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19、20世纪之交,美国进入工业社会,科技发明、城市化和新闻业的发展影响了传统的隐私状况。催生了新的隐私诉求。新闻报刊无度地侵犯私人生活,引起美国中产阶级精英人士的不满,在他们之中形成了一种"私人生活不受打扰"的个人权利观念。然而在具体司法实践之中,这种权利观念并未被普遍接受。纽约州上诉法院在1902年"罗伯森诉罗切斯特折叠纸盒公司案"中,明确拒绝了隐私权的存在,引起了社会的不满,促使纽约州通过了保护隐私的州法令。此后,在其他州也相继出现了支持隐私权的判例和立法。不过,最终形成的隐私权利偏离了原先的构想,仅仅禁止盗用姓名、肖像和照片的行为。这一结果,根植于世纪之交美国社会对言论出版自由的重视、大众社会与阶级分化的形成、财产权利和个人权利的冲突之中。
简介:文化旅游景点通常被视为是在促进乡愁,在那里,游客们被带回到过去,观看文物或历史古迹。它们往往被展示为传统仪式或艺术表演的静态意象。这种文化的商品化可能不是非常本真的,对民间艺术家来说,他们从中获得的经济收益往往微不足道。印度社会组织banglanatakdotcom发起了“为生活的艺术”(ArtforLife)倡议,旨在增加有着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农村和地方社区的生活选择,一个成功的策略是将艺术家的村庄发展为文化旅游景区。本个案研究讲述了卷轴画家村Naya、Fakiri歌手村Gorbhanga和住着桑塔尔(Santhal)原住民的Tunta村,这些村庄都位于印度东部。在这些村庄中,游客们与艺术形式的实践者即活着的遗产进行互动,享受到一种民间艺术传统的真实经验。艺术家社区已经有能力创新旅游产品和管理旅游服务。节日已成为推进新旅游景点的重要工具,村落也已成为教育旅游目的地。在此过程中,艺术家的平均月收入大幅提高,同时社区的环境卫生和生活条件也得到改善。文化旅游给妇女和年轻人提供了体面的工作机会。本文指出:旅游发展策略可以复兴遗产,增强社区认同感和自豪感,给当地社区带来巨大经济收益,使社区成员拥有并管理旅游业而非成为旅游业的低端工作人员。
简介:有关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美国的基本立场是反对中国代表权变更,尽管在朝鲜战争爆发前后有微妙的区别,此前主要是私下操纵,此后则公开阻挠。英国的投票立场经历了从弃权、赞成中国代表权变更到最终支持美国在联合国搁置对中国代表权问题讨论的演变过程。而且,英国赞成新中国取得合法代表权并不意味着取缔国民党集团的非法代表,其政策转轨亦不同步。在1950年1-6月,英国开始由弃权走向有条件赞成新中国取得席位,美英分歧凸现,各自为自己的立场游说其他安理会成员国。1950年6月-1951年1月是美英分歧与协调的高峰时期,英国逐渐走向赞成接纳新中国代表同时驱逐国民党非法代表的立场。美国则不遗余力地反对中国代表权的变更。1951年2—6月,英国由赞成中国代表权变更转向支持美国在联合国搁置对这一问题的讨论,美英纷争基本平息。美英在这一问题上的分歧除了反映两国对华政策的差异外,也折射出两国对联合国组织的不同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