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利用多对比度一站式弛豫定量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image complication,Magic)对脑胶质瘤进行术前分级。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胶质瘤22例,高级别胶质瘤(high grade glioma,HGG)13例(59.09%),低级别胶质瘤(low grade glioma,LGG)9例(40.91%),全部病例均使用Magic技术在强化前后扫描;在自动生成的T1 maping、T2 maping测量肿瘤实质和瘤周1 cm范围内的T1值(quantitative T1 values,qT1)、T2值(quantitative T2 values,qT2)。结果增强后HGG肿瘤实质qT1为688.44±143.79,LGG为1189.37±592.37,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增强后T1值变化的百分比HGG为(127±68)%,LGG为(58±63)%,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肿瘤实质其他测量值和瘤周所有测量值两组间没有显著差别(P>0.05)。HGG和LGG实质增强后qT1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86,诊断阈值为927 ms,敏感度为55.6%,特异度为100%;HGG和LGG增强后T1值变化百分比的曲线下面积为0.786,诊断阈值为42.5%,敏感度为92.3%,特异度为55.6%。结论胶质瘤增强后qT1和增强后T1值变化的百分比对HGG和LGG的区分有价值。
简介:目的采用Meta分析评价3.0TMRT2mapping及T1ρ区分膝骨关节炎(KOA)患者与健康人的价值。方法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及PubMed、EMBASE、CochraneLibrary数据库中采用3.0TMRT2mapping和/或T1ρ区分KOA患者(KOA组)与健康人(对照组)的临床对照研究,检索时间截至2018年7月31日。采用Stata14.0软件分析KOA组与对照组、重度KOA与轻度KOA患者权重均数差值(WMD)及其95%CI。结果纳入文献15篇,KOA组420例、对照组450名。KOA组总体[WMD=4.06,95%CI(2.73,5.39)]、轻度KOA[WMD=2.35,95%CI(1.15,3.55)]、重度KOA[WMD=8.07,95%CI(4.03,12.12)]及未分度KOA患者[WMD=1.58,95%CI(0.51,2.66)]关节软骨T2值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重度KOA高于轻度KOA[WMD=4.66,95%CI(1.86,7.46),P<0.01]。KOA组总体[WMD=5.41,95%CI(3.59,7.22)]、轻度KOA[WMD=4.25,95%CI(2.32,6.18)]、重度KOA[WMD=8.44,95%CI(6.24,10.64)]及未分度KOA患者[WMD=3.51,95%CI(1.23,5.79)]关节软骨T1ρ值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且重度KOA高于轻度KOA患者[WMD=6.33,95%CI(2.02,10.64),P<0.01]。结论利用3.0TMRT2mapping及T1ρ成像可区分KOA患者与健康人,鉴别轻度与重度KOA。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多动态多回波序列(multi-dynamic multi-echo,MDME)不同带宽对T1、T2及质子密度(proton density,PD)测量值的影响。材料与方法3种具有不同T1、T2及PD的体膜[脑灰质(gray matter,GM),白质(white matter,WM),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分别行7组不同带宽(19.23 kHz~100.00 kHz)的MDME序列扫描,每组序列扫描9次。使用MAGi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compilation)软件分别测量GM、WM、CSF的T1、T2及PD值。组内之间的差异程度用组内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表示,组间的差异程度用组间CV表示。每组GM、WM的T1差异性及T2差异性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PD差异性比较采用Wilcoxon检验。结果测量所得T1、T2及PD值最大组内CV分别为2.09%,8.73%,10.61%;最大组间CV分别为1.36%,2.85%,3.72%。每组内GM与WM的T1值以及T2值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D值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接收带宽在19.23 kHz~100.00 kHz变化时,T1、T2测量值不受带宽影响。当带宽低于50 kHz时,PD测量值可重复性减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伴有腋窝淋巴结1~3个转移的T1~T2期乳腺癌患者接受术后放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5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伴有腋窝淋巴结1~3个转移的T1~T2期乳腺癌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术后未接受放疗的为对照组,术后接受放疗的为观察组,统计患者手术后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5年后的生存率为95.3%,远高于对照组的79.1%;观察组患者5年后的局部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均远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术后放疗应用于伴有腋窝淋巴结1~3个转移的T1~T2期乳腺癌患者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患者的生存率显著提高,癌细胞复发和转移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值得大力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与传统定量方法进行对比,验证合成MRI对纵向弛豫时间(longitudinal relaxation time,T1)、横向弛豫时间(transverse relaxation time,T2)定量计算的准确性及可重复性。