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踏着青石板,隔着鞋也能感受到那细密的纹路。砖格的间隙里潦着水,冒雨的走读生的步伐沾着泥水。渐渐地,湿气染上了风雨长廊的高柱。默默往左一看,果然整个校园的秋意都汇到了这一角落。我顺着长廊的分叉踱进通向科学馆的小径里。雨,还下着,不过不再雨丝如麻,微雨,凉意而已。径旁的矮松草木还是原先那一拨,没了青绿的叶子,倒多了缕木质的芬芳,安静地说着昨天的故事。往里走,银杏叶落了一地,青砖上,径旁的木丛里,泥土里。这才抬头望高处,参差枯枝将天空

  • 标签: 银杏叶 木丛 高中生活 屈子 地黄叶 淡定从容
  • 简介:如果说,《伪满洲国》是迟子建对宏大历史的真实呈现和冷静表述,那么,她新近创作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载于《收获》2005年第6期)则是对边疆弱小民族——鄂温克族的深切关注和满含情感的描绘。从文学史的角度看,这部小说对于提高鄂温克族文学在整个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

  • 标签: 额尔古纳 当代文学史 《伪满洲国》 鄂温克族 长篇小说 《收获》
  • 简介:快与慢,这两个词显然不能概括张生和刘立小说的全部,甚至还有可能遮蔽了更多的东西。在这里,它似乎只涉指二人小说的节奏,但又好像远远不止这些。在极短的篇幅内,在行云流水中,张生往往用润物细无声般的节奏浓缩了一个一生的命运。如果将张生作品与某种武术套路相比,我发现它首先是"降龙十八掌";内力深厚,

  • 标签: 张生 小说 立杆 武术套路 节奏 遮蔽
  • 简介: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欲去,却被一条鱼挽留。它便于流水的动态中跃上了,成为永恒的化石,与子同在。当我在一位年轻画家描绘的作品中,看到这条鱼的时候,我已经步入知天命之境。心境与情境都有如这条石化的鱼儿一般,缠绵在时光深处,不时回头张望。我曾经问年轻画家,为什么要在岸上画一条鱼化石呢?他没有直接回答我的问题,而是说,在时空的河流里,每一条鱼儿都有第三条。左岸是现实,右是意境,第三条才是想象。

  • 标签: 知天命 化石 画家
  • 简介:大约1976年读中专的时候吧,我画了《迟到》,又画了小品《村童四季》,本科时画了《瑞雪》,后来又画《五谷》画《牛羊》,我画中的人物渐渐成了"儿童"。我也画过别的,比如历史画,乡风民俗画,仕女美人画,但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在灯下写

  • 标签: 长大 牛羊 五谷 少年 心境 玉米
  • 简介:一、从冰释到交融在中国当代文学和世界华文文学的完整版图已经赫然定型的今天,回望海峡两当代文学、文化活动从相互隔绝、对立,走向逐渐的冰释、融和,进而实现全面频繁交流的历程,我们不免要惊异于时光的荏苒,另一方面自然也会感念岁月的有情。这段历程的起点.恰在我国对美、日等“第一世界”西方大国的外交取得重大突破,从国际政治舞台上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了“一个中国”合法完整主权地位之后的1970年代中期,迄今算来,时间跨距已近三十年。

  • 标签: 中国当代文学 海峡两岸 世界华文文学 进程 “一个中国” 文化活动
  • 简介:爱伦·既是19世纪美国作家、诗人、评论家,又是恐怖小说大师,侦探小说之父。《贝伦·妮丝》发表于1835年,同《莫雷拉》《丽姬亚》一样,都属于以女性名字为题目的哥特风格作品,是爱伦·杰出的短篇小说之一。"美女死亡"、"病态疯狂"仍是他最热衷的主题。爱伦·倡导塑造统一的效果。本文试从恐怖环境、叙事角度、人物塑造、恐怖意象等方面解读这部作品的恐怖效果构建,旨在更好地理解爱伦·的心灵"恐怖"主题。

  • 标签: 效果论 爱伦·坡 《贝伦·妮丝》
  • 简介:如果从1946年9月在延安的《解放日报》副刊上连载算起,李季的叙事长诗《王贵与李香香》已经面世整整六十年了。这篇作品诞生伊始,即好评如潮,并为其作者本人赢得了广泛的声誉。在延安负责宣传工作的陆定一著文介绍说:它“用丰富的民间语汇来做诗,内容形式都好”。时在国统区的郭沫若也誉之为“文艺翻身”的“响亮的信号”。身在香港的周而复更是热情洋溢地赞道:“一颗光辉夺目的星星,从西北高原上出现,它照耀着今天和明天的文坛。”类似这样的揄扬褒奖之声,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因为直到那时,人们还坚持认为它“开一代诗风,……是不朽之作”。

  • 标签: 《王贵与李香香》 新诗 李季 大众化 民歌 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