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近年来非结核分枝杆菌的发病率持续上升,引起医疗工作者高度重视。为提高我国非结核分枝杆菌的诊治水平,现对中国大陆非结核分枝杆菌的流行现状、非结核分枝杆菌种类多样性和致病性、地域差异性、感染途径和发病危险因素等关键问题进行阐述。

  • 标签: 感染 非结核分枝杆菌 地域差异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有限病灶清除后路内固定联合个体化药物治疗布鲁杆菌性脊柱炎(B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9年1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收治且符合纳入标准的BS患者44例,男26例,女18例。病变部位:T11/T12 2例,T12/L1 8例,L3/L4 6例,L4/L5 20例,L5/S1 8例。术前行腰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检查,虎红平板凝集试验、血清试管凝集试验均阳性。术前16例患者伴有神经症状,其中按照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神经功能分级为C级者6例,D级者10例。有6例患者对一线抗布鲁杆菌药物过敏。术前规范化药物治疗,依据个体体质、营养状态、肝肾功能情况制定个体化服药剂量及频次,实施有限病灶清除后路内固定手术。术后继续实施个体化治疗方案或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调整抗生素应用。观察并记录所有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及是否有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随访,对患者行VAS、CRP、ESR、虎红平板凝集试验、血清试管凝集试验实验室检查和X线检查;术后6、12个月随访,行MRI检查;并且末次随访时行ASIA神经功能分级评估。对数据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与配对t检验。结果所有患者手术过程顺利,平均手术时间、出血量分别为(2.2±0.2) h、(360±50) mL。本组44例患者术后伤口愈合良好,无手术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肝肾功能无损害,均达到临床治愈标准。44例患者术前,术后3、6、12个月VAS分别为(6.3±1.3)、(2.3±0.8)、0、0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4.26, P<0.05);44例患者术前,术后3、6、12个月CRP分别为(65.31±4.01)、(4.31±0.12)、(3.05±0.01)、(1.33±0.12) m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6.13, P<0.05);44例患者术前,术后3、6、12个月ESR分别为(54.78±3.12)、(13.08±1.01)、(6.21±1.32)、(2.32±0.38) mm/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2.38, P<0.05)。患者术前与术后3个月VAS、CRP及ES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749、5.763、4.219,P值均小于0.05)。虎红平板凝集试验、血清试管凝集试验术后3个月复查均阴性。术后6、12个月X线显示椎弓根钉着力牢固、脊柱稳定,椎间隙植骨融合;术后6、12个月MRI显示椎体及椎旁组织炎症吸收,椎管内脊髓无受压。术前ASIA神经功能C级6例,术后改善为D级2例,E级4例;术前ASIA神经功能D级患者10例,术后均改善为E级。结论有限病灶清除后路内固定联合个体化药物治疗对于BS控制感染、合理用药、消除炎症、缓解疼痛、解除脊髓神经受压、促进快速康复是安全可行的且临床疗效满意。