材料与方法针对3.0 T MRI设备,使用灰质、白质、脑脊液模体分别进行合成MRI序列和传统定量成像扫描,共进行四次重复采集。对传统定量图像,通过拟合计算方法得到相应的T1、T2值;对合成MRI图像,使用专用后处理软件计算T1、T2值。对两种方法得到的定量值进行差值计算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合成MRI和传统定量方法计算的T1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13,P=0.7537),并且四次测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613,P=0.4968);同样地,两种方法计算的T2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01,P=0.9737),四次测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62,P=0.3498)。结论合成MRI对T1、T2弛豫定量测定结果准确,可应用于临床中的定量研究。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与直肠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的MRI指标,提高通过MRI进行T1~2期直肠癌治疗前淋巴结分期的准确性。方法2015年1月至2019年11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为T1~2期直肠癌的患者327例,术前均行MRI检查。根据病理诊断结果,淋巴结转移组(N+组)57例,非淋巴结转移组(N-组)270例。由两位影像科医师阅片,收集影像学资料。就直肠癌淋巴结转移与临床和MRI特征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评价回归模型的诊断效果。结果327例患者中,MR-N评价阳性67例,与病理诊断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MRI评价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为45.6%,特异度为84.8%,准确率为78.0%。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形态(P=0.002)、肿瘤是否含黏液成分(P<0.001)和MR-N评价(P<0.001)是T1~2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应用该回归模型评估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曲线下面积为0.786(95% CI:0.720~0.852)。结论联合应用肿瘤形态、肿瘤是否含黏液成分及MR-N评价3项指标可以提高T1~2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评估的准确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精确放疗时代T1期伴不同颈淋巴结转移状态的鼻咽癌患者生存预后,为优化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放疗科2014—2019年间进行单纯放疗或放化疗的413例局部早期鼻咽癌患者(T1N0-3M0-1期)资料。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并log-rank法检验。结果全部病例中男291例、女122例,中位年龄51岁(9~78岁)。病理类型均为鼻咽非角化性癌、未分化型。T1N0M0期(Ⅰ期)48例(11.6%),T1N1M0期(Ⅱ期)158例(38.3%),T1N2M0期(Ⅲ期)162例(39.2%),T1N3M0/T1NxM1期(ⅣA-ⅣB期)45例(10.9%);初治发生转移的ⅣB期患者8例(1.9%)。所有患者总体淋巴结转移率高达88.1%。接受三维适形放疗7例,调强放疗371例,容积调强弧形治疗35例。5年总生存率为(95.9±1.2)%,其中T1N0M0期为100%,T1N1M0期为(99.2±0.8)%,T1N2M0期为(95.1±2.2)%,T1N3M0期为(87.9±6.6)%;初治转移及N3期与患者远期预后显著相关(P<0.05)。放疗远期不良反应中口干不适最常见,发生率为18.6%,其中17.9%为1级不良反应;其次为听觉损伤及牙齿不适等;仅2例发生3级不良反应,表现为听力完全丧失。结论T1期鼻咽癌患者虽颈淋巴结转移率高,但放疗效果好,精确放疗技术下远期放疗不良反应并未对患者的生存质量产生严重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与直肠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的MRI指标,提高通过MRI进行T1~2期直肠癌治疗前淋巴结分期的准确性。方法2015年1月至2019年11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为T1~2期直肠癌的患者327例,术前均行MRI检查。根据病理诊断结果,淋巴结转移组(N+组)57例,非淋巴结转移组(N-组)270例。由两位影像科医师阅片,收集影像学资料。就直肠癌淋巴结转移与临床和MRI特征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评价回归模型的诊断效果。