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TGF—β1、IL—10、IL-18和TNFα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和酶联法对3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了血清TGF-β1.IL-10.IC-18和TNFα水平检测,并与35名正常健康人作比较。结果慢性乙肝患者血清TGF-β1.IL-10.IL-18和TNFα水平均非常显著地高於正常人组(P<0.01)且血清TGF-β1水平与IL-10.IL-18和TNFα水平呈显著正相关(γ=0.6133,0.5982.0.4984.P<0.01)。结论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TGF-β1,IL-10.IC-18和TNFα水平的变化对了解病情,观察预后均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高原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仪检查将居住于海拔2500~4250m的高原地区常驻人群分为四组健康对照组(无肺动脉高压,a组)、轻度肺动脉高压组(b组)、中度肺动脉高压组(c组)、重度肺动脉高压组(d组)。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SIA)检测68例肺动脉高压患者及20例健康对照组血清HIF-1α、VEGF浓度,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b组、c组及d组血清HIF-1α及VEGF浓度均高于对照组(P<0.01),肺动脉高压患者随肺动脉压力的升高HIF-1α及VEGF浓度增高,肺动脉压力高低与血清HIF-1α及VEGF浓度均呈显著正相关(r=0.628及0.536,均P<0.01)。结论血清HIF-1α、VEGF与高原肺动脉高压的形成及发展密切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了联合检测HE4、IGF-I和TSGF在卵巢癌早期诊断、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法,酶联法和化学法对32例卵巢癌患者进行了血清HE4、IGF-I和TSGF水平检测,并与35人正常健康人作比较。结果卵巢癌患者血清HE4、IGF-I和TSGF水平均非常显著地高于正常人组(P<0.01),且血清HE4水平与IGF-I,TSGF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6023,0.5982P<0.01)。结论检测血清HE4、IGF-I和TSGF水平的变化对卵巢癌的早期诊断,判断恶性程度,评价治疗效果及评估预后均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了川崎病并发冠脉病变患儿血浆ET-1和血清cTnI、APN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生化法、酶联法对30例川崎病并发冠脉病变患儿进行了血浆ET-1和血清cTnI、APN水平检测,并与35名正常儿作比较。结果川崎病并发冠脉病变患儿血浆ET-1和血清cTnI水平均非常显著地高于正常儿组(P<0.01),而血清APN水平又非常显著地低于正常儿组(P<0.01),且血清APN水平与ET-1、cTnI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4711、-0.6014P<0.01)。结论检测川崎病并发冠脉病变患儿血浆ET-1和血清cTnI、APN水平的变化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及预后均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研究在胃癌患者血清HMGB-1水平检测中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lSA法)的效果。方法对98例胃癌患者血清HMGB-1水平使用ELISA法进行检测,同时对血清癌胚抗原(CEA)含量用电化学发光法进行相关测定,同时,与40例胃良性病变者及40名正常者进行相关的比较。结果血清中HMGB-1检测在胃癌早期患者中和传统肿瘤标志物CEA对比,有良好敏感性(70.6%)与准确性(74.0%),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胃癌患者血清HMGB-1水平检测中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lSA法)具有显著的效果,可以根据检测血清中HMGB-1的含量来明显的提高对早期胃癌的诊断水平,该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目的研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以及CPS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与中国汉族人冠心病(CHD)的相关性。方法共收集398例CHD患者和635例正常对照(NC),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Hcy水平,单碱基延伸法(SNaPshot)进行CPS1基因5个SNP位点的基因分型,并分析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结果CHD组Hcy水平(18.04μmol/L)明显高于NC组(11.71μmol/L),并且具有性别差异。CPS1基因5个SNP位点基因型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05),其中3个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在CHD组与NC组间有显著差异(rs7422339P=0.0059、rs16844788P=0.0121、rs715P=0.0073)。这3个SNP位点所组成的风险单倍体型ATC可以增加冠心病易感性0.39倍(P=0.0042),而保护型的单倍体型CGT可降低冠心病患病风险23%(P=0.0091)。rs7422339位点AA和AC基因型的携带者血清Hcy水平明显高于CC基因型携带者(P〈0.05)。结论CPS1基因SNP位点与冠心病发病显著相关,其危险等位基因与冠心病易感性以及血清Hcy水平升高相关,并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了妊高症肾病患者血浆ET-1和血清CYSC、NPY和SOD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和乳胶免疫增强比浊法对31例妊高症肾病患者进行了血浆ET-1和血清CYSC、NPY和SOD水平检测,并与35名正常健康人体比较。结果妊高症肾病患者血浆ET-1和血清CYSC、NPY和SOD水平均非常显著地高于正常人组(P<0.01),而SOD水平又非常显著地低于正常人组(P<0.01),血清SOD水平与ET-1、CYSC、NPY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4782-0.5019-0.6024.P<0.01)。