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98 个结果
  • 简介:透过对犯罪地域分布的托庇勒黄金规律的发现,我们将看到这样一种事实:犯罪事件的发生与空间地域之间的绝对关联性,决定了其犯罪事件发展的生态区位聚合模式的建构;透过空间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犯罪学的应用,将这种生态区位聚合以其动态制图式的方式标记犯罪活动,最终完成对潜在的犯罪活动予以概念化是所有犯罪研究、犯罪预防与犯罪预测的核心内容。对犯罪生态区位聚合模式的研究并非是犯罪预防的终点,但能够为犯罪政策与警察部门对犯罪活动预测提供一套可行的参考建议。

  • 标签: 托庇勒黄金律 犯罪生态区位聚合 犯罪区域位序分布原理 犯罪空间信息分析系统原理
  • 简介:为大众所熟知的'犯罪'这一概念往往来自于刑法,但是犯罪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在悄然发展。犯罪学与刑法学两者之间可谓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但同时它们也是两个各自独立的学科,我们应该采用联系的科学观念看待两者的关系,对犯罪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是刑法学前进与发展的基石,刑法学的完善也为犯罪学提供了养料与资源。本文将从犯罪学中的犯罪概念起笔,浅析犯罪学的发展历程以及犯罪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价值。

  • 标签: 犯罪 刑法学 发展历程 研究对象 研究价值
  • 简介:在司法实践中,我们几乎随时可以发现:走上犯罪道路的青少年大都过份追求衣着、饮食、娱乐。而且衣着以怪诞、妖艳为美,饮食以狂吃烂醉为快,娱乐以感官刺激为主。特别是前一段时间盲目宣传“提倡高收入、高消费”,更使得这种不健康的追求涂上了“合理合法”的色彩。笔者认为:人的行为是其心理的外化,犯罪人的异常消费倾向是与其犯罪心理直接相关的。青少年“需要面前无法律”的消费观是其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重要心理根源。

  • 标签: 青少年犯罪 消费倾向 犯罪心理 司法实践 感官刺激 人的行为
  • 简介: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消极因素是产生青少年犯罪的根源,而家庭缺陷则是青少年犯罪的最基本原因.家庭缺陷表现在:情感、教育、结构、文化、伦理五个方面.家庭缺陷的有无及其程序与青少年犯罪可能性大小成正比关系,家庭缺陷通过对青少年人格发展、心理性格、人生观及社会适应力的影响而致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充分认识家庭在预防、减少青少年犯罪中的作用、地位,夯实婚姻基础,强化家庭教育功能,丰富家庭文化活动,建立新型文明的家庭伦理关系,对于建立和谐、幸福、康乐的家庭,预防青少年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社会适应力 家庭教育 人格发展 青少年犯罪 学校 消极因素
  • 简介:我国袭警犯罪活动的日益猖獗,严重破坏了社会法律秩序,威胁着警察的生命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对社会治安产生了消极影响.本文结合我国袭警犯罪的种种形态及其特征,提出治本性的预防对策和治标性的抗制措施,一方面实现对袭警犯罪的一般预防,防患于未然;另一方面制压犯罪于已然,以实现对袭警犯罪的特殊预防.

  • 标签: 中国 袭警犯罪 犯罪预防 犯罪控制 犯罪特点 警民关系
  • 简介:澳大利亚的犯罪预防因它在一些重要领域的重大革新和所获得的成就而闻名。但是,澳大利亚巩固这些成就的能力却受到其自身一些结构性因素的限制,比如,各州与联邦之间的持续分裂;联邦政府统一且强有力的领导的缺失,以及两者不同的犯罪预防目标,各级政府在执政方向和战略重点上的不断变化;从计划到实施方案间的短期准备;核心部门间的合作和凝聚力(尤其是警察部门)的缺失。此外,也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主要的战略性的犯罪预防模式——社区预防模式。本文将逐一讨论澳大利亚各级政府在安排犯罪预防未来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对可预见的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以及对现存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我们尤其关注的是为发展和完善犯罪预防而越来越强调运用的“政府全面参与”(wholeofgovemment)模式,以“市区重建”(urbanrenewal)模式为框架来推广和强化的“社区犯罪预防”模式,警察在犯罪预防中的角色转变,以及建立完善的证据基础来支持犯罪预防实践的重要性。

  • 标签: 犯罪预防 社区犯罪预防模式 政府全面参与模式 市区重建模式
  • 简介:流动青少年是犯罪的高危群体既具有人为建构的色彩,也是一个客观的事实。造成流动青少年犯罪率相对较高最为关键的原因是城市管理中对流动青少年的社会排斥。最好的社会政策即是最好的刑事政策,逐步让流动青少年享受同城待遇,消除对这一群体的各种社会排斥,是预防流动青少年犯罪的基本政策选择。这需要的不仅仅是制度改革,更需要的是观念的革新。

