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4 个结果
  • 简介:俗话说,生一个孩子容易,养一个孩子难,教育好—个孩子更难。这是很有见地的。“望子成龙”的思想人皆有之,但不同的教育方法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诗歌,以其能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和精神情趣,富于想象,语言凝练且形象生动,具有节奏韵律,朗朗上口等特点,长期博得人们的喜爱。许多有识之士都注重用诗歌来教育下一代,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对儿孙们的期望,也包含了作者本人的辛酸经历和体验。

  • 标签: 示儿诗 “望子成龙” 社会生活 高度集中 形象生动 节奏韵律
  • 简介:本书是关于节令的专题性诗歌选本。全书从汉代至清代的大量诗歌中选取了有关歌咏传统节日的诗歌共301首,对元日、立春、元宵、寒食、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腊日、除夕等11个节令进行了分类整理。本书对每一个节令都作了源流演变、风俗习尚的探讨和介绍;对每首除作出简明扼要的注释外,还附有一段言简意赅的赏析,使得这些古典诗歌的思想性、艺术性以及诗歌中体现的风情民俗得到了更好的呈现,对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作品有很大帮助。

  • 标签: 诗三百 节令 诗歌选本 古人 传统节日 分类整理
  • 简介:李清照与席慕蓉思乡内容的相同点是:深挚的爱国情怀与民族意识;女性意识的初步觉醒。内容的不同是:思想情感抒发的指向不同;现实理性与宗教信仰的不同。两人思乡在艺术手法上的相同点是:借景抒情,意象鲜明;典雅含蓄的艺术风格;善用比喻与夸张的修辞。艺术手法的不同有三个方面:意象选取;写作手法;艺术形式。究其不同的原因,与二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诗人个性与文学观念有关。

  • 标签: 李清照 席慕蓉 思乡诗 比较
  • 简介:“你们喜欢读小说,还是喜欢读诗歌?”正式上课之前,我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小说。”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为什么?”“小说有情节,而诗歌晦涩朦胧,需要细细品味才行。”

  • 标签: 诗歌 小说 学生 晦涩
  • 简介:1999年,洛夫将他最新一部诗集定名为《雪落无声》,交由尔雅出版社出版,《未寄》即是其中的一首。诗人在自序中解释选择“雪落无声”作书名时说:“因为我很喜欢这个意象,它所呈现的是将我个人的心境和自然景象融为一体的那种境界。

  • 标签: 洛夫 诗集 景象 诗人 意象 呈现
  • 简介:<正>《木兰》“唧唧复唧唧”一句中“唧唧”一词,对它的理解,历来颇多分歧。余冠英先生选注的《汉魏六朝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308页)注为:“唧唧,叹息声。”林庚、冯沅君二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看版上编第一册第266页)亦云:“唧唧,叹息声。”黄丘洲先生《文言难句例解》(福建教育出版社)注云:“‘唧唧’解为‘织布声’切近实际。”朱星先生在《注释学刍议》(《河北师院学报·哲社版》1979年第一期)中历数了九条理由,认为“‘唧唧’不是叹息声,而是机杼扎扎之声”。席文天先生在《〈木兰〉注解订疑》(《文史知识》)中华书局版1991年第11期第110页)一文中认为“唧唧”当指“虫鸣声”。此三说中正确的解释应是哪一种?

  • 标签: 《木兰诗》 人民文学出版社 注释学 呜声 折杨柳 诗歌
  • 简介:<正>本文选择宋初两位诗人王禹偁、杨亿的用韵作为研究对象,目的除了借以探讨北宋初期的语音情况外,还在于上继唐诗、下联宋词用韵的研究。因为打开《全宋词》,可资研究的词人实自宋仁宗时的柳永、张先开始,所以我们企图填补宋初这段空白。王、杨二位都是宋初诗坛的著名作家,他们的作品应具一定的代表性。

  • 标签: 杨亿 韵系 近体诗 古体诗 王禹偁 借韵
  • 简介:作为时代的一面镜子,《夜雨灯录》立体化地展现了中国晚清社会的民生百态:反映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黑暗现实,同情下层人民遭受的种种苦难;揭示世风的污浊和道德的沦丧,颂扬善行美德和良知侠举;揭露封建礼教对广大女性的残酷桎梏,发掘女性身上的人性美、道德美,赞颂她们的义、侠、智、勇;披露当时社会上各种旧俗陋习,揭示邪教的虚伪本质,讽刺“时文”和官场的阿谀奉承。

  • 标签: 宣鼎 《夜雨秋灯录》 晚清社会 民生百态
  • 简介:提到音乐,大多数人都会想起《琵琶行》。其实唐朝有许多以抚琴弹筝、鸣钟动磐、吹箫放歌为题材的音乐,也因此成就了李白、李颀、白居易、韩愈、常建等等善写音乐的诗人。许多敏感、善听的唐朝诗人,用无声的文字、娴熟的笔法为我们诠释了流传千古的美妙乐章,具体表现在:

