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受从"哲学批判"到"政治经济学批判"之转变的影响,马克思法律理论的建构遵循了"社会—政治法律哲学进路"。这种进路的选择不仅不是马克思的疏忽,更是包含着马克思本人促进人类解放的伟大担当和理论旨趣。而且,这种进路触及到了法律的一个特征,即法律的非自主性(法律的社会—政治基础),对当下中国法律哲学的建构具有跨文化的普适性。

  • 标签: 哲学批判 政治经济学批判 法律的社会性 法律的历史性与政治性
  • 简介:当前首都社会纠纷呈现四个特点,即多发的态势较为显著,信访成为矛盾纠纷的最后受理渠道,社会纠纷的对抗性、关联性不断强化,社会纠纷主体呈组织化、多元化趋势。首都社会纠纷产生的社会成因,在于经济与城市发展的副作用,贫富差距扩大的客观影响,社会控制体系和社会评价体系的转型。首都社会纠纷的法治成因在于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的相对不足。有鉴于此,应当从构建和完善制度体系、促进信访工作法治化、完善多元化矛盾纠纷化解机制三个方面构建依法化解社会纠纷的路径。

  • 标签: 首都 社会纠纷 依法化解 法治化
  • 简介:作为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之重要目标的法律现代化,依然在努力实现过程中。这一可能缓慢的历史进程恰逢中国共产党主导下的全面深化改革,一系列打破原有熟人社会结构、建构现代陌生人社会的政策措施加速形成法律现代化的社会基础,这就为平等个体之间以契约关系依规则行为的法律现代化奠定基础。法律现代化需要建构理性、自由、平等的契约观念基础,需要建构形式法治基础;但是在此之前,有必要充分认识法律现代化面临的社会现实,这正是法律社会学所擅长的方面。

  • 标签: 法律现代化 社会转型 熟人社会 契约 法律社会学
  • 简介:国际社会的主权体制与全球化的客观趋势,构成国际刑事法院管辖权的社会基础。主权体制与全球化存在一定的矛盾,主权国家的社会体制要求以国家主权原则作为社会运行的基本准则,全球化的国际社会则强调人类利益的总体保护,要求贯彻全球治理的原则。但二者又具有契合点,即国际社会的正常秩序。国际社会主权体制与全球化的矛盾与统一必然反映到国际刑事法院的管辖权上,国际刑事法院管辖权一方面要尊重国家主权,但同时也不免带有超国家权力的因素。

  • 标签: 主权体制 全球化 国际刑事法院管辖权
  • 简介:毫无疑问,个人基本权利是主观权利,但基本社会权利能否作为主观权利则存在争议。基本社会权利若是主观权利,则其具有可诉性。支持基本社会权利是主观权利的论点主要建立在自由这一基础之上。自由具有法律和事实两种实现维度,若没有事实上实现之可能,法律自由也就失去其价值,因为自由权只有具备事实上之前提条件方能得以实现。反对社会权为主观权利的观点又被称为“形式论点”,这种观点认为赋予基本社会权利可诉性将导致决定公共事务的权力从立法和行政转移到司法,进而破坏权力分立和民主政治。本文认为,基本社会权利是主观权利,但只能作为一种特殊的主观权利,即初显的主观权利;且只有一种主观权利具有先验确定性:最低限度生存权。最低限度生存权的内容不固定,但可以明确的是其包括了基本住房权、获得基础教育权和最低水平的医疗救助权。最低限度生存权与自由在事实层面的最低实现要求有关。反对基本社会权利可诉性的观点还涉及政治司法化、行政裁量以及合理保留条款。支持观点则关涉原初权能和特殊权能,对于国家财政能力不足的必要客观证明,国家意志排除,合法性原则,司法管辖非排除原则,以及最低限度生存权保障。

  • 标签: 主观权利 可诉性 尊严 自由 形式原则 权能
  • 简介:社会转型对社会秩序产生深刻影响,极易出现社会失序,严重的犯罪形势即为社会失序的一个显著表现。警察刑事执法主要体现为对预防和惩治犯罪。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面对刑事犯罪高发的局面,应当赋予公安机关更有效的打击犯罪的权力,提高警察刑事执法效率以及公平正义执法,以遏制犯罪的高发态势,维护社会秩序稳定。

