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赵明熙的短篇小说《洛东江》作为殖民地时期阶级文学运动的代表性作品,被视为向无产阶级文学(KAPF)"第一次转向"的象征性作品。主人公朴成运曾试图去模仿殖民者"日本"的文化,然而终究还是未找到归属感,在本土文化和殖民文化之间彷徨,最终决定通过拒绝殖民主义意识形态以及找回殖民地以前他们的过去来进行反抗。由此朴成运通过洛东江这一民族空间深化了自己的民族意识并看到其中深层的阶级问题。从阶级论来看,可以通过对阶级矛盾的分析找出韩国当时各种社会问题的根源,从这一层面上,本文试图从后殖民主义角度以霍米·巴巴关于混杂性的理论,结合阶级中心目的论社会主义叙事对该作品进行分析,探讨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混杂性是如何推动主人公意识到民族问题并最终看到其中深藏着的根本原因——阶级问题的。

  • 标签: 赵明熙 《洛东江》 混杂性 后殖民主义思想 阶级意识
  • 简介:“OPI日语口语教学模式”是我校教学改革项目“基于OPI测评方式的日语口语教学法研究”中提出的主要教学改革内容。其主要原理是为达到外语口语学习的应用性目标,把OPI测评方式的方法、手段应用于日语口语教学课堂;同时,利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的支架式教学方法中,“协作学习”的优势来弥补OPI教学模式在课堂效率方面的不足;最后指出继承现有外语教学方法中重视语音、语法、词汇等语言基础能力培养等优良传统的必要性。在实践中实现了先进的教学理论与积极的教学改革、优秀的传统教学方法的结合。

  • 标签: 教学改革 建构主义OPI 教学模式 支架式教学
  • 简介:从资本主义转向“四本主义”──日本人评价企业形象的最新标准吉林大学于长敏「资本」和「四本」发音一样,都读作。但是把资本主义改成「四本主义」可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游戏,它意味着企业形象的转变,预示着新企业文化时代的到来。资本是指经营工商业的本钱,其中也包括...

  • 标签: 企业形象 资本主义 日本文化 无形资本 文化事业 住友财团
  • 简介:形容词连用形+“”与形容词终止形+“”这两种表达译成汉语时,意思有时非常接近,因而初学日语的人容易分不清两者的异同以至于在使用上出现将两者混用的现象。这里简单地谈一下两者的具体用法。

  • 标签: 终止形 说话人 意义变化 临场感 心理状态 你我
  • 简介:当代外语教学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如何科学而有效地在外语教学的实践中贯彻和落实这一思想,此乃目前俄语教学亟需认真思考和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秉持外语教学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途径的观点,立足于俄语语言个性理论的视角,分析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结构要素及其特点,探讨在俄语教学实践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以期为内涵式俄语人才培养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 标签: 语言个性理论 跨文化交际 能力培养 途径 方法
  • 简介:民族文化是语言研究中无法回避的内容之一。从现有的相关研究成果来看,绝大多数学者都侧重研究具体事物或现象的民族性方面,而对揭示语言与文化关系的理论方法进行对比却少有论及。本文拟以揭示语言与文化关系的各种理论为研究对象,以民族文化为切入点,通过文献调查、思辨、比较等研究方法对所涉及的理论进行梳理,对其理论模式特点进行论证和对比,以期为语言与文化关系的多角度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文化 语言国情学 语言文化学 民族心理语言学 文化符号学
  • 简介:本文介绍了Chomsky语段理论的主要内容,并根据该理论对日语中包含普通和复杂事件结构的两类句式进行了尝试性分析。结论是:日语句子能够在CP+TP+v*P/vP+VP的大框架内被推导出来。被动语素“(r)are”是表示被动的功能范畴,扩展论元结构完整的v*P或者论元结构不完整的vP。在间接长被动句的推导过程中,隐性APPL语素①引导非核心的APPL论元进入动词的基础论元结构,并使之升格为核心论元。

  • 标签: 最简方案 语段 推导 功能范畴 隐性APPL语素
  • 简介:运用格雷马斯(GreyMaas)结构主义叙事理论,分别从角色模式、叙事程序、符号矩阵三个层面对《温达传》进行分析,可以知道《温达传》是通过叙事中的主体转换来完成对温达英雄人物形象的建构。从结构主义叙事的角度对《温达传》进行分析,很好地解释了温达成为英雄的缘由。

  • 标签: 《温达传》 角色模式 叙事程序 符号矩阵 主体转换
  • 简介:たいへんけっこうだといます东北民族学院王秀文昨天下午,公司经理莫里先生把兰尼尔先生和高田先生叫到他的办公室,向他们解释一项为发展公司业务而拟定的新计划。莫里先生讲完之后,征求他俩对此的看法。高田先生说(我认为很好)。兰尼尔先生以为莫里先生和高田先生...

