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少白细胞输血技术在降低输血不良反应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1-20201月我院收治的输血治疗的危重症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输血方式分为两组,每组25例,对照组行常规输血技术,实验组行少白细胞输血技术,对比输血效果。结果:实验组(X2=5.4265P=0.0241)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P0.05输血前,两组C反应蛋白(t=2.4225P=0.7458P0.05输血后,实验组C反应蛋白(t=3.5248P=0.0031)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少白细胞输血技术可降低输血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应用与推广。

  • 标签: 少白细胞输血技术 输血 不良反应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针对性护理对防范临床输血风险及输血误差的影响。方法:随机将我院 2019年 1月 ~2020年 3月收治的 60例输血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 30例输血期间行常规护理,观察组 30例输血期间行针对性护理,分析两组输血误差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输血误差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比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 临床输血中开展针对性护理,可降低输血误差,避免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针对性护理 输血 风险 误差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凝聚胺技术与其它输血技术在临床输血中的实施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输血患者35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所有患者均2018年1月至2020年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所有患者均进行不同的血液检验。检验后,对比不同的输血技术对不完全抗体灵敏度。结果:检验后,凝聚胺技术在交叉配血试验中不完全抗体灵敏度,显著优于抗球蛋白试验法在交叉配血试验中不完全抗体灵敏度。结论:相对于其他输血技术,凝聚胺技术在临床输血检验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不仅具有高灵敏度、应用简单等显著优势,还进一步提高了临床输血检验技术,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 标签: 凝聚胺技术 输血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量输血方案(MTP)在治疗多发伤患者早期大量输血和预防凝血病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9年5月义乌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多发伤患者117例,根据输血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53例和观察组64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输血方案,观察组患者采取MTP输血方案。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及输血24 h后血常规及凝血功能变化、24 h内出血量及异体血液成分输入量、患者住院时间及病死率。结果输血24 h后两组患者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计数(Plt)水平较入院时均显著升高[(112.73±12.73)g/L比(96.74±10.28)g/L,(115.28±19.27)g/L比(95.37±11.47)g/L,(39.72±5.21)%比(31.47±4.22)%,(39.10±4.97)%比(30.56±4.13)%,(220.93±54.28)×109/L比(142.83±36.47)×109/L,(216.87±64.03)×109/L比(148.96±40.22)×109/L;t=7.818、6.464、9.844、9.621、9.554、6.538,均P<0.05],而入院时、输血24 h Hb、Hct、Plt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681、1.172、0.864、0.746、0.740、1.363,均P>0.05);输血24 h观察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时间较入院时均显著降低[(13.21±2.93)s比(16.28±4.26)s,(46.28±3.97)s比(54.37±6.42)s;t=4.705、8.574,均P<0.05],而对照组均无明显变化[(15.84±3.62)s比(16.93±5.17)s,(54.02±6.39)s比(55.29±7.02)s;t=0.212、0.332,均P>0.05],输血24 h后观察组PT、APTT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t=4.344、8.006,均P<0.05);输血24 h、入院时两组患者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均无明显变化[(4.30±0.48)g/L比(4.36±0.56)g/L,(4.41±0.58)g/L比(4.51±0.63)g/L;t=0.651、0.934,均P>0.05]。两组患者24 h出血量、新鲜冰冻血浆(RBC)输入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 684.92±703.47)mL比(2 725.86±810.32)mL,(17.28±3.74)U比(17.02±2.95)U;t=0.293、0.411,均P>0.05],观察组患者红细胞悬液(PF)输入量以及PF∶RBC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9.28±3.27)U比(6.29±3.18)U,(0.55±0.12)比(0.39±0.10);t=4.985、7.733,均P<0.05]。观察组患者器官功能损评分、ICU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5.93±1.64)分比(7.28±2.10)分,(7.21±1.85)d比(9.10±2.37)d;t=3.814、4.732,均P<0.05],观察组患者大出血致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6.25%(4/64)比20.75%(11/53),χ2=5.457,P<0.05]。结论给予大量输血治疗方案的规范化救治策略,给予患者早期成比例成分血制品(红细胞悬液、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可显著改善多发伤患者凝血功能,降低凝血病的发生,有助于降低患者大出血病死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输血 临床方案 血液成分输血 多处创伤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不同输血策略的输血疗效。方法:抽选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于本院救治的64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以数字随机编号法划入参照组与研究组(n=32)。参照组根据Hb<90g/L的标准实施开放性输血治疗,研究组以Hb<70g/L的标准实施限制性输血治疗,比较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常规指标均得到改善,但是研究组患者的PLT、ATPP指标改善幅度更大,与参照组指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24h内的再次输血率是18.75%,参照组患者24h内的再次输血率是43.75%,参照组再次输血率较高(p<0.05)。研究组患者输血后出现1例不良反应,研究组患者输血后出现5例不良反应,差距对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Hb<70g/L的标准实施限制性输血治疗,可降低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患者的血常规指标,建议临床推广。