  • 标签: 社会转型期 警察刑事执法 秩序
  • 简介:托依布纳的反思性的法社会学理论以独特的理论视角解答了法律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反思性的法社会学脱胎于“复杂性”碎片式发展的西方现代社会结构,与“复杂化”正在进行中的转型期中国社会结构有诸多不同。借鉴托依布纳法社会学理论的问题意识来重述具有中国品格的法社会学理论,既要充分考虑转型中国功能尚未完全分化的社会结构特征,又要谨慎对待法治改革中信息和动力的缺乏等法律构造问题:在法学研究的认识上,坚持“封闭优先,兼顾开放”;在法律实践的方法中,坚持“功能优先,兼顾功效”。

  • 标签: 贡塔·托依布纳 反思性的法 社会-法律共变 自创生系统 中国法治
  • 简介:监狱是社会制度发展的附属物,也是刑罚发展的衍生物。监狱作为国家刑罚的执行机关,同时又是社会安全的保障机器。监狱是属于社会属性的范畴,监狱与社会在逻辑上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监狱的这种根植于社会的属性,决定了监狱与社会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对社会来说,监狱的存在即是发挥着它在社会中应有的作用。监狱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监狱作为刑罚执行的最主要主体,国家通过刑罚来保障社会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彰显着其独特的隔离关押、犯罪控制和罪犯再社会化的社会功能。

  • 标签: 监狱 功能 社会属性
  • 简介: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的社会转型时期,基于我国刑事法官的整体状况,选择正确的路径以尽快提高刑事法官的政治业务素质、养成其现代司法理念是极为迫切的,但相较而言,司法制度上的改革是更具有根本意义的。

  • 标签: 社会转型期 刑事法官 素质 司法理念
  • 简介:风险社会下,公众强烈诉求更高质量的司法公正,传统公诉案件审查观已难符合时代法治需求,检察机关面临如何提升司法公信力等问题。法治思维是一种合法性思维,以其正当性,即政治理性、合宪性与民主性等特征,彰显着其合理性、道德性和科学性,承载着其在法治领域的思维上的引领效能,从而其作为公诉案件科学规范的审查观成为必然选择。

  • 标签: 风险社会 公诉案件审查 法治思维 合法性 正当性
  • 简介:在从自由法治国到社会法治国的转变过程中,德国行政法的观念和方法也发生着革命性的改变。自由法治国通过宪政国家予以实现。国家目的排除公权力行使的福利增进,行政任务为在市民社会内的秩序维护,行政法采严格的法律实证主义方法,是以干涉行政建构起的关于无目的法律形式的公权力行政的学说。社会法治国通过行政国家予以实现,国家参与社会公正的产出和公民自由的发展,行政任务更有在工业社会内的积极给付和引导,行政法实现实证主义法律形式与元法律行政目的的统一,是以社会形成性行政建构起的在行政法律形式中嵌入行政目的学说。

  • 标签: 自由法治国 社会法治国 行政法 法律实证主义 目的论主义
  • 简介:卢梭是法国启蒙伦理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通过人来研究社会、通过社会来研究人的方法,对人和社会的本性、道德情感和良心、爱自己与爱他人、社会契约的政治和伦理等问题,都进行了深入的论证和分析。社会与人是卢梭论证的基点;公众与个人是其伦理思想的桥梁;通过契约的正义是其伦理思想的终极目标,这三部分是卢梭契约伦理思想独具特色的重要部分。

  • 标签: 卢梭 社会契约伦理 自由 公意 通过契约的正义
  • 简介:近年来,秀山县检察院职侦局紧紧围绕“创品牌、争一流”的思路,狠抓职务犯罪侦查工作,仅今年1-4月,共立案侦查职务犯罪案件7件9人。其中,受贿犯罪案件4件4人,贪污犯罪案件1件3人,挪用公款犯罪案件1件1人,滥用职权案件1件1人。已侦查终结并移送审查起诉5件7人,其中,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4件4人,法院均作出了有罪判决。通过办案,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40余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

  • 标签: 人民检察院 秀山县 创品牌 职务犯罪案件 合力 人民法院
  • 简介: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这是我们党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高度,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更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迫切需要。

