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调查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相关心理因素,探索心理干预对策。方法:使用问卷调查结合访谈调查和积极心理支持干预方法。结果:项目组提出的五个假设的相关心理因素与未成年人犯罪具有相关性。心理干预研究结果证实未成年人获得积极支持多寡与违法犯罪行为相关,积极心理支持有益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或减少犯罪几率。
简介:2012年12月16日,在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成立30周年之际,在中央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专项组的指导下,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在北京举办"为了明天——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论坛"。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
简介:尽管成年人在履行保护儿童的天赋职责时,总是按自己的标准和要求来实施对儿童保护和犯罪预防的传统思维定势已开始扭转,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从整体上看,我们在儿童法律保护和犯罪预防中的着重点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灌输性说教上,儿童并没有真正参与进去。其实,儿童参与早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并在《儿童权利公约》中将其作为儿童的一项基本权利予以规定。
简介:联合国在预防少年犯罪领域发布了一系列文件,从保护儿童权利的角度建立起预防少年犯罪的框架体系。联合国预防少年犯罪的基本立场是“儿童至上”,采取的措施包括社会化过程、国家公权力运行和学术研究三个方面,涉及家庭、社区、政府等各个主体。联合国预防少年犯罪的做法对中国的启示在于预防工作的多主体协作,对少年处罚的非刑罚化倾向,以及开展人权教育营造法治环境。
简介:本文立足长宁区未成年人犯罪现状,分析了目前上海矫治和预防未成年人中存在的问题,从家庭、学校、社会和司法机关诸要素对原因进行了解析,在此基础上,以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为视角提出了合理建议和对策。
简介:犯罪与青少年犯罪预防需要我们在更深层次上和在更广阔的视野内探索科学、有效的战略与对策。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惩治与预防是两种基本的对策,青少年犯罪预防中的自我保护与自我防范是一个极待深入研究同时又是经验不多的课题。
简介:网络时代下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打击与预防是—个十分宏大的命题,也是—个令人心情沉重的话题。对这一复杂课题,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为打击网络犯罪一线执法人员,我们在工作实践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对一些问题也作了思考。由于在座的嘉宾主要是来自高校、研究机构的学者以及检察院和法院的同仁,我希望将我所遇到的案例、困难和思考与大家共享。
简介:本文通过对我国未成年人犯罪严峻形势的分析,论证了只有对未成年入犯罪实行综合治理方能落实所提出的要求,进而探讨了如何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实行综合治理.
简介:《青少年犯罪研究》是由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于1982年创办的会刊,1986年经当时的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报国家出版局批准,成为以刊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成果与学术信息为主要内容的全国性内部学术刊物。
简介:萨瑟兰认为与人交往是影响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此观点也与当今青少年犯罪的团伙性密切相关。笔者以萨瑟兰不同交往理论为出发点,通过讨论不同交往理论与犯罪青少年预防的契合度以及对当代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启示,最后从引导青少年正确交往、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强化法制观念和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等方面探讨了不同交往理论对我国青少年犯罪预防的启示。
简介:未成年人福利制度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理念和制度,制度设计本身没有那么功利,但是,对未成年人的福利投入与犯罪数量增减的关联性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研究课题,其中应当有规律可循。西方国家社会福利与少年司法的演变大致分为区别对待阶段、福利为本阶段、“福利+分流”阶段、“福利+民营+恢复性司法”阶段。我国目前处于第一阶段初步完成、第二阶段刚刚起步时期,结合我国现阶段未成年人社会福利与犯罪预防的相关问题,笔者认为,完善未成年人福利制度,需建立健全未成年人福利法律、进一步完成福利为本阶段启蒙和宣传、着力解决城市化过程中未成年人权利保护问题、稳定家庭关系及重建家庭伦理。
简介:
简介:各位代表、各位嘉宾:在全国各地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积极投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实践的大好形势下,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举办“为了明天——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论坛”,同时纪念研究会成立三十周年。我对论坛的举办和研究会成立三十周年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工作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战线上的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简介:标签理论倡导的非犯罪化、转处、正当程序、非监禁化、赔偿与补偿等是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独佳视角。立足现有的立法成果和司法改革进程以及未成年人犯罪的现实情况,标签理论的启示主要有:坚持非犯罪化,践行刑事和解,落实社会调查制度;坚持非监禁化,扩大行刑社会化,深入贯彻社区矫正;扩大免除前科报告义务的范围,细化犯罪记录封存制度;慎用逮捕等羁押性强制措施,制订实施规则;倡导社会观护理念,区别对待,积极践行附条件不起诉。
简介:本文从“漂流理论”的视角入手,分析“漂流少年”形成的环境因素和心理成因,指出运用精神分析学,社会学习理论和认知与道德发展等心理学理论,可以识别和预测青少年犯罪的一些原因。运用“漂流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秉持“预防胜于矫治”的概念,对青少年犯罪实施“三层次预防”的模式,加之适当改进青少年犯罪的刑事司法业务,才能收到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的功效。
简介:这些年来,我国对于青少年犯罪问题的研究比较重视,也取得了一定成效。笔者认为,今后有必要深入一步分别研究青年与少年的犯罪,因为人的心理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青年期与少年期毕竟处于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年龄特征,而其年龄特征又与犯罪有某种相关。同时,在预防犯罪方面,对于少年期也必须特别加强防范教教。
简介:去年出台的《关于建立犯罪人员犯罪记录制度的意见》规定,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应当封存。
简介:佩里学前研究项目将个体生命历程理解为由教育程度、经济收入、预防犯罪、家庭关系、健康等多个生命事件构成的序列,这些生命事件嵌入社会制度中并受到历史变化的制约。护士一家庭伙伴关系项目和积极抚养项目证明了家庭在个人社会化中的作用,父母的经济收入、培养方式、行为习惯等对孩子成长会发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学校霸凌现象发生的原因,功能主义理论认为是社会结构紧张、道德规范缺乏的结果;标签理论认为霸凌者污名化强化了他们的越轨行为;社会控制理论认为是对霸凌者控制不足。
简介:新生代农民工犯罪是应当引起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调研情况表明,重庆市新生代农民工犯罪呈现出犯罪主体低层次,以侵财型犯罪、单独作案、初犯为主等特点。新生代农民工犯罪既有自身原因,也有外部原因。为有效预防和减少新生代农民工犯罪,可以考虑从完善社会保障措施、创新管理模式、加强教育培训等方面进行积极应对。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支持干预
“为了明天——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论坛”在京举行
法律保护和犯罪预防中的儿童参与权
联合国预防少年犯罪的立场、措施与启示
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矫治工作研究——析长宁区社区未成年人的犯罪预防
论青少年犯罪预防中的自我保护与防范
网络时代下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打击与预防
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综合治理
《青少年犯罪研究》更名为《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
萨瑟兰不同交往理论对青少年犯罪预防的启示
未成年人社会福利与犯罪预防
合理利用刑罚威慑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我国预防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立法思考
在“为了明天——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论坛”上的讲话
以标签理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之研究
“漂流理论”与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分析及其预防对策
少年期应是预防犯罪的重要年龄阶段(摘要)
完善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的社会参与
国外青少年犯罪预防项目的社会学分析
预防和减少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