  • 标签: 布鲁杆菌病 脊柱炎 内固定器 个体化医学 药物疗法 有限病灶清除
  • 作者: 耿梅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1-30
  • 出处:《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 第17卷 第12期
  • 机构:山东省邹平县长山中心卫生院,256206
  • 简介:目的:分析益气活血方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干预作用,尝试探讨其起效机制。方法:新西兰纯种大耳白兔,制得补阳还五汤1.54g/ml浓缩药液,制作动脉粥样硬化(气虚血瘀证)模型,取实验家兔10只,作为空白对照组,不给药,另取制成模型的家兔40只家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对照组制模后给予苦味剂,小剂量组浓缩剂为0.26mg/kg,中剂量组浓缩剂0.52mg/kg。高剂量组1.04mg/kg,喂养8周,取血、解剖,进行生化指标、免疫指标、病理检查。结果:空白对照组、对照组、小剂量组、中剂量组、大剂量组多组间比较血清CRP、Hcy、ET水平以及主动脉根部斑块大体面积、斑块负荷、局部细胞凋亡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对照组、大剂量组、中剂量组、小剂量组、对照组呈递增关系。结论:益气活血方能够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可能与其可抑制细胞凋亡、抗炎、减轻血管内皮损伤作用有关。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益气活血方;实验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肥胖与大肠高风险腺瘤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以参加2008年上海市社区大肠癌筛查研究中的45~74岁的社区居民为研究对象,收集筛查前风险因素和筛查后肠镜诊断结果,并结合人工主动随访收集大肠高风险腺瘤发病的结局信息,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BMI与大肠高风险腺瘤发病的风险比(HR)和95%CI。结果20 811名研究对象共计随访122 739.36人年,平均随访时间为5.87年,共收集大肠高风险腺瘤657例。与体重正常者相比,肥胖者(BMI≥28.0 kg/m2)大肠高风险腺瘤发病风险增加21%,调整年龄、性别、大肠癌家族史、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生活方式特征如吸烟、饮酒、脂肪类食物摄入、油炸或腌制类食物摄入及蔬菜水果摄入情况等因素后,肥胖者发生大肠高风险腺瘤的HR值为1.25(95%CI:1.04~1.51)。进一步按年龄、性别及大肠癌家族史进行分层分析后发现,在男性、>60岁人群中,肥胖者与体重正常者相比,大肠高风险腺瘤的发生风险更大(男性:HR=1.57,95%CI:1.20~2.04;>60岁人群:HR=1.63,95%CI:1.23~2.16)。结论肥胖是大肠高风险腺瘤发病风险独立的危险因素,发病风险随BMI的增加而增加。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肥胖 大肠高风险腺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胃炎患者抗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后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及炎症因子水平变化。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20年12月新泰市第三人民医院内一科收治的97例慢性胃炎患者,男54例,女43例,年龄(41.78±5.64)岁,年龄范围为25~63岁。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单药治疗组(n=48)和联合治疗组(n=49)。单药治疗组患者给予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联合治疗组在单药治疗组基础上给予阿莫西林胶囊和呋喃唑酮片。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胃黏膜评分,胃泌素水平,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及幽门螺杆菌感染转阴率。结果联合治疗组有效率[93.9%(46/49)]高于单药治疗组[79.2%(38/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胃黏膜评分及胃泌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胃黏膜评分[(1.59±0.26)分、(0.69±0.12)分]及胃泌素水平[(100.82±9.48)ng/L、(78.42±6.40)ng/L]低于治疗前[(2.36±0.46)分、(2.39±0.44)分,(132.94±12.65)ng/L、(132.89±12.75)ng/L],且联合治疗组低于单药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IL-6、TNF-α、IL-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IL-6[(24.74±2.95)pg/ml、(17.89±2.58)pg/ml]、TNF-α[(32.76±4.54)pg/ml、(28.49±3.49)pg/ml]、IL-8水平[(35.94±5.27)pg/ml、(27.48±4.14)pg/ml]低于治疗前[(27.76±3.86)pg/ml、(27.79±3.84)pg/ml,(42.94±5.65)pg/ml、(42.89±5.75)pg/ml,(46.82±5.89)pg/ml、(46.76±5.98)pg/ml],且联合治疗组低于单药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幽门螺杆菌感染转阴率[100%(49/49)]高于单药治疗组[77.1%(37/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胃炎患者采用抗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后能够改善治疗效果,提高幽门螺杆菌感染转阴率,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有助于减轻患者临床症状。

