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中国的有线电视数字化转换已经走过了十个年头,曾经喧嚣于政策、市场与技术讨论中的转换"模式"之争逐渐归于沉寂,取而代之的是更具地方性的转换实践,以及对转换中涌现的各类技术与市场问题的应对。与上述专业话语和实践不同,本文从对"青岛模式"的批判式历史解构出发,着重分析国家和资本在形塑这一模式中发挥的重要结构性作用;另一方面,本文将由"青岛模式"及其全国推广所展开的围绕有线电视数字化转换的多样化"社会过程"称作"青岛实践"。这一未竟的社会过程不仅继续受到技术民族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国家力量,以及寻求投资报偿和增长的各类资本力量的制约,但也逐渐受到多种"社会保护运动"及其对国家规制的诉求的影响,使得中国的数字电视道路不仅具有特殊性,更具有传播民主的普遍性。在这个过程中,国家的多重角色值得特别关注。十年之后再议"青岛模式",既是对历史研究空白的补足,也是对当下未竟的数字革命的重新检视。
简介:创新是企业的生命线,尤其在竞争日渐激烈的今天,更是不进则退:不创新就意味着被市场淘汰。对于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中国报业,创新显得更加重要。报纸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只讲经济效益的报纸,也没有只讲社会效益的报纸。融入市场的浪潮,让中国报业体验到竞争的残酷,营销这种市场手法也自然而然成为报纸致胜于市场的法宝,而积极创新则成为报业不断提升自身营销水平的"不二法门"。广告经营一向是报业经济的主要支点,也是报业与市场营销挂钩最紧的环节。如今,中国报业的广告经营已经进入转折期。全球化的经济发展、产业化的传媒变革,无不促使报业广告向规模和集约经营靠拢。整合各方面资源、加强多层面互动,无疑是实现这一"靠拢"的动力链条,而创新营销正是这一动力链条上最具活力的节点。
简介:(一)新闻转轨这个题目,引起人们对许多报道失误的严肃思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新闻报道由于没有及时转轨,不能不和经济基础经常发生碰撞:政治报道冲击一切,假大空,乱刮风,党与人民的喉舌变成制造各种政治运动的鼓风机……新闻宣传何尝能谈得上为群众服务?.决定人类社会进程的是物质生产。任何政治,归根结底都以经济利益为目的。考察中外新闻事业的历史与现状,我们必然得出这样的结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必须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服务,把政治宣传转化为经济教育,为日益丰富的社会物质、精神生活提供信息服务。这是新闻转轨的基本目标和内容。列宁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曾指出:“为苏维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