  • 标签: 唐朝诗人 音乐诗 高山流水 艺术 《琵琶行》 白居易
  • 简介:中国古典诗歌因其“以言造象,立象尽意”的表情达意方式,使得诗歌具有形象性、美观性、情感性。古诗词教学应立足这个特点,走一条既能遵循古诗词特点又能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的教学之路。笔者以此为基础,展开“以画入诗品味,浓妆淡浓总相宜”的教学活动,将诗歌中学生感悟的意象、情感、心境,转化为可见可感的线条、形状、色彩,提高了学生诗歌感悟能力与鉴赏能力。

  • 标签: 古典诗歌 以画入诗 诗境 诗情 诗法
  • 简介:美国著名诗人加里·斯奈德(GarySnyder)于1958年在美国《常春藤评论》杂志上发表了译著《寒山二十四首》,数量虽小,但影响深远,使在中国文学史上长期处于边缘地位的唐代诗人寒山和他的诗篇在美国大放异彩,成为中国文化外译中的经典案例,并一度成为美国年轻一代追捧的精神偶像。寒山及其诗作在美国广为流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试以拉斐尔的改写理论为基础,以斯奈德的寒山英译为研究对象,从诗学、意识形态、赞助人等因素出发,阐述翻译过程中来自各个方面的影响和操控,以便探析寒山热的深层原因。

  • 标签: 改写理论 斯奈德 寒山诗
  • 简介:诗人黄淮曾以《雾》为题,作独句鞭笞“四人帮”;“造成的迷惘不会持久。”改革开放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后,一小撮倒爷兴风作浪.乘机大捞一把,诗人鲁行也曾以《鼠》为题作独句嘲讽之:“‘富’起来的都该嘉奖吗?”我在一则题为《小诗不小》(1991年4月号《诗刊》)的诗话里,即以此二为例,说明短

  • 标签: 吴奔星 四人帮 非诗 格言 改革开放 艺术功能
  • 简介:创作能让学生提升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能力。在指导学生进行微写作时,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进行鉴赏,体会诗歌的意象;而后让学生在仿写中锤炼语言;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将微发表到网络上,进行互动交流;组织学生成立诗社,参加课外活动也是提高学生微写作能力的好方法。

  • 标签: 微诗 写作教学 初中语文
  • 简介:谢灵运以清新秀丽的笔调描绘山水,其山水在文学史上可谓成就不凡;杜甫虽不以山水闻名,但其山水亦成就斐然。就山水而言,杜甫对谢灵运有继承又有发展,两人均重视对山水景物的描摹刻画,杜甫更是将写实手法推向高峰。除此之外,杜甫笔下的山水更注重情景关系,达到了浑融的艺术境界,此乃对谢灵运山水的一大突破。

  • 标签: 杜甫 谢灵运 山水诗 随物肖形 情景交融
  • 简介: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是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他创造了俄罗斯的民族文学和文学语言,是俄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和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奠基人。郭沫若很是称赞和佩服普希金,指出:“他的作品异常清新俊逸,有莫扎特小夜曲中的愉快鲦鱼,拉斐罗绘画中的生动气韵。”①高尔基评论普希金的诗歌,“好像我走进了一片树林中的草地,到处盛开看鲜花,到处充满着阳光。”

  • 标签: 普希金 《致凯恩》 诗人 赏析 纯洁 昙花
  • 简介:《桃花源记》(初中语文第二册)选自《陶渊明集》,不少教师以为它是《桃花源》前面的一篇“序”。这类看法还常见于一些语文教学参考资料。如南通师专中文科古代文学教研组编写的《中学古文详解》第一辑第4号的28页上说:“《桃花源记》原是《桃花源》前面的小记,相当于的序言。”其实,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 标签: 《桃花源记》 参考资料 初中语文 教研组 语文教学 教师
  • 简介:德清俞氏是一历经百余年的文化世家,自俞鸿渐、俞樾、俞陛云至俞平伯,书香一脉,绵延不断。俞樾、俞平伯的诗作有相当一部分具有自传性质或纪事功能,有以存史之意,俞氏家史於此历历可见,而俞家隐曲的心史也可凭借二人诗作呈现。诗作中屡屡有“述祖德”之句.其意在激励後人;而对後人而言,此举的反复有时亦构成沉重的心理负荷。对科名的关注和对嗣续的担心,亦是诗作中时常牵涉的问题,其中可见晚清和二十世纪上半叶社会文化变迁对世家的冲击。俞平伯留意的问题多是从曾祖父俞樾诗中承接而来,曾祖父的慈爱和诗作是启迪俞平伯诗思的源泉。正是他们通过诗作建立的密切关系,家史与心史的呈现才成为可能。俞家所思所想,其实不单是一家之事,而是近世文化变迁的一个缩影。

  • 标签: 秋荔亭 家族史 俞樾 俞平伯 诗歌 文学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