  • 标签: 流动青少年 犯罪预防 社会排斥
  • 简介:<正>上海市中山北路街道位于普陀区东部的苏洲河北岸,辖区内有12个居民委员会,1.6万户居民,人口4.8万.全市闻名的“三湾一弄’棚户区就有“二湾半”在本街道.这“二湾半”就是潘家湾、潭子湾和朱家湾的一部分.本街道有中学1所、小学6所,1所辅读学校,4所幼儿园、一所技校.在校中小学生5213人,18岁以下待业青年(包括知青子女)606人.这样,我们街道共有6~18岁未成年人5000多人,其中有孤儿4人,单亲子女63人,离异家庭子女195人.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双轨制的客观现实带来了许多社会矛盾的激化,我国的犯罪率逐年增加,社会治安形势严峻,青少年的违法犯罪情况尤为突出,出现了居高不下的严重态势.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 标签: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帮教对象 预防工作 齐抓共管 街道 未成年人
  • 简介:各种资料表明,在刑事犯罪中,青少年犯罪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青少年犯罪已成为社会治安不安定的重要因素,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和青少年的教育挽救已成为我们的一大课题。笔者试图通过对青少年犯罪后心理表现的探讨,利用审判环节对症下药,寻找帮教对策,从而达到在庄严的国徽下,唤醒青少年犯心灵深处的良知的目的。

  • 标签: 青少年犯罪 心理表现 帮教 社会治安 刑事犯罪 教育挽救
  • 简介:人际冲突是诱发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原因,师生间的特殊关系客观上会制造一些人际冲突。当伴随着挫折、愤怒与不良归因等背景时,当暴力被作为冲突解决的方式被提取时,如果缺乏自制、感恩、良知与理性等犯罪免疫因素,轼师行为将可能变为现实。重构学生认知世界,消解人际冲突都可以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让学生习得合适的处理人际冲突的技巧对于防范此类事件是最具直接意义的。

  • 标签: 青少年犯罪 犯罪心理 攻击行为 人际冲突
  • 简介:犯罪心理总是相对于犯罪行为而言,是犯罪行为的内心起因和支配力量,是最终表现为犯罪动力的由知情意三者所构成的心理过程;犯罪心理表现为一种决意实施犯罪行为的意向,依存于犯罪行为,因此不具有稳定性;犯罪心理不同于犯罪人心理,后者主要体现为区别于守法者的心理特征,亦称犯罪倾向,是犯罪心理形成的基础。

  • 标签: 犯罪心理 心理过程 心理特征 犯罪人心理 犯罪倾向
  • 简介:<正>针对暴力型犯罪少年的心理特点,我们认为宜采取以下矫治对策:一、心理距离缩短法。犯罪少年由于他们的特有经历及这次被判刑所遭受的打击,一般对所有人都持怀疑态度,不讲真心话,不信任管教干部,这显然是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

  • 标签: 犯罪少年 心理矫治 暴力型 矫治对策 行为规范 思想教育
  • 简介:犯罪学定义的长期争论不休是一种正常的学术现象,关键是从中梳理出其发展演变的内在逻辑,从而找到科学界定犯罪学的思路与方法。就学科定义的常规来看,综合犯罪学是不能成立的,犯罪学是一门研究犯罪现象及其规律性的社会科学,关键是正确理解犯罪现象及其内在的层次与结构,区分犯罪学的研究对象、研究领域,从而揭示出犯罪学的学科任务。

  • 标签: 犯罪学 学科定义 演变逻辑
  • 简介:鲤城区(原泉州市范围)是福建省开放城市又是闽南金三角地区,既是文化古城又是著名的侨乡。近几年来,经过“严打”,社会治安秩序有了明显好转,群众安全感大大增强了。但是,随着开放,社会治安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 标签: 福建省 青少年犯罪 侨乡 社会治安秩序 开放城市 金三角地区
  • 简介:共同犯罪中止的争议核心是部分犯罪人能否在犯罪最终达成既遂之前自动停止犯罪,成立中止。本文运用文献资料发重点讨论了关于共同犯罪中止的观点以及构成条件。

  • 标签: 共同犯罪 部分中止 消解共犯关系 间接正犯
  • 简介:研究生命周期内的犯罪分布,可掌握犯罪人的性别和年龄特征。上海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和郑州金水区人民法院2010年所审理的2461个成年人犯罪案件显示,男性和女性在20岁左右达到犯罪最高峰。男性犯罪的多发段是20—24岁,25岁以后犯罪急剧减少;女性在20—28岁及37—41岁出现两次犯罪多发期。受财产犯罪影响,随着年龄的增加,男性和女性犯罪呈显著下降趋势。然而,非财产犯罪中未发现男性与女性犯罪人的年龄对犯罪有影响。开展人口犯罪学研究,有助于了解犯罪人的群体特征和背景因素,从而有效管理和控制社会秩序。

  • 标签: 犯罪趋势 生命周期 性别 年龄
  • 简介:《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是由共青团中央主管、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中国青年出版社主办的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刊物和全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指导刊物。《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的前身是创刊于1982年的《青少年犯罪研究》。2011年11月25日,《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公开出版发行。

  • 标签: 青少年犯罪研究会 预防 中国青年出版社 青少年违法犯罪 征订 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