结果327例患者中,MR-N评价阳性67例,与病理诊断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MRI评价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为45.6%,特异度为84.8%,准确率为78.0%。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形态(P=0.002)、肿瘤是否含黏液成分(P<0.001)和MR-N评价(P<0.001)是T1~2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应用该回归模型评估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曲线下面积为0.786(95% CI:0.720~0.852)。结论联合应用肿瘤形态、肿瘤是否含黏液成分及MR-N评价3项指标可以提高T1~2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评估的准确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短T1信号卵巢良恶性病变的磁共振信号特点及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对其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研究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在青海大学附属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并于MRI显示为短T1信号的卵巢良恶性病变患者病例共42例,分析其T1WI图像,观察影像征象并测量病变的最大径、ADC值、肿瘤位置、边界、囊实性、囊壁/分隔、T1信号均匀性,比较两组指标之间差异。结果42例患者共52个T1高信号病灶。其中39个病灶为良性病变,包括子宫内膜异位囊肿16个、成熟囊性畸胎瘤10个、黄体囊肿7个、黏液性囊腺瘤4个、白体1个及滤泡囊肿伴出血1个;13个病灶为恶性病变,包括浆液性囊腺癌11个、透明卵巢细胞癌1个及颗粒细胞瘤1个。良恶性病灶的最大径、ADC值、囊壁/分隔、囊实性及T1信号均匀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成像对短T1信号卵巢良恶性病变具有一定的鉴别诊断价值,通过掌握其MR特点,可提高卵巢病变术前定性的准确率。
简介:我们给出由核磁共振(NMR)测井曲线得到T1/T2app比值与T2app图像的二维反演方法,这些NMR曲线是用多等待时间(TW)采集的,这项技术对探测天然气和反凝析油特别实用可靠,我们能够用反演出的资料评价含气饱和度和凝析油饱和度,尤其是在有大的扩散反差情况下,而大的T1/T2~反差存在使这项技术更适合识别出液体(水和油)中的天然气。不用分别地反演一维T1和T2app,或者进行二维T1和T2的联合反演,采用直接反演T1/T2app与T2app会有一定的好处。第一,气体T1/T2app与液体T1/T2app的反差大能够在T1/T2app与T2app图像上给出有助于解释的清晰信号;第二,我们通过选择频率(或磁场梯度)和回波间隔TE,能够将气体的T2app限制在很窄的时间范围内,如50—150毫秒。因此,在T1/Tapp和T2app图像上气信号的位置总是定义窄的,这样会使解释更简单;第三,物理限制,如T1/Thapp能易于应用,因此减少某些因噪音引起的不确定性。而且,由基于预定时间(即bin)的T1和T2分布构建T1/T2app比值常常是困难的,因为反演的人为因素和噪音影响使逐bin计算几乎不可能,因此,仅计算有明显气显示的气井的bin与bin的比值,而新的处理计算即使在含气饱和度相对低时或回波信号相对嘈杂(例如饱和盐水泥浆井)时也能很好地进行。由反演的T1/Tapp,我们能从相应的T2app谱重建T1谱。两口气井实例证实了这种方法要比气井评价的其他1D和2D反演技术好。在第1个实例中,与在纯砂岩气井中测量的NMR数据组的SIMET反演做了对比;在第2个实例中,为复杂岩性,中子一密度交叉不明显。除此之外,我们能够用T1/T2app方法识别天然气,而且,我们通过设定T1和T1/T2app的阈值能够评价冲洗带含气饱和度和经过含氢指数校正的孔隙度。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平扫T1、T2值及增强后的T1值在脑胶质瘤分级及细胞增殖活性预测中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病理证实的36例脑胶质瘤患者,其中高级别胶质瘤(high grade glioma,HGG) 21例,低级别胶质瘤(low grade glioma,LGG) 15例。所有患者在术前1周同时行多对比度一站式弛豫定量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compilation,Magic)扫描、Magic对比增强扫描。在增强前后生成的T1 mapping、T2 mapping测量肿瘤实质区、对侧镜像部位正常脑白质的增强前T1值(T1-pre)、T2值(T2-pre)及增强后T1值(T1-Gd)。对手术标本进行病理分级及Ki-67标记指数(Ki-67 LI)的测定。分析各项Magic参数及Ki-67 LI之间的相关性及高低级别组间Magic参数值、Ki-67 LI之间的差别,并绘制ROC曲线。结果T1-pre、增强前T1比值(ratio of T1-pre,rT1-pre)、T1-Gd、增强前后T1差值(ΔT1)、T1值变化百分比均与Ki-67 LI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相关系数r分别为0.502、0.331、-0.351、0.537、0.473。高级别组胶质瘤T1-pre、ΔT1、T1值变化百分比、Ki-67 LI明显高于低级别组,T1-Gd、增强后T1比值(ratio of T1-Gd,rT1-Gd)低于低级别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ΔT1对区分高、低级别胶质瘤的效能最好,其最佳诊断阈值373.25 ms,曲线下面积0.816,敏感度90.5%,特异度60%,P=0.001。结论定量测量T1值可用于鉴别高低级别胶质瘤,对预测肿瘤细胞增殖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T1期高级别膀胱尿路上皮癌伴腺样分化患者的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9年2月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收治的208例T1期高级别膀胱癌患者的资料,其中伴腺样分化组78例,单纯尿路上皮癌组13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伴腺样分化组男性62例,女性16例;年龄38~81岁,中位年龄67岁。