地戏也被列入其中,因而在当地对傩文化进行了相当广泛的调查.课题完成后,秋桂向我们赠送了他本人与当地文化研究者沈福馨两人合作编著的(民俗曲艺丛书,财团法人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1994年出版)一书,从而使我们有了更多的材料,对军傩--地戏也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
简介:<正>西方法律在近代中国的最早传播,应该是林则徐于1839—1842年主持翻译的《各国律例》,这是我国最早简略介绍西方近代国际法的中文译著.继其之后,在魏源的《海国图志》、徐继畲的《瀛环志略》、梁廷(木丹)的《合省图说》以及洪仁玕的《资政新篇》中,都洋溢着对英美等国的立法、司法的介绍之言.尽管他们的介绍极为零碎、肤浅,但毕竟给闭塞、沉闷的中国社会透露了新鲜信息.如果说,自从鸦片战争后,中西文化的交流仅限于西方的“船坚炮利”,那么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迁和“师夷”思想的发展,到了19世纪60至90年代,中西文化交流便扩展到器物技艺、自然科学和少量的社会科学方面,并出现了西学东渐的局面.在“器可变,道不可变”的文化选择取向的规定下,西方法文化作为一种“治之具”、“应世事”之用的文化,得到了一定的传播.其传播媒介主要有以下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