  • 标签: 慢性胃炎患者 抗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 炎症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2016与2019年成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食源性腹泻临床特征与耐药性,了解北京市强化食品卫生安全措施前后DEC流行学变迁。方法分别收集2016和2019年就诊于北京同仁医院肠道门诊食源性成人腹泻患者1 926例和1 482例,共计3 408例。患者信息录入“肠道预警系统”,便标本分离培养,菌落行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鉴定。大肠埃希菌采用多重荧光定量PCR对5种致病型进行分型。药物敏感性试验根据2019美国临床与实验室标准化协会标准判读。分类资料采用χ²检验或者Fisher精确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 408份标本共检出DEC 581株,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占53.36%(310/581),未检出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2016年DEC检出率为14.54%(280/1 926),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EAEC)占DEC检出率的18.21%(51/280),ETEC占71.79%(173/280)。2019年DEC检出率为20.31%(301/1 482),EAEC占DEC检出率的41.23%(116/301),ETEC占48.93%(137/301)。与2016年比较,2019年EAEC检出率增高(χ²=29.26,P<0.001),其次为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χ²=9.37,P=0.002),而ETEC检出率下降(χ²=15.43,P<0.001)。与其他致病型相比,EAEC易引起恶心(χ²=32.72,P<0.001),感染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的患者便标本易观察到红细胞(χ²=16.44,P=0.001)和白细胞(χ²=26.82,P<0.001)。EIEC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及庆大霉素耐药率分别为80.95%(17/21)、66.67%(14/21)和57.14%(12/21)。2019年出现3株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EAEC,其中2株厄他培南及亚胺培南均耐药,1株仅厄他培南耐药。全基因测序显示存在多种耐药机制,以耐药结节性细胞分化家族外排泵、青霉素结合位点突变及产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5(NDM-5)为主。结论成人食源性腹泻患者DEC检出率高,以ETEC为主。与2016年相比,2019年ETEC下降,EAEC检出率显著升高,并于2019年分离到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致泻性大肠埃希菌菌株,其生物学特征及流行学变迁应引起临床重视。

  • 标签: 大肠杆菌 食源性腹泻 流行病学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筛查住院患者肠道定植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目细菌(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ales,CRE)的检出率,并分析CRE菌株分子的流行学特征。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采集2019年3月至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外科重症监护病房、内科重症监护病房和血液内科(移植病房)213例住院患者的粪便、直肠拭子或肛周拭子标本,应用含碳青霉烯类药物的麦康凯平板法筛查CRE菌株,并进行细菌鉴定、药物敏感试验,选取重点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分析其多位点序列分型、荚膜血清型、耐药基因、毒力基因和质粒携带特征。以菌株KPN FJ723042序列作为参考,对所有菌株序列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结果共检出CRE菌株23株,检出率为10.8%(23/213);其中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arbapenem-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e,CRKP)15株(65.2%),大肠埃希菌和阴沟肠杆菌各3株(13.0%),弗氏柠檬酸杆菌2株(8.7%)。单核苷酸多态性聚类分析表明,15株CRKP有2组主要克隆型,均在外科重症监护病房内流行。15株CRKP均属于ST11-K64型,均携带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酶2型(β-lactamase Klebsiella pneumoniae carbapenemase 2,blaKPC-2)基因;12株CRKP携带毒力基因黏液表型调控基因2型(regulator of mucoid phenotype gene A2, rmpA2)、iucABCD。结论住院患者中肠道定植CRE的检出率较高,以ST11-K64型CRKP为主,CRKP菌株兼具多重耐药性和毒力特征,有医院传播风险。

  • 标签: 分子流行病学 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目细菌 主动筛查 全基因组测序
  • 简介:摘要高危人群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检测和预防性干预在结核防控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学校结核防控工作规范(2017版)》要求在入校新生和密切接触者中开展结核筛查工作,使用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ST)进行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状态的检测,为学校结核病患者的主动发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因受卡介苗接种、环境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TST的检测结果在特异性上具有明显局限性。多个国家的经验提示,相比单独使用TST,使用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对TST阳性结果进行进一步确认的两步法(TST-IGRA)在感染检测的准确性上更具优势。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和卡介苗接种策略,从精准干预的角度出发,采用两步法在有需要的学生群体中进行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检测可能是我国学校结核控制工作更为有利的选择。

  • 标签: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γ-干扰素释放试验 结核菌素皮肤试验 两步法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奈诺沙星对MTB、胞内分枝杆菌和脓肿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分别纳入MTB、胞内分枝杆菌和脓肿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128、80和50株。以微孔板倍比稀释法测定左氧氟沙星和奈诺沙星对3种临床常见的分枝杆菌菌种临床分离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128株MTB中104株(81.2%)对左氧氟沙星的MIC≤1 μg/ml,112株(87.5%)对奈诺沙星的MIC>1 μg/ml,其中88株(68.8%)对奈诺沙星的MIC≥4 μg/ml。胞内分枝杆菌对左氧氟沙星和奈诺沙星的MIC的中位数分别为16和32 μg/ml,而脓肿分枝杆菌对左氧氟沙星和奈诺沙星的MIC的中位数分别为16和8 μg/ml。脓肿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对奈诺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MIC比值范围在0.126~1.000。结论奈诺沙星对MTB的抗菌活性明显弱于左氧氟沙星,但对脓肿分枝杆菌的抗菌活性优于左氧氟沙星。