单纯尿路上皮癌组男性105例,女性25例;年龄40~82岁,中位年龄66岁。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法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Kaplan-Meier方法分析两组无复发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结果伴腺样分化组复发51例(65.4%, 51/78),进展22例(28.2%, 22/78),复发率和进展率均明显高于单纯尿路上皮癌组[分别为38.5%(50/130)和14.6%(19/130),均P<0.05]。伴腺样分化组患者的中位复发时间为41个月,单纯尿路上皮癌组患者的中位复发时间为55个月。伴腺样分化组复发患者的中位进展时间为39个月,单纯尿路上皮癌组复发患者的中位进展时间为54个月。Cox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最大径(P=0.030)、伴腺样分化(P=0.003)和淋巴血管侵犯(P=0.032)与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的肿瘤复发有关。伴腺样分化(P=0.036)和淋巴血管侵犯(P=0.011)与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的疾病进展有关。Cox多因素分析显示,伴腺样分化(P=0.001)、淋巴血管侵犯(P=0.038)是影响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复发的独立因素。伴腺样分化(P=0.007)和淋巴血管侵犯(P=0.037)是影响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进展的独立因素。结论T1期高级别膀胱尿路上皮癌伴腺样分化患者有更高的疾病复发和进展风险,此类患者应密切随访,根据具体情况行个体化综合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T1期高级别膀胱尿路上皮癌伴腺样分化患者的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9年2月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收治的208例T1期高级别膀胱癌患者的资料,其中伴腺样分化组78例,单纯尿路上皮癌组13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伴腺样分化组男性62例,女性16例;年龄38~81岁,中位年龄67岁。单纯尿路上皮癌组男性105例,女性25例;年龄40~82岁,中位年龄66岁。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法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Kaplan-Meier方法分析两组无复发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结果伴腺样分化组复发51例(65.4%, 51/78),进展22例(28.2%, 22/78),复发率和进展率均明显高于单纯尿路上皮癌组[分别为38.5%(50/130)和14.6%(19/130),均P<0.05]。伴腺样分化组患者的中位复发时间为41个月,单纯尿路上皮癌组患者的中位复发时间为55个月。伴腺样分化组复发患者的中位进展时间为39个月,单纯尿路上皮癌组复发患者的中位进展时间为54个月。Cox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最大径(P=0.030)、伴腺样分化(P=0.003)和淋巴血管侵犯(P=0.032)与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的肿瘤复发有关。伴腺样分化(P=0.036)和淋巴血管侵犯(P=0.011)与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的疾病进展有关。Cox多因素分析显示,伴腺样分化(P=0.001)、淋巴血管侵犯(P=0.038)是影响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复发的独立因素。伴腺样分化(P=0.007)和淋巴血管侵犯(P=0.037)是影响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进展的独立因素。结论T1期高级别膀胱尿路上皮癌伴腺样分化患者有更高的疾病复发和进展风险,此类患者应密切随访,根据具体情况行个体化综合治疗。
简介:<正>目的:肾部分切除术(0PN)治疗早期肾癌的长期疗效已得到证实,而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LPN)对肾癌的长期疗效正在验证中。本研究对行LPN或0PN的cT1期单发肾癌患者进行了长期随访,以评估两种术式的长期疗效。方法:选择1999~2008年间2,246例cT1期的单发肾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875例选择了LPN,1,371例选择了OPN。在行LPN的患者中,672例随访了至少1年,77例随访了至少7年;而在行OPN的患者中,相应的随访时间的分别为944例和310例。通过病历、影像学报告和患者自述收集患者资料后,对其术后生存率和复发率进行回顾性分析。
简介:摘要:航站楼项目电气设计中,结合航站楼设备布置的特点,多采用分区域设置集中式设备用房,配电间亦按功能分区配套设计,分布在出发到达走廊两侧及行李分拣、提取大厅等部位。成都天府国际机场T1航站楼项目作为2022~2023年鲁班奖获评项目,共有配电间176个,在如此范围广泛和数量众多的情况下,靠后期大规模整改或品质提升来达成创优创奖的目标显然不切实际;配电间作为创优复查评分的重要项,历来也是施工的难点和管控重点,因此做好航站楼配电间创优策划及过程控制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