  • 标签: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 不同输血 输血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应用限制性输血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期间就诊的50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在随机数字表法下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为25例。两组均接受常规止血治疗,对照组接受积极输血策略,观察组接受限制性输血,对比两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止血时间、退热时间、止血率、再出血风险评分。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止血时间、退热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治疗24小时止血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再出血风险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应用限制性输血的早期止血效果显著,可以降低患者的再出血风险,可以在临床治疗中进行推广使用。

  • 标签: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限制性输血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therapeutic hemapheresis)是指通过设置血细胞分离机相关程序,采集患者血液后,进行病理成分分离、去除或置换,同时对患者进行正常血液成分的回输和适当补充血液制剂或替代溶液,去除或减少血液中病理性成分对患者的致病作用,以达到治疗或辅助治疗目的的临床治疗技术。由于该技术具有疗效可靠、安全性佳、操作简单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难治和重症疾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标准专家共识(第2版)》是在第1版《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标准专家共识》基础上,笔者通过2年临床实践进行修正、完善,进一步对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进行规范性术语定义而成。笔者拟从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的适应证分类、技术方案、所导致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以及相对禁忌证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旨在为该技术的临床开展提供规范化指导,同时为临床医师在采用该技术治疗相关疾病过程中提供参考。

  • 标签: 血液成分去除法 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 适应证 不良反应 技术方案
  • 简介:摘要:贫血的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血液携氧能力降低、总血容量改变的程度和速率以及呼吸循环系统的代偿能力,其中最为常见的全身症状是乏力,严重时会引起多器官和系统出现不同表现。对于贫血的治疗可分为对症治疗和对因治疗,其中输血是对症治疗的一种,输血治疗具有见效快,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改善贫血症状的作用,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 标签: 贫血 输血 恢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大量输血是指一次输血量超过患者自身血容量的1到1.5倍,或1小时内输血大于1/2的自身血容量,或输血速度大于1.5ml/(kg.min)。因为大量输血的定义也不统一,一般指24h内成年人输注超过20U红细胞或输注血液制品超过自身血容量1~1.5倍或1h内输注血液制品>50%自身血容量,输血速度>1.5ml/kg/min也视为大量输血