  • 标签: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司法体制改革 共同体意识 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社会主义司法制度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 简介:目次一、引言二、管理模式变迁?三、两类弱者问题(一)仅在收入与财富的层面上界定弱者(二)对弱者进行理想化的描述,赋予其正当化的功能四、具有确定性追求的开放式弱者概念(一)对开放式的理解(二)个体自主性的规范体认与协作型的社会管理诉求(三)瞬时通讯技术下的积极参与与有意识承担

  • 标签: 弱者 开放式 社会管理 正义
  • 简介:行政权有其天然的泛滥和扩张的特性,甚至会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除权力机关监督外,社会监督权对行政权的监督也应该是重要的法律监督。我国社会监督权对行政的监督尚有许多不足,影响了监督的效力与效果。因此,应从提高信息公开化、强化监督机制、细化相关立法、加强舆论监督、培养公民先进的法制观念等方面予以完善。

  • 标签: 社会监督权 行政监督 立法滞后 法治观念 制度建设
  • 简介:当前司法实践的问题往往被归咎于"专业化"、"组织化"、"程序化"和"独立化"的发展,"多元解纷机制"被作为未来的司法改革方向。若不加以严格限定,这些观点可能演化为"去司法化"和"司法社会化"的主张。从"自创生"系统的视角审视,现代法的唯一功能在于"稳定规范性预期",现代司法对于此项功能的实现具有决定性意义,现代司法作为解纷机制具有决定性优势。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大司法"概念,倡导走向"社会的司法化"和全方位"司法治理"。

  • 标签: 社会司法化 “自创生”系统论 法律功能 现代司法
  • 简介:面临此高度不确定性与不可预测性的风险社会,导致现行刑事政策朝向“管理”、“监控”、“隔离”的趋势,而这样的发展趋势,充分表现在台湾地区近年来性侵害犯罪防治法律修正上。1994年至1999年,有关台湾地区对性侵害加害人之立法,建立起相当特殊之刑前鉴定治疗、狱中治疗辅导及刑后小区治疗辅导制度。2005年相关性罪犯法律修正上,即为加害人建立全面强制治疗辅导制度、小区监控制度以及登记及查阅制度,特别是正式引进科技设备监控于台湾性侵害再犯预防上,充分表现后现代社会工具化纪律的特征。2011年之修法,将刑后强制治疗溯及既往,使性侵累犯不再成为社会的潜在威胁。惟这样的修正,难免有侵害人权之虞,亟待持续研谋改善,以资适法并争议弭。

  • 标签: 风险社会 犯罪恐惧感 性侵害 刑后强制治疗
  • 简介: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展示了一幅现代社会功能分化的理论图景,对于创新认识党内法规具有重要意义.社会功能高度分化致使社会子系统“运作自成一体”“运作上的封闭”体现了系统的自主性,而系统的不自足性又刺激了“认知上的开放”,系统间由此出现了互相激扰和信息过渡的结构耦合.党内法规一方面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政党规范,属于政治系统,另一方面通过党政联合发文等规范形式使其进入到法律系统之中,由此既激扰法律系统同时又接受来自法律系统的知识反馈,实现政治系统的“运作封闭”与“认知开放成为政治与法律的结构耦合机制(耦合结构),解决了执政行为的“悖论”与“套套逻辑”.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政治与法律“去界分化”的危险和法律系统向“开放系统”回归的隐忧.基于此,应当从社会系统的认识出发,通过“党内法治”调适政治系统的“运作自成一体”,发挥宪法的结构耦合功能抵御“去界分化”趋势,并以“系统/环境”的分析路径明确“国法一党规”关系,实现党规国法的互进共生、和谐发展.

  • 标签: 党内法规 结构耦合 去界分化 社会系统论
  • 简介:目次一、问题状况与顶层设计的思路二、从经济形势看法制改革的若干切入点三、作为法治方式的另类"三审制"(一)自下而上的"预算议会"化(二)行政问责与"大审计"模式(三)通过司法审查激活宪法和各项制度四、落实法治方式的主要驱动力(一)以人民代表大会为舞台的地方法治竞争(二)个人依法维权的诉讼(三)律师"技术死磕派"的辩护活动(四)新媒体的舆论监督

  • 标签: 法治权威 法治民主 预算议会 预算审议 问责审计 司法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