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正>被评为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的《灵与肉》(作者张贤亮,发表于《朔方》1980年第九期,后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改编拍摄成电影《牧马人》),1981年在文学界引起了不同意见的争鸣。争鸣的焦点,首先集中在如何评价小说着力塑造的主要人物许灵均上。肯定者认为,许灵均是当代文学艺术画廊里成功的一个爱国者的典型形象。作者出色地讴歌了这个“劳动者的爱国深情”,“写得很美,很感人,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热爱祖国、热爱乡土的深情”(西来:《劳动者的爱国深情》,见《人民日报》1981年2月11日)。“他的恋土之情、爱国之诚,在作品中的表现是生动、真实的,饱含深情的,是写得充分的,有说服力的。他的不忍离去,留恋家园,说明他能够抵制物质生活的诱惑,能够抗御享乐主义的侵袭,能够摆脱过去所谓家族和父子观念的束缚,能够摒弃对异国情调
简介:<正>我决定以"边地苦难中的灵与肉"论述杨牧,是因为新疆边地,是杨牧的人生和诗歌生涯的一个特殊时区。它曾使流浪的杨牧经受了罕见的生命苦难,又成就了使他此后成为中国当代著名诗人的诗歌。自20世纪80年代前后,我便阅读了杨牧当时覆盖中国诗坛的诸多诗篇,在我近年来对西部诗歌整体形态的理论关注中进入杨牧的诗歌时曾对他的诗歌情感轨迹发生过疑问—从一个特殊的社会时区和特殊的个人生存背景中走出来的杨牧,到底该给我们呈示一种什么样的特殊的诗歌内质呢?此后我获得了一次契机,这一契机,是由其自传体文学《西域流浪记》和诗集《边魂》所达成的。这两部作品中所呈示的诗人的生命形态和灵魂形态,使我有理由认为,它是杨牧可以岿然于中国当代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