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检测方法对生殖道衣原体感染的诊断意义。方法对2009年12月-2010年12月在本院进行治疗86的生殖道炎症患者的尿道(男性)或宫颈分泌物(女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酶联免疫反应(ELISA)及细胞培养法(CC)进行检测,并进行比较。结果PCR、ELISA及CC三种方法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5.58%(22/86)、8.14%(7/86)及19.76%(19/86),三种检测方法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细胞培养法为标准,PCR法的特异性为98.6%,灵敏度为100%;ELISA法的特异性为91.2%,灵敏度为88.6%,三种方法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R、ELISA及CC三种方法对于支原体感染的诊断价值较好,均可以用于对支原体感染的实验室诊断。
简介:摘 要: 目的 通过对该院215例妇科及泌尿外科患者的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检测,分析造成假阴性结果的原因。方法 收集该院2022年1~6月215例妇科及泌尿外科患者的生殖道分泌物标本,分别进行超高倍显微镜镜检和核酸扩增试验检测沙眼衣原体DNA。结果 超高倍显微镜检查活体衣原体和核酸扩增试验检测沙眼衣原体DNA的阳性率分别11.2%和15.3%;男性患者镜检法和核酸扩增法检测沙眼衣原体阳性率分别10.1%和15.2%、女性患者镜检法和核酸扩增法检测沙眼衣原体阳性率分别为11.8%和15.4%,女性患者阳性率略高于男性患者;超高倍显微镜镜检结果与核酸扩增结果符合率为87.4%,不符合率为12.6%;215例标本超高倍显微镜镜检阴性191例、核酸扩增试验阴性182例,有9例假阴性结果。结论 加强检验人员的相关专业知识培训,提高镜检识别能力,减少假阴性结果的发生率,为临床的诊疗提供快速、准确的指导。
简介:沙眼是由沙眼衣原体感染所致的一种传染性角结膜炎,目前在世界57个国家流行。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Organization,WHO)将2020年全球消灭致盲性沙眼(globalalliancetoeliminateblindingtrachomaby2020,GET&nbsp;2020)列为其防盲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制定了辨认和命名沙眼的简化分级系统及以社区干预为基础的防治沙眼的SAFE策略,此后10余年各国对此策略进行了不断推广、执行,目前世界上沙眼的流行趋势较之此前有了一定的变化,我国也启动了“计划2016年前在中国根治致盲性沙眼”的防盲工作。本文就SAFE策略推广以来沙眼诊断、治疗及流行趋势等方面的进展做一综述。
简介:目的利用累加的大样本数,综合分析男女泌尿生殖系统沙眼衣原体检出率、影响检出率的因素及药敏试验结果,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检索国内医药类期刊的相关内容,遴选近五年来临床报道的实验第一手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与分析。结果一般门诊泌尿生殖系统感染检出率,女性为6.5%,男性为6.0%,男女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96,P〉0.05)。而性病门诊、非淋病性尿道炎就诊者,检测方法差异等不相匹配的差异较大。沙眼衣原体药敏结果显示:克拉霉素、米诺环素、莫西沙星有较高的体外抗沙眼衣原体活性,多西环素、阿奇霉素、红霉素抗沙眼衣原体活性降低。红霉素表现为耐药。结论一般门诊泌尿生殖系统沙眼衣原体感染就诊者的检出率男女存在差异,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然而性病门诊就诊者、非淋病性尿道炎就诊者、检测方法差异等不相匹配的资料统计分析结果差异较大,值得临床重视。在抗沙眼衣原体感染临床治疗中应尽量选用克拉霉素、米诺环素、莫西沙星等有效药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的年龄分布分布情况,为临床诊治及制定防治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4年1月至l2月就诊的患者9521例,利用PCR技术对生殖道分泌物沙眼衣原体标志物进行检测,根据年龄分为6组,并针对各组阳性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本研究CT-DNA总异常检出1031人,异常检出率10.8%,小于等于20岁年龄组异常检出率最高,其次为21~25岁年龄组,各年龄组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生殖道沙眼衣原体的感染发病率高,发病人群年轻化,20岁及以下人群发病率最高,应当受到临床及保健医生重视,并且加大宣传教育及相关知识的普及。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ZNA (ZIP Nucleic Acid)探针的PCR性能及其在沙眼衣原体(CT)核酸定量检测中的研究。方法使用CT阳性质粒,比较偶联不同ZIP数量的ZNA探针的PCR扩增曲线差异;比较ZNA探针与29mer普通Taqman探针(DNA长探针)、20mer普通Taqman探针(DNA短探针)、MGB探针在PCR扩增曲线、反复冻融稳定性及低浓度质粒检出率的差异;使用CT阳性临床样本,比较ZNA探针与DNA长探针、DNA短探针、MGB探针扩增曲线差异及低浓度样本检出率的差异。结果(1)偶联5个ZIP单位的ZNA探针Ct值和荧光值最优,与偶联1个ZIP的探针相比:Ct值提升1.34 (灵敏度提升2.37倍),荧光值提升30%。(2)偶联5个ZIP的ZNA探针的扩增效率是优选的普通Taqman探针和MGB探针的2.14~2.64倍,荧光值高17%~90%。(3)四组探针冻融稳定性结果显示,ZNA探针的稳定性最佳,低浓度(1×104拷贝/mL)的Ct值偏离最小(CV%= 1.4),优于DNA长探针、DNA短探针、MGB探针(CV%= 1.7~3.7)。(4)用35例CT临床样本比较四组探针(DNA长探针、DNA短探针、MGB探针、ZNA探针)的PCR扩增性能,相对于其他三组探针,ZNA探针的扩增灵敏度分别提升1.60倍、0.99倍和1.06倍,且Ct值一致性分析结果显示,ZNA探针对临床样本的检出性能提升更优。(5)使用低浓度质粒模板(分别为200、100、50和10拷贝/mL)比较四组探针的扩增灵敏度,ZNA探针的检出率均优于DNA长探针、DNA短探针、MGB探针;在最低浓度10拷贝/mL时,其他三组探针的检出率只有15%~20%,ZNA探针仍有30%。(6)在20例不同低浓度(分别为200、150、100和50拷贝/mL)临床样本中ZNA探针检出率最高,分别为100%、95%、90%和70%。结论偶联5个ZIP的ZNA探针的扩增效率、荧光值、冻融稳定性、临床样本的扩增性能及低浓度样本检出灵敏度都优于普通Taqman探针和MGB探针,ZNA探针可作为一种设计灵活和合成易得的新探针技术,在基因表达领域可进一步提升检测的灵敏度及低浓度样本的检出率。