  • 标签: 东北民族 表达方法 日语 犹豫不定 语言问题 公司经理
  • 简介:命制俄语专业标准化考试阅读试题过程中,为达到较好的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命题者需要认真考虑诸多因素:文章的题材和体裁、选材的长度、生词总量、考点的选择、设问的角度、设问的覆盖面、选项的设计、选项的排列、选项间的关联、问题与选项的用词总量等。标准化考试中,对阅读材料的选择是有严格要求的:通常不得选用内容涉及武装冲突、宗教信仰、种族歧视、性别歧视、考试成败、失去亲人、负面国情。本文探讨了上述问题和命制阅读题的主要依据;选材与压缩、设问与选项、用词总量与考点;设问角度与句法结构;正确项与干扰项的编写等。

  • 标签: 标准化考试 阅读试题 命制理论 命题方法
  • 简介:托尔斯泰对宫本百合子的处女作《贫穷的人们》的创作具有重大影响,这种观点已然得到诸多评论家和作者本人的确认。但是,宫本百合子究竟受到托尔斯泰哪些作品的直接影响,始终停留在猜测与臆想阶段。通过对比研究托尔斯泰的作品和《贫穷的人们》,可以发现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不仅给予了宫本百合子思想上的支撑,其作品《一个地主的早晨》更是为《贫穷的人们》提供了写作模板。另一方面,宫本百合子也并非完全照搬托尔斯泰的模式,《贫穷的人们》同样呈现出不同于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特质,完成了从接受到变异的转换。

  • 标签: 贫穷的人们 一个地主的早晨 托尔斯泰 宫本百合子 人道主义
  • 简介:本文基于德国功能主义学派的翻译理论,以2013年至2015年三年间政府工作报告日译本为例,结合笔者三年间所做的受众调查中发现的典型译例,从文本类型、目的三法则角度探讨政府工作报告的对外翻译策略,指出功能翻译理论能够有效地指导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工作。本文认为,为提高对外传播效果,(1)译者应判断文本类型并有采取相应翻译方法;(2)应在忠诚于翻译发起者和译文受众的前提下确定翻译目的;(3)译者可以并应当在取得翻译发起人认可的前提下,针对译文受众的需求进行摘译、编译、改写。

  • 标签: 功能翻译理论 政府工作报告 中译日 受众接受
  • 简介:概念整合理论由认知映现理论发展而来,语法整合是通过输入空间的选择性投射形成整合结构,整合结构可能具有输入空间中不具备的结构。在日语中,认识情态多作为结句出现在句末,但因为其语义强调个体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认识和判断,认识情态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介入名词性从句。在认识情态与名词性从句中的整合过程中,有些情态的原有语义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这些变化就成为认识情态与名词性从句的整合特征。

  • 标签: 概念整合 整合特征 认识情态 名词性从句
  • 简介:本文以山西乔家大院公示语日译误译为例,用功能翻译理论解析了其错误的原因,并对其改正的办法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景区的公示语翻译应根据公示语的类型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其中部分指示型提示型以及限制型强制型公示语翻译应遵从以目的语文化为主导的翻译原则;部分指示型提示型公示语以及简介型公示语翻译应遵从以目的语文化为主导、源语文化为辅的翻译原则。

  • 标签: 乔家大院 景点公示语 功能翻译理论 规范化
  • 简介:近读一篇针砭不正之风的杂文,题为《谈变通》。该文给“变通”下的定义是:改变原则,以求通得过。此定义似乎也可用来解释翻译中的变通,即改变原语的结构形式,使译语得以通达。变通所以成为翻译中常用的手段,主要由于三方面的需要:语法需要,表达需要,沟通不同文化的需要。变通包括许多内容,如词语转换等,本文只讲翻译中的隐显变换。

  • 标签: 使译 隐显 汉语成语 对应词 求通 汉语句子
  • 简介:李白是我国唐朝的著名诗人,他的一首五言绝句"静夜",千百年来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其流传之广几乎可以说已达到了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地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故乡."全诗古朴优美,通俗自然,而且四句诗浑然一体,天衣无缝,仿佛不是人工所作,真令人不忍心改动诗中任何一字一句.

  • 标签: 明月 李白 诗人 五言绝句 《静夜思》 通俗
  • 简介:在笔者提出的翻译的三项原则中,其中有一项是“汉”(和)化”。什么是汉化?钱钟书在1964年发表的《林纾的翻译》一文中指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别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

  • 标签: 文中 功能对等 从一 日语学习 十七世纪 中日交流
  • 简介:话语语言学作为对索绪尔结构语言学的批判性发展,研究的重点从语言的结构转移到了语言的应用上。根据语言使用的不同性质。它也提出了“两论”:话语体系论和叙述体系论。这“两论”对文学研究的影响和启示,一言以蔽之就是对话语的“行为性”和“语境”的重视,即研究的目标在于探明某一特定话语是由谁在何时何地、对谁、在何种情况下、抱着何样的意图而发出以及造成了何种后果。作为“叙述体系”(第三人称叙述)的文学话语,是一种隐蔽了“物语行为”(“话语行为”)和说话者存在的貌似“客观”的描述体系;与此相反,作为“话语体系”(第一人称叙述)的文学话语,则是一种一刻也离不开叙述者的“物语行为”的“主观”的讲述体系。通过对文学话语做上述两种区别性的研究,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番与以往大不相同的崭新景象。

  • 标签: 话语理论 人称 物语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