  • 标签: 奈诺沙星 结核 分枝杆菌 最低抑菌浓度
  • 简介:摘要伏毒是指内外多种致病的邪毒潜藏人体某个部位,具有伏而不觉、发时始显的病理特性,伏毒致病具有毒性猛烈、病情危重或迁延反复的临床特点。大肠息肉具有发病隐匿、复发率高、病程长、后期易癌变的特点。基于中医伏毒学说,认为伏毒深伏肠络是大肠息肉复发的根本原因,余毒深伏、暗耗精血是其复发的关键;解毒治疗应贯穿病程之始终,解毒不忘扶正为其主要治则。

  • 标签: 伏毒 大肠息肉 病因病机 防治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了1例糖尿合并阴沟肠杆菌感染致以上颌骨为主的大面积面骨坏死的病例。患者男,34岁,因右侧面部溃烂半个月,溃烂逐步加重,伴有高热,全身萎靡状态于2020年5月17日以“右侧颌面部软组织感染、颌面部肿瘤合并感染?”收入烟台毓璜顶医院芝罘分院住院治疗。既往有糖尿病史3年,血糖控制不良。经分泌物细菌培养,确定为阴沟肠杆菌感染,给予抗生素治疗,控制血糖,期间经过多次手术清除面部坏死组织,摘除感染失明的右眼球,患者病情逐渐好转。随访6个月病情稳定。

  • 标签:
  • 简介:摘要肠道菌群及代谢产物与2型糖尿(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的进展密切相关,优杆菌属是肠道菌群的主要优势菌群之一,其代谢物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SCFAs)在调节肠道代谢平衡中发挥主导作用。已有研究显示SCFAs具有调节T2DM中胰高血糖素样肽-1分泌、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及参与胆汁酸代谢、调节炎性因子生成等作用。本文就优杆菌属及其代谢产物SCFAs与T2DM的关系及调控机制进行阐述。

  • 标签: 肠道菌群 优杆菌属 短链脂肪酸 2型糖尿病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以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为靶标的新型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检测技术,即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PCR荧光探针法,简称IP-10.TB)在结核辅助诊断中的性能,及该检测技术与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检测(T-SPOT.TB)技术的一致性。方法2018年3月至2019年1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前瞻性纳入疑似结核病患者,并募集结核分枝杆菌低感染风险人群。所有入组者同时行外周血IP-10.TB检测和T-SPOT.TB检测,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计算两种检测技术的诊断价值,两种检测技术的一致性分析采用kappa检验,IP-10相对表达量和释放γ-干扰素的斑点形成细胞数量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检验。结果纳入结核病患者235例、非结核病患者110例、结核分枝杆菌低感染风险人群153例进行最终分析。IP-10.TB检测(3/498,0.60%)和T-SPOT.TB检测(6/498,1.21%)获得的不确定结果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32)。在489例有效检测标本中,IP-10.TB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1.3%(95%CI 86.8%~94.6%)和81.1%(95%CI 75.8%~85.7%),其中结核分枝杆菌低感染风险人群中的诊断特异度为98.0%(95%CI 94.4%~99.6%);T-SPOT.TB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3.0%(95%CI 88.9%~96.0%)和83.8%(95%CI 78.7%~88.1%),其中结核分枝杆菌低感染风险人群中的诊断特异度为100%(95%CI 97.6%~100.0%)。两种检测技术的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测技术的阳性符合率为91.0%(95%CI 87.5%~94.5%),阴性符合率为88.9%(95%CI 84.9%~92.9%),总符合率为90.0%(95%CI 87.3%~92.6%),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80(95%CI 0.75~0.85,P<0.001)。结论IP-10.TB检测具有与T-SPOT.TB检测一致的诊断性能,可用于结核辅助诊断。