  • 标签: 大量输血 并发症 发热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临床输血前血型鉴定以及抗体筛查对输血安全的重要性。方法:选取我院在 2019年 3月 1日到 2019年 6月 30号收治及输血治疗的患者 300例作为实验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血型鉴定以及抗体筛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A型共 66例,占 22.0%; B型共 87例,占 29.0%; AB型共 30例,占 10.0%; O型共 117例,占 39.0%; Rh阴性共 3例,占 1.0%;不规则抗体筛选检查阳性共 3例,阳性率为 1.0%。 结论:临床输血前血型鉴定以及抗体筛查对输血安全意义重大,可以极大的提高输血安全,所以值得在临床进行推广应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同型输血和配合输血在产科患者治理中红细胞不规则抗体产生的临床相关的影响。方法 2016年2月至2019年2月在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输血的240名产科患者。对照组中有110名接受同型输血的产科患者,研究组共130例ABO型配合输血的产科患者,观察两组治疗后血细胞不规则抗体阳性检出率、输血效果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输注后,红细胞不规则抗体的总阳性检出率及其他指标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 同型输血 配合输血 血细胞 妇产科 不规则抗体
  • 简介:  摘要:目的:分析三家医院急诊外科患者输血前、后电解质的变化,探讨高钾血症患者如何安全输血。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期间,三家医院急诊外科收治的10例患者,其中5例为多发性骨折,3例上消化道出血,2例为急腹症,分析大量输血前、后患者电解质变化及影响因素。结果: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输血工作在现代医学,如手术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不仅要求输血工作者必须拥有过硬的输血医疗技术外,同时还要求输血医疗设备的健全,输血血浆的质量必须符合要求,从血液的采集,血液的检验,血液的储存,血液的运输,血液的使用一系列过程中,都必须按照严格的要求进行。在输血工作当中不允许出现任何差错,否则将会对病患造成生命危险。对此要从多个方面对医院输血工作质量如何进行管理进行探讨。

  • 标签: 输血工作 质量管理 信息登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输血是指将血液通过静脉输注给病人的一种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应用广泛,维也纳的病理学家兰士台纳为输血提供了坚实的病理生理学基础。狭义的输血是指输注全血,广义的输血是包括全血在内的、由血液制备的各种有形或无形成分的输注,造血干细胞、骨髓或外周血也算是一种特殊的输血,而且输血可拯救生命和改善健康,但是需要输血的数百万患者不能及时获得安全血液。每一个国家必须确保血液供应充足并且没有可通过不安全输血传播的艾滋病毒、肝炎病毒以及其它威胁生命的感染。在发达国家,输血最常用于支持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镰状细胞病和血友病等病症的内科和外科程序及治疗。虽然对血液的需求在增加,但是普遍缺血。需要更多献血者替代每年因健康不良、退休和搬迁而失去的那些献血者。[1]。

  • 标签: 什么情况 需要输血 血型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影响环孢素A(CsA)联合雄激素方案治疗输血依赖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TD-NSAA)获得血液学反应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13年连续收治的77例TD-NSAA患者临床资料,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影响CsA联合雄激素治疗方案获得血液学反应患者的基线临床和血液学特征。结果77例TD-NSAA患者治疗后6个月和12个月获得血液学反应分别为43例(55.8%)和53例(68.8%),单因素分析基线血小板计数[19(6~61)×109/L对13.5(5~45)×109/L,P=0.001]是影响6个月获得血液学反应的唯一因素;基线血小板计数[18(6~61)×109/L对10.5(5~45)×109/L,P<0.001]、网织红细胞绝对值[0.03(0.01~0.06)×1012/L对0.03(0.02~0.06)×1012/L,P=0.043]、血小板输注依赖(P=0.007)和红细胞及血小板输注依赖(P=0.012)为治疗后12个月能否获得血液学反应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基线血小板水平为获得血液学反应独立影响因素(P值分别为0.010和0.009)。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方法显示基线PLT界值为15.5×109/L。结论TD-NSAA患者初诊时较高的血小板基线水平、网织红细胞基线水平和不伴血小板输注依赖均提示预后较好,血小板水平≥15.5×109/L时可以考虑采用CsA联合雄激素治疗

  • 标签: 环孢素A 雄激素 再生障碍性贫血 预后因素
  • 简介:摘要:为了研究知母中的化学成分,将此药材乙醇提液浓缩后,浸膏用水溶解,然后用乙酸乙酯及正丁醇来萃取。之后根据性质采用大孔树脂吸附色谱,硅胶柱色谱、 MCI柱色谱、 ODS反相色谱以及凝胶柱色谱等方法来分离、纯化,并根据不同的理化性质、光谱数据进行化合物结构的鉴定。最后分离出 6个化合物,分析鉴定出 4个:化合物 1为芒果苷,化合物 2为 β-胡萝卜苷,化合物 3为知母皂苷 C,化合物 4为知母皂苷 D。

  • 标签: 知母 化学成分 甾体皂苷 知母皂苷 C 知母皂苷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