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作为数据分析和知识挖掘的常用方法,可视化在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中的运用日见增多。考虑大数据的基本特性和可视化技术本质,从图像展示、图像理解、图像运用三方面对管理决策的动态过程加以探索,提出大数据可视化的辅助决策模型,并据此对城市可视化治理应用体系进行讨论。指出:信息压缩是大数据高效表达的关键,语义增强有利于数据知识的清晰展现,人机交互对于可视化决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借助大数据实现城市可视化治理,需要对多方信息资源进行深度整合,完善各领域业务语义模型,并构建交互式功能操作平台和服务系统。最后,结合北京市交通治理案例,剖析大城市可视化治理的现状,为城市公共事务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
简介:从城镇化到新型城镇化的转化,意味着对城镇化进程更全面的理解。新型城镇化不仅关注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人口分布方式变化及城市地域范围的扩张,而且还包含了平等、幸福、健康及可持续发展等相互关联的内容;相形之下,现有的城镇化水平评价指标却难以体现新型城镇化的内涵。通过对新型城镇化概念的梳理及相关文献的内容分析,可发现新型城镇化过程更为注重城市生态可持续、城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城市的宜居性、城市服务设施均等化、城市文化软实力等,综合这些因素可提出新型城镇化"星系"模型,在此基础上形成新型城镇化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星系"模型及评价体系的主要价值不在于进行城镇化的测评和排位,而在于澄清新型城镇化概念,发现城镇化各维度之间的关系,并实现概念的可操作化。
简介:现阶段,我国社区自治改革陷入了“内卷化”的困境,严重制约着我国社区建设的进度和成效。从社区自治改革的空间变迁路径出发,从空间转移、权力转移和利益转移等三个方面对西方国家社区自治改革的成功经验进行分析,指出了西方国家实践经验的后实证主义方法论倾向。以此为基础。构建起一个“内卷化规避”的空间模型,即社区自治改革的成功运行必须同时具备四项内容:宏观上,空间转移的发展取向;中观上,权力转移的路径协调;微观上,利益转移的民主保障;总体上,实质性参与贯穿其中。最后,运用上述模型对我国社区自治改革内卷化的原因进行解读,以图提供一个分析我国社区自治改革“内卷化”的可行性框架。
简介:机器学习方法在领导干部日常考核指标体系设置中被广泛运用。层次结构模型(AHP&FAHP)的基本思路是将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层次和若干要素,通过简单比较、判断和计算,获得不同要素的权重,最后通过加权求和做出最优选择。而SVM作为一种新兴的机器学习方法,也逐渐被引入到领导干部日常考核的指标设计之中。SVM的原则是结构风险最小化,在样本分类误差尽可能小的前提下,充分提高分类器的泛化推广能力,这有助于解决小样本、非线性以及高维模式识别问题;文章总结和比较了AHP、FAHP、SVM三种模型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方法,试图为领导干部日常考核提供理论依据。
简介:基础研究对我国科研水平及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大学人力资源是我国基础研究的核心力量,本文基于对13所大学的40多位专家的访谈以及60所大学基础研究工作者765份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实证研究大学基础研究人力资源瓶颈问题的影响因素。本文应用OrderedLogit模型估计6个影响因素对大学基础研究人力资源瓶颈问题认同度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基础研究人员人均收入水平、基础研究者的竞争压力等两个因素对基础研究团队建设的影响程度较高;大学聘用标准和职称评选机制因素对基础研究领军人才缺乏、基础研究拔尖人才流失严重的影响程度较高;国家基础研究经费投入、资源分配的行政参与等两个因素对大学基础研究领军人才缺乏、基础研究拔尖人才流失、基础研究团队建设匮乏等人力资源瓶颈问题有显著的影响。本文挖掘大学基础研究人力资源各类影响因素,明晰各个利益相关者对于大学基础研究人力资源的关注点,以期为我国优化大学基础研究的顶层设计、完善相关制度提供客观、科学的依据。
简介:针对如何建立评价开发区的指标体系以及如何建立开发区的综合评价模型的问题,构建了评价我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指标体系,结合商务部评价我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评价方法以及所承担研究课题中的实际调研结果,建立了评价开发区的综合指标体系,其中包含8个综合指标、78个二级指标。检验了综合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建立了我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评价模型,并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开发区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社会及环境的优良程度和创新能力的强弱,是评价我国开发区的主要指标;经营成本、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发展与效率和综合经济均是正相关关系,其对开发区的综合经济能力也有较大影响。对实践中我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综合指标评价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简介: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新疆兵团参与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的增长极。对兵团2000—2014年能源消费量、碳排放强度等进行了测算,基于STIRPAT模型,运用因子主成分回归法,构建碳排放的驱动因子模型,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表明:能源消费量及碳排放强度呈逐年递增态势,能源消费以原煤为主,成为碳排放的主要来源,能源结构较单一;人均GDP、第二产业产值、城镇化率对碳排放有正向驱动作用,其中,人均GDP、第二产业产值所表征的财富因子是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城镇化率的正向驱动作用较弱;第二、三产业从业人数及第三产业比重对碳排放有抑制作用,但影响微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