  • 标签: 结核 分枝杆菌,结核 干扰素诱导蛋白-10 γ-干扰素释放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在H.pylori根除治疗同时或之后添加嗜酸乳杆菌对肠道菌群的影响,从肠道菌群角度为探索合适的益生菌使用时机提供依据。方法纳入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在南京市第一医院消化内科门诊进行H.pylori根除治疗的患者30例,分成单用四联组、四联同时用嗜酸乳杆菌组、四联后用嗜酸乳杆菌组,每组10例。主要通过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在第8周末治疗结束时,检测3组患者肠道菌群的α多样性指数PD_whole_tree和Shannon,主要分析相对丰度>1%的优势菌门、优势菌属的相对丰度和增长或减少的趋势。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平均秩多重比较和Bonferonni校正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第8周末治疗结束时,单用四联组和四联同时用嗜酸乳杆菌组的PD_whole_tree指数均低于四联后用嗜酸乳杆菌组[22.43(21.39,23.45)和22.86(20.93,24.46)比24.93(24.17,27.00)],单用四联组优势菌属柯林斯菌的相对丰度低于四联后用嗜酸乳杆菌组[0.00(0.00,0.01)比0.02(0.01,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00、-2.667、-3.581,P=0.004、0.023、0.001);单用四联组与四联同时用嗜酸乳杆菌组的PD_whole_tree指数,四联同时用嗜乳杆菌组与四联后用嗜乳杆菌组的优势菌属柯林斯菌的相对丰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单用四联组、四联同时用嗜酸乳杆菌组、四联后用嗜酸乳杆菌组的Shannon指数,优势菌门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优势菌属拟杆菌属、链球菌属、布劳特菌、肠杆菌属、栖粪杆菌属、毛圈瘤胃球菌属、克雷伯菌属、活泼瘤胃球菌属、霍氏真杆菌属、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Fusicatenibacter的相对丰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优势菌属中,有益菌属栖粪杆菌属、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均表现正性增加趋势,而潜在致病菌属肠杆菌属、克雷伯菌属、链球菌属均呈负性减少趋势。相对丰度差折线图显示,第8周末治疗结束时,四联同时用嗜酸乳杆菌组与单用四联组的致病菌或有益菌属的相对丰度差大于四联后用嗜酸乳杆菌组与单用四联组的相对丰度差。结论在含铋剂四联H.pylori根除后添加嗜酸乳杆菌方案更有利于提高肠道菌群多样性,而根除同时添加嗜酸乳杆菌的方案较后添加方案在调节有益菌增长、减少潜在致病菌方面的效果可能更佳。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嗜酸乳杆菌 肠道菌群 添加时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结扎法构建弥漫性脑缺血家兔脑自主调节(CAR)功能损伤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实验选用新西兰大白兔20只(脑缺血组10只,控制组10只)。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结扎法构建模型,控制组采用同样手术过程,但两侧颈总动脉不进行闭塞。术后分别有创采集脑室内颅内压(ICP)与股动脉动脉压(ABP),离线处理并建立压力反应性指数(PRx)。比较两组PRx以验证该模型模拟脑缺血CAR功能损伤的可行性。结果弥漫性脑缺血家兔脑自主调节功能损伤模型验证脑缺血组和控制组的PRx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通过双侧颈总动脉永久结扎法构建的弥漫性脑缺血家兔脑自主调节功能损伤模型的方法可行且相对简单,对于早期脑缺血CAR损伤的研究可提供一个有效的监测对象。