结论检测妊高症肾病患者血浆ET-1和血清CYSC、NPY和SOD水平的变化对了解病情、观察预后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简介:目的探讨母亲孕期被动吸烟(passivesmoking)与母亲外周血清及脐带血清中炎性因子水平的关系。方法调查79名孕产妇的一般人口学、妇产科学特征及在孕期的被动吸烟情况,采集孕产妇外周静脉血及脐带静脉血,检测血清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onocytechemotacticprotein-1,MCP-1)、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α,TNF-α)、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和血管细胞粘附因子-1(solublevascularcelladhesionmolecule-1,VCAM-1)。在控制年龄、孕周、婚姻状态、教育水平、家庭收入、孕产妇孕前体质指数(bodymassindex,BMI)、产次、胎儿性别等?昆杂因素后,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母亲孕期被动吸烟暴露与母亲血清及脐血清中炎性因子水平的关系。结果79名调查对象中46人(58.2%)报告其在孕期有被动吸烟暴露,28人(35.4%)报告被动吸烟暴露平均每天为1~15min,18人(22.8%)报告被动吸烟暴露平均每天超过15min。在控制混杂因素后,与非暴露者相比,每天平均暴露1~15min者母血清中IL-1β(OR=3.00,95%C/:1.10—8.14)和CRP(OR=4.10,95%C/:1.47~11.47)水平升高,平均每天暴露超过15min者母血清IL-6(OR=5.19,95%C/:1.56—17.29)和TNF-α(OR:6.87,95%C/:1.97~23.96)水平升高。与非暴露者相比,平均每天暴露超过15min者脐带血清IL-1β(OR=0.21,95%CI:0.07~0.59)水平降低。结论母亲孕期被动吸烟暴露对母亲和胎儿的炎性反应有所不同,对母亲的炎性反应影响较大,对胎儿的炎性反应影响较小。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和分析血清蛋白电泳和血清免疫固定电泳对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症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对102例M蛋白阳性患者的血液标本,分别进行血清蛋白电泳、血清免疫固定电泳检测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与血清蛋白电泳阳性率(87.25%)相比较,血清免疫固定电泳阳性率(100%)明显增高,P<0.05。结论血清蛋白电泳和血清免疫固定蛋白电泳联合使用可提高M蛋白阳性疾病的诊断;血清免疫固定蛋白电泳对M蛋白的检出具有更高的敏感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在川崎病病程及其治疗中的改变和临床意义。方法川崎病组患儿分别于治疗前(病程第8天)、治疗后2、5天(病程第10、13天)采静脉血,其他感染性疾病组患儿于入院第1天及入院第5天采静脉血。以上标本均采用ELISA法进行IGF-1、IGFBP3测定。结果(1)川崎病组治疗前(病程第8天)的IGF-1、IGFBP3血清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升高(P<0.05),而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组(入院时)相比无显著性差异。(2)川崎病组治疗后2天(病程第10天),其血清IGF-1、IGFBP3水平与治疗前(病程第8天)相比明显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3)川崎病组经治疗后5天(病程第13天),血清IGF-1、IGFBP3水平仍持续在高水平,与川崎病治疗后2天(病程第10天)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组(入院后5天)相比明显升高(P<0.05);其他感染性疾病组(入院时)与入院后5天血清IGF-1、IGFBP3水平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4)川崎病组分为发生CAL组和未发生CAL组,两组IGF-1、IGFBP3血清水平无显著性差异。(5)川崎病组中分典型KD和不完全KD两组,其治疗前后IGF-1、IGFBP3血清水平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川崎病组患儿治疗后血清IGF-1、IGFBP3水平显著升高,可能与丙种球蛋白大剂量应用有关,其水平升高,可能减少了川崎病后期血管狭窄及血管瘤的形成,其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
简介:目的探讨青年脑梗死与血清胆红素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神经内科住院脑梗死青年患者124例为观察组和同期年龄低于45岁的非脑梗死健康查体者124例为对照组。统计分析两组血糖、血脂、血清胆红素、血尿酸、血肌酐等水平,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法分析青年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并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青年脑梗死发病率与血清间接胆红素的关系。结果观察组血清间接胆红素水平为(8.46±2.67)μmol/L,低于对照组的(12.98±3.41)μmol/L,而观察组血脂和血糖水平则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青年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有间接胆红素、血脂、空腹血糖、脑卒中家族史以及BMI〉24。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青年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有间接胆红素、脑卒中家族史以及BMI〉24。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结果显示,青年脑梗死发病率与血清间接胆红素呈显著负相关(r=-0.87,P〈0.01)。结论青年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有低间接胆红素、脑卒中家族史以及BMI〉24,青年脑梗死发病率与血清间接胆红素负相关,血清间接胆红素较低的青年需警惕脑梗死的发生,血清胆红素可能作为青年脑梗死的独立预测指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