  • 标签: 脑缺血 动物模型 脑自主调节 压力反应性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路单纯椎间固定融合术与后路椎间固定、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单、双节段腰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8年2月接受手术治疗的63例单、双节段腰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患者的病历资料,男42例,女21例;年龄(50.9±8.18)岁(范围38~69岁);单节段44例,双节段19例。采用单纯椎间固定融合术治疗31例(单纯固定组),采用后路椎间固定、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32例(清固定组)。主要观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服药时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Frankel分级和临床疗效。结果63例患者随访时间(27.16±6.07)个月(范围15~38个月)。单纯固定组单节段的手术时间为(105.86±16.66)min,术中出血量为(295.00±55.11)ml,术后住院时间为(4.45±1.53)d,均明显少于清固定组(P< 0.001),术后服药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单纯固定组双节段的手术时间为(150.33±26.29)min,术中出血量为(242.05±50.56)ml,术后住院时间为(4.56±1.50)d,均明显少于清固定组(P< 0.001),术后服药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单纯固定组和清固定组单、双节段的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降低,但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节段单纯固定组和清固定组CRP在术前、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节段单纯固定组和清固定组术后3个月CRP分别为(1.29±0.52)mg/L和(1.36±0.48)mg/L,较术前(7.39±4.03)mg/L和(6.88±2.91)mg/L明显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术后3个月与末次随访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双节段单纯固定组和清固定组ESR术前、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组内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临床疗效优良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纯固定组术后出现并发症2例(6.5%,2/31),清固定组8例(25%,8/32),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χ2=4.057,P=0.044)。结论在规范抗布鲁杆菌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后路单纯椎间固定融合术治疗布鲁杆菌性脊柱炎的手术疗效满意,且具有手术创伤小、时间短,术后下地时间早及并发症少的优点。

  • 标签: 腰椎 布鲁杆菌病 感染 脊柱融合术
  • 简介:摘要结直肠癌(CRC)血液标志物主要分为4类:核酸(RNA/DNA/信使RNA/microRNA)、细胞因子、抗体和蛋白质。在核酸中最有希望的血液标志物是NEAT_v2非编码RNA,SDC2甲基化和Septin 9甲基化。检测结直肠癌的最有希望的细胞因子是白细胞介素(IL)-8,最有希望的蛋白类标志物是CA11-19糖蛋白和DC-SIGN/DC-SIGNR蛋白。这些标志物检测原发性CRC的敏感性为70%~98%,特异性为84%~99%。目前研究最广泛的血液标志物是Septin 9甲基化,该标志物灵敏性范围是48%~96%。如果结合粪便免疫化学测试(FIT),其敏感性从78%提高到94%。Septin 9甲基化或SDC2甲基化均比CEA或CA19-9具有更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了系统评估血液标志物诊断结直肠癌的效能,本文对文献报道的人类原发性结肠直肠癌的诊断性血液标志物的文献进行了系统综述。

  • 标签: 结直肠癌 血液标志物 蛋白类标志物 核酸类标志物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不同配比的依诺肝素钠骨水泥在家兔髋关节置换模型中血液释放的浓度及其时间变化。方法购买雄性新西兰大耳白兔15只[望都县彤辉养殖,动物合格证编号为191106,体重(2.5±0.5) kg],将其随机分成3组,每组5只;分别将4 000、8 000、12 000 AXaIU的依诺肝素钠分别加入到40 g Palacos®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骨水泥中,制作出上述3种配比的新型依诺肝素钠骨水泥。在家兔股骨粗隆下及股骨远端开口,清理髓腔,分别注入上述依诺肝素钠骨水泥2 ml,定期在家兔耳缘静脉采血检测家兔血浆中依诺肝素钠的有效浓度。按照生物学检定统计法中的标准曲线法进行实验设计,采用F检验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在本家兔髋关节置换模型中,依诺肝素钠体内释放的效应与体外释放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在术后1 d血药释放效价达到高峰(4 000、8 000、12 000 AXaIU组的效价均值分别为0.023 9、0.050 6、0.071 3),之后7 d内药物血浆释放效价开始下降,部分药物释放效价低于本实验检测方法的灵敏度。本实验中各组依诺肝素钠骨水泥在血液中释放的药物量均未达到有效作用浓度。结论依诺肝素钠骨水泥在家兔髋关节置换模型中血药浓度在术后1 d达高峰,在1周内持续下降。其释放量较小,远低于依诺肝素钠对血栓的有效预防血药浓度,不会对全身凝血系统产生明显影响。

  • 标签: 新型依诺肝素钠骨水泥 关节置换 血液释放 依诺肝素钠 新西兰白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